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尼烏斯

恩尼烏斯

恩尼烏斯 Quintus Ennius(c. 239 BC– c. 169 BC),又譯埃紐斯,是古羅馬詩人,寫過戲劇、史詩和其他文學作品,在古羅馬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很受西塞羅敬重。

人物簡介


恩尼烏斯
恩尼烏斯
恩尼烏斯的全名是昆圖斯·恩尼烏斯。他出生於公元前239年,出生地是義大利東南部的卡拉布里亞(或稱墨薩皮亞)的魯狄埃,家庭屬地方貴族,自稱是古代墨薩皮亞人國王的後裔。魯狄埃是一座古老的義大利城市。雖然它不是希臘移民地,但是由於地理方面的原因,很早就同整個地區一起希臘化了。這使得恩尼烏斯從小便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長大,以至於帝國時期的傳記作家斯維托尼烏斯(公元2世紀)稱他是“半個希臘人”。他除了知道當地的奧斯基語和希臘語外,大概在少年時期就很好地掌握了拉丁語。他可能主要是在塔倫圖姆受的教育,學習希臘文學和哲學。由於他從小在地方貴族環境中長大,因而他在政治方面傾向羅馬,對羅馬懷有好感。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他曾在羅馬軍隊中服役,任百夫長。公元前204年,他在撒丁島引起了時任財政官的老卡托的注意,成為他人生道路的轉折點。卡托回羅馬時,讓他隨行。此後他卜居羅馬,住在阿溫提努姆山的平民區。那裡是詩人和演員經常會聚的地方。據斯維托尼烏斯說,他在羅馬像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一樣,“講授兩種語言”。在這期間,他顯然同時從事文學活動,從而促使他同孚爾維烏斯·諾比利奧爾、老斯基皮奧等這樣一些富有影響的希臘文化崇拜者接近,與自己來羅馬時的保護人、對希臘文化影響持否定態度的老卡托的關係逐漸疏遠。在羅馬生活期間,他親眼目睹了羅馬對地中海地區一步步的征服過程。公元前189年,恩尼烏斯作為詩人,隨執政官孚爾維烏斯出征希臘的埃托利亞。恩尼烏斯在自己的詩歌里歌頌了孚爾維烏斯的這次出征。恩尼烏斯與希臘文化崇拜者的接近顯然引起了卡托的不滿。據西塞羅說,卡托曾經在演說辭里嚴厲指責孚爾維烏斯帶著詩人去行省。一般認為,卡托在這裡指的就是孚爾維烏斯帶恩尼烏斯出征那件事。公元前184年,在孚爾維烏斯之子的努力下,恩尼烏斯獲得羅馬公民權。這在當時是一種難得的政治待遇,難怪恩尼烏斯本人歡呼道:
我們現在成了羅馬人,先前是魯狄埃人。
儘管恩尼烏斯在羅馬生活期間與不少貴族很接近,但他一直生活清貧,直到七十歲高齡,於公元前169年去世。西塞羅稱讚他“樂於貧老”。

