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鼎
楊銘鼎
楊銘鼎,環境衛生學家,衛生工程學家。1929—1931年期間,設計並監造了當時最先進的南京中央醫院。1931年,採取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等措施,撲滅了長江洪水后的霍亂大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後到華東、淮南、淄博、馬鞍山等6個煤礦、鐵礦和50多家工廠調查研究,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運用通風和濕式採礦等技術,降低工作區內的高溫、高濕及粉塵、沼氣的濃度,使煤矽肺、工傷事故、中暑等得到了控制和基本消滅。他先後建立城鄉工礦教學基地10餘處,培養技術人才達8000餘人。
南京中央大學
楊銘鼎
1931—1932年 任武漢全國救濟水災委員會衛生防疫組衛生工程師。
1934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軍醫署駐贛辦事處衛生工程組主任。
1934—1941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薦任技士兼南京、貴陽衛生署公共衛生人員訓練所教務主任。
1937—1938年 任內遷長沙、昆明的清華大學工學院教授。
1938—194年 任貴州省衛生委員會技正兼貴陽市水道工程處處長。
1941—19441年 任貴陽醫學院教授、衛生工程專修科主任,兼貴陽市水利林牧局局長和貴陽湘雅醫學院教授。
1944—1945年 任貴陽-昆明美國陸軍駐中國戰區供應處工程部衛生工程顧問兼貴陽市政府外事秘書。
1945—1946年 任雲南大學工學院教授兼雲南省衛生處顧問。
1946—1947年 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院衛生工程系研究員兼蘭州市和西寧市自來水工程處總工程師。
1947—1949年 任上海市衛生局環境衛生處處長,1948年兼任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教授。
1948—現在 任上海醫學院(1952年改稱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改稱上海醫科大學)教授、環境衛生教研組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
1951—1953年 兼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和上海同濟大學工學院教授。
1953—1956年 兼任華東勞動衛生調查研究所衛生工程組主任。
1974—現在 兼任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顧問諮詢團環境衛生學顧問。
1988—1989年 兼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客座教授。
浙江上虞
楊銘鼎1934年回國到衛生署報到。剛兼任軍醫署署長的劉瑞恆派他兼任軍醫署駐贛辦事處衛生工程組主任,負責改善士兵的生活環境。他經過短期的調查研究,發現軍隊衛生狀況很差,衛生設備幾乎沒有。楊銘鼎乃設計並製成了一套適合軍隊使用的流動性的衛生設備,其中包括簡易的沉澱、濾水消毒桶,可調節水溫的淋浴器,預熱式垃圾焚燒爐,蒸氣滅虱籠,防蠅廁所和簡易無臭小便斗等,備受士兵們的歡迎。1934年秋,他完成上述任務后回到衛生署,被提升為薦任技士,兼衛生署公共衛生人員訓練所教務主任。
抗日戰爭期間,楊銘鼎和夫人帶著兩個孩子經香港、安南(今越南)輾轉到長沙、昆明,除負責衛生署公共衛生人員訓練所教務工作外,先後兼任內遷到長沙、昆明的清華大學和貴陽醫學院,內遷到貴陽的湘雅醫學院,雲南大學的教授,還曾先後兼任貴陽中央衛生實驗院衛生工程系主任、貴陽市水道工程處處長、貴陽市水利林牧局局長、雲南省衛生處顧問、貴陽—昆明美國陸軍駐中國戰區供應處工程部衛生工程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任上海醫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不斷應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簡稱華東衛生部)的邀請進行廠礦衛生調查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他任華東衛生部設在上海醫學院內的華東勞動衛生調查研究所衛生工程組主任期間做了大量工作,貢獻良多,深受廣大廠礦領導和工人的歡迎。
楊銘鼎還先後擔任過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預防醫學專業組組員,全國衛生標準委員會環境衛生標準分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高等醫學院校衛生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兼環境衛生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環境衛生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 《中華衛生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顧問諮詢團環境衛生學顧問,上海醫科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校際關係聯繫人,上海醫科大學與美國賓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校際聯繫協調人,中美衛生部醫學衛生科技合作公共衛生項目中方聯繫人,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政協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上海歐美同學會會員兼哈佛校友會會長等職務。
南京中央醫院
農村衛生院
1934年,楊銘鼎又在江蘇省江寧縣農村推廣了南京湯山農村環境衛生的經驗,並為衛生署公共衛生人員訓練所設立了現場教學基地,實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為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他根據江寧縣的地質條件,確定了安全衛生的井廁間距為30米以上,發表了中國第一個井廁間距的衛生標準。另外他還用鑽孔井配上手搖泵取水,使農民獲得了廉價、方便而水質符合要求的飲用水。這種鑽孔井由於造價低,使用方便,吸上來的地下水水質良好,逐漸發展成灶邊井,備受農民的喜愛。
撲滅霍亂
楊銘鼎商調了30餘名警官學校學生,選用100餘名災民,先開班講授四項滅病措施的原則和具體實施辦法,然後即派到災民最集中的災民收容所,分片包干完成任務。由於措施正確,加之防疫人員努力,一周后每日新發病人下降到600餘人,到第三周即無新發病人了。為了鞏固防疫成果,他們一直堅持上述四項措施達四個月之久,直到災民絕大部分散去為止。楊銘鼎的工作深得衛生署的讚賞,其後,經衛生署的推薦,他獲得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由衛生署派往美國深造,攻讀衛生工程。1938年秋,歸國后的楊銘鼎來到已遷至貴陽的衛生署公共衛生人員訓練所,其時正逢貴陽爆發霍亂。貴州省衛生委員會得知楊銘鼎有撲滅霍亂的經驗,即商調他負責撲滅霍亂。楊銘鼎經短期調查,肯定霍亂的主要原因是飲水受到嚴重污染,於是他仍運用1931年的經驗,採取那四項措施,且重點放在飲水消毒上,經過二、三周的工作即撲滅了這次流行的霍亂。
1938年秋,貴州省衛生委員會鑒於剛被撲滅的霍亂爆發原因是由於飲水受到污染,在霍亂防治工作結束后,就任命楊銘鼎為貴陽市水道工程處處長,負責設計建造貴陽城區自來水工程。楊銘鼎毫不猶豫地承擔了這一任務。但當他到市場上去選購自來水工程所必需的水泵、鋼管、電動機、鋼筋時,發現在日軍封鎖下,全部無貨供應。但楊銘鼎並未因此而氣餒,他率領一班青年工程師,作了全市的地形測量並研究了全市所有水源的水質、水量和水位情況,然後設計了一個完全不用水泵、鋼管、電動機、鋼筋混凝土的供水系統。他們選了黔靈山谷中的泉水,築壩抬高水位作為水源,利用舊城牆石塊沿著地勢砌成一道石渠,以重力輸水進城,並用城牆石塊砌成一座沉澱池,配以氯化消毒設備,然後利用當地土窯燒制的缸瓦管,作為支流管道,仍利用重力將清潔安全的水輸送到各給水站的水池內,通過龍頭放水,供應各家各戶。由於楊銘鼎的此項工程,大大改善了居民的飲水衛生條件,從而基本上制止了由飲水污染導致的傳染病。這項自來水工程被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評為貴州省一項德政。這種不用水泵、鋼管、電動機、鋼筋的重力輸水式自來水工程,不久又在貴州省安順縣城仿效建成一處。
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