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肖旭東的結果 展開

肖旭東

武漢大學教授

肖旭東,現任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光伏太陽能中心實驗室主任以及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人物經歷


肖教授更是中國真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以及香港研資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同時,也是《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IJMPB) and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MPLB)》編委兼副主編、《化學物理學報》編委、以及Science, Natur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 J. Vac. Sci. Tech.、Langmuir等科技刊物的論文審稿人。
肖旭東教授
肖旭東教授
肖教授198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聯合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於同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92年獲得物理系博士學位。之後在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6年期間受聘於香港科技大學,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現就職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同時肖教授自2004年起一直是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肖教授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金屬、半導體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兩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達1800多次。肖教授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包括海外傑出青年學者和中國科學院的"海外知名學者"。他還擁有兩項美國的技術專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結構、表面吸附、表面薄膜生長、以及表面、界面的電子性質和機械性質等。近年來,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半導體/金屬界面的工作,解決了一系列Schottky結的基礎科學問題,為其在光伏太陽能電池方面的應用,例如,半導體薄膜上的金屬電極的製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8年,肖旭東教授與李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協議框架下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技術研究所組建了光伏太陽能研究中心,肖旭東教授任中心主任,並於2011年全職來深圳院工作。在先進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兩年來的工作, 光伏中心已成功地開展了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工藝及相關設備的研究工作, 積累了豐富的銅銦鎵硒相關裝備設計製造的經驗,對於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工藝對設備的特殊要求有了深刻的認識, 掌握了大面積蒸發鍍膜的設備規律,為進一步研發基於線型蒸發器的大面積銅銦鎵硒生長設備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光伏中心已出色地完成了中科院支持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共蒸發-磁控濺射生長系統”項目,驗收組專家對項目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標誌著我國高效薄膜電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步,為進一步推動銅銦鎵硒薄膜電池的產業化提供了技術基礎。”
2021年6月30日,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肖旭東教授及其團隊成員來九江學院理學院及微結構功能材料省重點實驗室交流訪問。

教育經歷


本科(B. S.) 1981.9-1986.7 中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物理
碩士(M. A.) 1986.8-1988.7 美國 伯克利加州大學 物理
博士(Ph. D.) 1988.8-1992.12 美國 伯克利加州大學 物理

工作經歷


2018.08-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2011.07-2015.01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光伏太陽能中心主任
2008.05-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2007.01-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
2006.07-2006.12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2004.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
2001.01-2006.6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
1994.08-2000.12 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1993.01-1994.08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博士后

代表性成果


主要學術貢獻

1) 研製了基於國內技術的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 並在短時間內成功地製備了17%光電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效率突破12.6%,相關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也是世界一流水平;
2) 利用STM隧道譜, 發現了常規超導體在納米尺度下擁有類似高溫超導體的Pseudogap態;
3) 利用STM研究納米隧道結,首次從實驗上證實了量子電容現象,這一結果對於納米電子器件中納米隧道結構造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 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進行了摩擦學的研究,特別是對原子尺度的摩擦力進行了定量測量,發現了有機單分子構形的有序度和潤滑作用的關係,對於理解摩擦力產生的微觀機理和應用領域都有重要的意義。結合理論計算,對C60單晶表面在有序/無序相變附近的摩擦力和粘附力進行了定量研究,證明了C60轉動自由度對能量耗散沒有影響;
5) 合作發明了掃描極化顯微鏡, 並利用該顯微鏡首次發現,在室溫條件下在雲母表面形成的水膜具有“類冰”結構。這一結果深化了人們對“水”的認識,開創並激發了此領域一系列的理論與實驗工作;
6) 首次利用線性光學衍射術研究表面擴散,成功研究了擴散的各向異性,表面覆蓋度的關係和雜質效應,解決了表面擴散測量中長期困擾人們的難題;發展了基於STM測量單個原子/分子表面擴散的新模式,對金屬/半導體界面的形成及相互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

領導重要項目

起止時間項目性質和來源經費總額職位
2003-2006香港研資局56.1萬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4-2007香港研資局57.98萬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6-2009香港研資局53.8萬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7-2010香港研資局99.1萬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7-2009香港研資局73萬 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8-2011香港研資局66.8萬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8-2010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254萬 人民幣項目負責人
2008-2010香港中文大學219.5萬 港幣項目負責人
2009-2011香港科技創新署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項目400萬 港幣項目負責人
2011-2012深圳市新能源工程實驗室500萬 人民幣實驗室主任
2011-2015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納米專項)3000萬人民幣首席科學家
1994-2002年其間, 主持了11項香港研資局等機構的項目, 因篇幅限制沒有列入。