作品簡評


在恩尼烏斯一生的文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也是給他帶來最大聲譽的著作是史詩《編年紀》。《編年紀》完成於作者晚年,現傳六百多行殘詩。據老普林尼說,該史詩初為十五卷。西塞羅曾經從《編年紀》中稱引道:
有如一匹駿馬,常常在終點奪得
奧林匹亞桂冠,現在已蒼老休息。
現在一般把這兩行詩視為第十五卷的結尾。
《編年紀》全詩敘述羅馬人的歷史業績。敘述從特洛亞毀滅開始,然後順次敘述羅馬的建立(第一卷),王政時期和共和制的建立(第二、三卷),高盧人的入侵(第四卷),羅馬向義大利擴張(第五、六卷),迦太基的建立和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七卷)。從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從第八捲起),敘述變得比較詳盡,包括馬其頓戰爭(第十卷)和對西亞的征服(第十一至十四卷)等。第十五卷敘述至公元前189年孚爾維烏斯進行的埃托利亞戰爭,第十六至十八卷可能將事件續敘到第三次馬其頓戰爭開始。未及公元前168年戰爭結束,詩人便去世了。據西塞羅說,恩尼烏斯在敘述中把第一次布匿戰爭略去了,因為詩人認為“已有人敘述過”。恩尼烏斯在這裡指的顯然是奈維烏斯的《布匿戰紀》。
史詩一開始,詩人談到荷馬在他夢中顯現,鼓勵他寫作,似乎荷馬的靈魂神奇地進入了他的軀體。由第一卷傳下兩個片段,是傳世片段中兩個較長的片段。其中一個十七行詩,伊利婭敘述父親埃涅阿斯在她夢中顯現,告訴她他們家族將會忍受許多不幸,然後幸福降臨。另一個片段敘述羅慕盧斯和瑞穆斯建立城市的情形。他們為城市奠基,都想獲得權力,於是進行佔b,以決定誰將統治城市。佔b結果,羅慕盧斯獲勝。瑞穆斯對此顯然不滿,在他跨越建設中的城牆時,羅慕盧斯把他殺死,說道:
我發誓,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懲罰地
這樣做,你也一樣:你將以熱血作抵償。
由於馬克羅比烏斯在《薩圖爾努斯節會敘》中經常稱引恩尼烏斯的詩句,把它們與荷馬的《伊利亞特》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類似的段落相比較,從而使恩尼烏斯的《編年紀》中有一些片段得以傳世。現舉一例,從中可以看出恩尼烏斯的詩歌風格及其對荷馬史詩的模仿和繼承。恩尼烏斯在以矯健的駿馬喻勇武的將士時寫道:
當時有如一匹駿馬,在槽頭飽食之後,
懷著高傲的心靈,掙脫韁繩,從那裡
奔上原野,賓士於翠綠、遼闊的草地,
高揚著胸口,不時地抖動隆起的鬃毛,
熾烈的心靈喘息著,噴吐白色的涎沫。
荷馬相似的段落見於《伊利亞特》第六卷第506—511行:
有如一匹待在槽頭的馬吃飽麥料后,
掙脫韁繩,迅速奔跑,踐踏著原野,
習慣地去到那流水悠悠的河川洗澡,
心懷傲氣;它昂著頭,一綹綹鬃毛
在肩頭搖曳飄動;它自恃矯健俊美,
腿蹄迅捷地前往牝馬們常去的牧場。
荷馬用馬比喻的是特洛亞王子帕里斯重新披掛出城參戰的情形。帕里斯在與希臘將領、海倫的前夫墨涅拉奧斯決鬥中被打敗,潛回宮中的卧室,兄長赫克托爾批評他,當城外軍隊正在因為他而激戰,許多人在戰鬥中倒下的時候,他不該如此偷閑。帕里斯接受兄長的批評,心中有愧,重新振作精神,披掛出城。荷馬和恩尼烏斯都以槽頭的馬吃飽后脫韁而出,奔上原野為喻,比喻物的共同性使人們相信恩尼烏斯是受到荷馬的啟示,沿用了荷馬的比喻,但具體描寫又存在很大的差異。荷馬的比喻像他經常採用的那樣,實際上是描寫了一個過程,講了一個故事,即一匹馬吃飽后脫韁而出,心懷傲氣地奔上平原,首先習慣地去河水裡洗個澡,然後矯健地去牧場。荷馬的語言簡潔樸實,六行詩中只用了一個形容詞“流水悠悠的”形容河流,用了兩個副詞分別恰如其分地說明馬把頭“高高地”揚著,雙腿“迅捷地”奔跑,然而卻用了十二個動詞,其中七個是形動詞,四個是人稱動詞,一個是謂語動詞,來敘述一個完整的行為過程,給人以明顯的動感,一副自然的景象,充滿生活的氣息。然而恩尼烏斯在採用類似的比喻時,則是描寫了一個場面,即一匹馬吃飽后高傲地掙脫韁繩,奔跑於原野,跑得氣喘吁吁,口吐白沫,給人的感覺是力量和緊張氣息,顯然是用來比喻某個驍勇的羅馬將領。此外,恩尼烏斯敘述時注重描寫,五行詩中只用了四個人稱動詞,一個形動詞,然而卻用了六個形容詞,“高傲的”心靈,“翠綠的”、“遼闊的”草地,“隆起的”鬃毛,“白色的”涎沫,此外還特彆強調那匹馬不是一般吃飽食料,而是“飽食”(fartus,源自動詞farcire,意為“充滿”,“裝滿”)。以上情況表明,恩尼烏斯著意的不在於敘述一個完整的行為過程,而在於描繪一個可視的畫面,並且注意對描寫對象進行修飾。
從流傳下來的一些片段看,恩尼烏斯還對荷馬的其他敘事手法進行過模仿,如荷馬式的誇張。有一個片段中寫道:一個號手的腦袋被砍下了,號角還在繼續嗚叫。需要指出的是恩尼烏斯在繼承希臘史詩傳統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拉丁民間詩歌的一些敘述手法,例如首韻法。他對首韻法是如此喜好,有時甚至用得過分,如有一行著名的詩原文是這樣的:
0Tite,tute,Taft,tibitanta,tyranne,tulisti,
提圖斯·塔提烏斯王啊,你承受了如此多的不幸!
《編年紀》沒有採用羅馬古代的薩圖爾努斯格律,而是採用了希臘傳統的史詩格律六音步揚抑抑格。拉丁六音步揚抑抑格與希臘格律有許多不同的地方,詩人對拉丁語的語音特徵,對這種格律形式的適應性進行了現實的探索。在恩尼烏斯的六音步揚抑抑格中,最後一個音步的格律重音往往與辭彙重音相重,行中停頓大部分在第三步的第一個長音節后,以揚揚格代替揚抑抑格的現象也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