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拳

中國四大優秀傳統名拳之一

戴氏心意拳是一種保守、神秘、威力強大的漢族拳術,屬於內家拳。被稱為中國四大優秀傳統名拳之一。俗語云:“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內部傳承,很少外傳(只外傳李洛能先生,后創形意拳),至戴奎時才開始開放對外傳授,開始主要在山西祁縣地區流傳,現今社會信息、交通便利,隨著傳人思想的開放,逐漸向國內外傳播開來。戴氏心意拳傳承古樸,道理科學,實用性強。心意拳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拳藝


戴氏心意拳,亦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是漢族武術之中極為優秀的內家功法之一,幾百年來,此拳在山西祁縣戴氏家族中秘不外傳,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神妙莫測,將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論熔於一爐,是一門科學的內外兼修之武術。其功法順大自然客觀生化規律,以天地陰陽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之理論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現存三大著名三大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之一形意拳的鼻祖。內講究心於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為內三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為外三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

起源


戴氏心意拳發源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雖然此拳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翹首者 甚眾,亦極富特色與傳奇,然而由於傳遞太保守,要求太嚴格,至今傳播不廣,僅限祁縣一地,而正真練習此拳者也只有幾百人而已,有大成者更是寥若星辰。由於受戴氏家族“只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樸的漢族拳術風貌。創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縣小韓村人氏,著名學者戴廷栻之曾孫,生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於嘉慶十四年(1809),享年89歲,他自幼嗜武,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一絲不苟,在武術世家的熏陶下,學文習武,全面繼承其祖師爺戴伯苗所傳的意拳,得意拳之奧妙,后承姬氏所創心意六合拳,並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戴氏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風格


戴氏心意拳是“脫槍為拳”,意為從槍法中領悟出來的拳術。相傳為岳飛處習得。“槍挑一條線”。故習練此拳時也是走直線往複。戴氏心意拳主張后發先至,搶佔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
戴氏心意拳從創始后只傳家人,極少傳外人。(偶有傳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則已,一出手非死既殘,祁縣有俗語:“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後人基本靠保鏢護院,習武吃飯。故即使有傳,亦是皮毛。現河北形意拳傳人李洛能,當初求戴隆邦收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買塊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費送菜。終於感動戴母,遂傳功與李。然戴家身法(蹲猴勢)、心法皆未傳受,手法也只傳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華完全沒有泄露。這也是現在外傳的形意拳為何與戴氏招式名稱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緣故。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傳人很少與人比手。即使練功也在四下無人,或者深夜時獨練。祁縣有俗語:“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

套路


手拳類:五行拳、四把、十大形、十小形、閘勢、地盤、雙把、各種炮拳
器械:六合刀、六合劍、六合槍、六合棍、蛾眉刺、鐵筷子(乾坤針)等;