代表性論著

1) “Aligned ZnO/CdTe Core-Shell Nanocable Arrays on Indium Tin Oxide: Synthesis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CS Nano 4, 3302-3308 (2010), Xina Wang, Haojun Zhu, Yeming Xu, Hao Wang, Yin Tao, Suikong Hark, Xudong Xiao, and Quan Li
2) “Pseudogap Mediated by Quantum-Size Effects in Lead Islands”, Phys. Rev. Lett. 102, 076801 (2009) , Wang, Kedong; Zhang, Xieqiu; Loy, M M T; Chiang, T-C; Xiao, Xudong* (* 為通訊作者, 下同)
3) “Intermixing of intra-basin and inter-basin diffusion of a single Ag atom on Si(111)-(7x7)”, Phys. Rev. Lett. 101, 266107 (2008), Wang, Kedong; Chen, Gang; Zhang, Chun; Loy, M M T; Xiao, Xudong*
4) “Quantum diffusion of H on Pt(111): Step effects”,Phys. Rev. Lett. 97, 166101 (2006), Zheng, C Z; Yeung, C K; Loy, M M T; Xiao, Xudong*
5)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Single Cu, Ag, and Au Atoms Adsorbed on Si (111) - (7x7) ”, Phys. Rev. Lett. 94, 176104 (2005), Chun Zhang, Gang Chen, Kedong Wang, Hongwei Yang, Tao Su, C. T. Chan,M. M. T. Loy, and Xudong Xiao*
6) “Time dependent tunneling spectroscopy for studying surface diffusion confined in nanostructures”,Phys. Rev. Lett. 94, 036103(2005),Wang, Kedong; Zhang, Chun; Loy, M M T; Xiao,Xudong*
7) “Efficient Visible Photoluminescence from Carbon Nanotubes in Zeolite Templates”, Phys. Rev. Lett. 93, 017402 (2004), Guo JD,Yang CL,Li ZM,Bai M,Liu HJ,Li GD,Wang EG,Chan CT,Tang ZK,Ge WK, Xiao Xudong
8) “Effect of C60 Molecular Rotation on Nanotribology”, Phys. Rev. Lett. 90, 146102 (2003),Liang Q, Tsui OKC, Xu YB, Li HN, Xiao Xudong
9) “Nonclassical behavior in the capacitance of a nanojunction”, Phys. Rev. Lett. 86, 5321-5324(2001), J. G. Hou, Bing Wang, Jinlong Yang, X. R. Wang, H. Q. Wang, Qingshi Zhu, and Xudong Xiao
10) “Imaging the condensation and evaporation of molecularly thin films of water with nanometer resolution”, Science 268, 267-269(1995), HU J, XIAO XD, OGLETREE DF, SALMERON M, 1995

人物專利

1) "Apparatus for imaging liquid and dielectric materials with scanning force polarization force microscopy" Patent Number: 5,744,704,美國,20年,Jun, Hu, D. Frank Ogletree, Miquel Salmeron, Xudong Xiao
2) "Method for Imaging Liquid and Dielectric Materials with Scanning Polarization Force Microscopy" Patent Number: 5,880,360,美國,20年,Jun, Hu, D. Frank Ogletree, Miquel Salmeron, Xudong Xiao
3)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裝置”,專利號:201010507303.4,中國,劉壯,肖旭東,楊世航,王曉峰,張擷秋,馬續航,盧蘭蘭宋秋明,鍾國華
4) “薄膜光伏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申請號:200910108711.x, 中國,宋秋明,肖旭東,強驥鵬,施成營,劉壯,陳旺壽
5) “銅銦鎵硒薄膜電池的製備方法”, 申請號:201010278999.8, 中國,馬續航,肖旭東,劉壯
6) “無鎘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及其硫化鋅緩衝層薄膜的製備方法”, 申請號: 201110200888.X, 中國,劉壯,盧蘭蘭,賀凡,肖旭東
7) “具有絨面的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及其製備方法”, 申請號: 201110179746.x, 中國,李玉飛,肖旭東,宋秋明,楊春雷,盧蘭蘭
8) “薄膜太陽能電池”, 申請號: 201110189919.6, 中國,肖旭東,劉壯
9) “薄膜型太陽能電池表面自對準電極的製造方法”, 申請號:201110193085.6,中國,李玉飛,肖旭東,楊春雷,宋秋明
10)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及其光吸收層的製備方法”, 申請號:201110331329.2, 中國,肖旭東,楊春雷,劉壯
11)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光吸收層的製備方法”, 申請號:201110306669.X, 中國,肖旭東,劉壯,楊春雷,王曉峰
12)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能電池圖案”, 申請號11C10514CN, 肖旭東,張擷秋,楊世航,朱家寬,鄒承德,葉荏碩
13)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申請號11C10515CN,肖旭東,張擷秋,楊世航,朱家寬,鄒承德,葉荏碩
14) “製造半導體膜的裝置及方法”, 申請號11C10516CN,肖旭東,張擷秋,楊世航,朱家寬,鄒承德,葉荏碩

相關報道


新華網:深港合作研發成功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新華網深圳6月6日電(記者王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深港科研合作開始步入收穫期。在深港兩地政府的共同資助下,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日前成功研發出光電轉換效率達17%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水平居於國內領先位置。
CIGS電池以價格低廉的玻璃、塑膠、金屬箔片作為基底,再鍍上1/200毫米的多層薄膜材料,可在陰天及散射光下發電,適用於高樓林立的城市環境,比傳統晶硅太陽能電池薄98%,成本降低一半,被稱為“下一代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
此次深港合作研製的CIGS電池,纖薄易攜,性能穩定,既適用於給屋宇樓頂及建築外牆發電,也可植入手袋及背包等個人物品實時為電子產品充電,還可用作航天及軍用電子設備電源。
據了解,這項研究計劃歷時兩年,同事獲港中大、香港創新科技署、中國科學院及深圳市政府資助,在港中大及深圳先進院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