名人


(一)戴隆邦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
戴隆邦,字興國,山西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生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於嘉慶九年(1804),為 明清兩代祁縣名族。據祁縣縣誌記載:戴隆邦的先祖“戴光啟為明朝進士,曾任巡邊大臣,人稱戴巡邊。戴氏家族在祁縣境內“內有半座城,外有半架山”,人號“戴半城”,是祁縣首屈一指的世族巨賈。在祁縣歷史上,戴氏一族曾以官商一體,文武兩道,代有顯宦,而聞名於當地。戴隆邦因秉戴門“精忠報國,耕讀傳家”之訓,曾立志報國,致力於反清復明。如在家門書寫藏頭對聯曰“掃清惡習輩輩鑄武魂,啟明新規代代鍛文采”,意為要通過精研文武反清復明,精忠報國。后戴隆邦在安徽池州經商得遇恩師曹繼武,遂向曹氏學習心意拳,一學十年,技藝方成。后奉師命歸晉,途經河南洛陽拜見師兄馬學禮時,應邀寫成心意六合拳譜以傳世,時在乾隆十五年(1750)。戴隆邦傳藝於長子文良(乳名大驢)、次子文熊(乳名二驢)、妻侄郭維漢等。因戴隆邦對心意武學之突出貢獻,現其家鄉祁縣已建成“戴隆邦紀念館”。
(二)戴文熊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
戴文熊,字葉夢,排行老二,乳名二驢,又名二閭,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系戴隆邦之次子,生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戴文熊自幼隨父習武,兼攻儒學。因家傳之故,少年時即 以作風儒雅、武藝出眾而聞名於當地。后隨父在河南省社旗縣開館設開店,主營旅棧業,兼營鏢業。嘉慶十一年(1806),文熊子承父業獨力支撐“十家店”局面,時年僅29 歲。戴文熊為人謙遜,勤勉好學,即使是在成名后,仍不放棄對武學的探求。相傳,凡是以一口之理相傳,或是以一手之藝相授者,戴文熊均能以師禮相待。戴家人習慣將之稱為是“一口之師”,或“一手之師”。戴文熊曾叮囑後人曰“:吾家所學原出滴點,匯自百家,今幸賴高人指點,歡喜尚且不及,焉能嫌少以棄微?孰不知‘涓涓細流以匯江河,塵塵積土以壘高山’。后凡有一口之理傳我者,抑或凡有一手之技傳我者,皆乃吾師也。”戴文熊原本家學深厚,又兼勤勉好學,遂技藝日精,拳匯八方,技臻無為,人號“神拳二閭”。世稱戴文熊保鏢從未有失,行走大江南北,亦罕逢敵手,商界素有“二閭之鏢行天下”之口碑,民間亦有“戴文熊的拳蓋山西,左二把的腳天下走,安晉源出口不用吼”之諺語。史學界又習慣將戴文熊與山西文水左二把、山西平遙王正清並稱為“華北三傑”。道光十六年(1836),有河北李洛能者慕名來到山西祁縣小韓村向戴文熊求藝。李洛能一面在祁縣種菜務農,一面拜在戴文熊門下習藝。因其種菜務農之技優於當地,故當地人將之尊稱為“老農”。李洛能在祁學藝歷時十載,藝成后亦隨其師戴文熊保鏢,后終成一代武學宗匠,人號“北方神拳”。李洛能主要傳人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賀永恆、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等。他們中多數人均系當世之武學名家。咸豐年間,戴文熊奉詔率弟子李洛能、賈大俊,溫老六等參與戰事,因屢建奇功,朝廷曾賜以黃馬褂以示表彰。文熊傳藝於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棟,河北李洛能,山西賈大俊、溫老六、朱熹、孫淑倫,山東鐵頭和尚馬培德等。
(三)戴良棟
戴良棟,祁縣城內人,系戴文熊之族叔,亦為戴文熊之徒弟,生於清道光十年(1830),卒於宣統三年(1911),曾任縣衙捕快,人稱“鐵捕”,有很多奇聞流傳於世。傳藝於子戴奎、侄戴鴻雄等。
(四)戴魁
戴魁,字明禎,乳名祥雲,祁縣城內人,為戴良棟之獨子,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於1951 年。自幼即隨父習武,朝夕不輟,同時,亦接受嚴格的禮制教育,文武兼修。戴魁曾為教師,為人嚴謹,沉潛內斂,端莊厚篤,功力深厚,德藝雙馨。約在上世紀20 年代左右,因膝下無子,始打破戴家“傳男不傳女,只傳戴姓不傳外家”之規,向外姓旁人傳授戴門秘技。主要傳人有岳蘊忠、高升禎、史雄霸、郭雲天、馬二牛、柳煥英、任大華、王步昌、王映海、段錫福、田九元(畹)等。
(五)高升楨(1895—1972),山西祁縣魯村人,戴氏心意拳第五代傳人,著名武術家,武術大師。師從第四代掌門人戴奎先生,傳藝於關東,抗日期間傳授太行八路軍戰士拳法。1972年11月28日,與世長辭。
(六)王映海
王映海,乳名桃園,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北堡村人,生於民國十五年(1926),卒於2012年初。自幼拜在戴奎門下學藝,並日伴其師左右,數十年如一日,朝夕不輟,技藝精湛,為人忠厚,居家簡樸,遠近聞名,傳人頗多。
(七)田如文
田如文,1939年生,山西晉中市祁縣曉義村人,其父田九畹先生是戴氏心意拳嫡傳戴奎大師弟子,戴奎先生晚年在曉義村聖宗廟居住,后搬到田九畹家養老至去世。田如文自幼跟戴奎先生一起生活,得戴奎先生丹田功真傳。戴奎去世后,王步昌、岳蘊忠、高升禎等前後指點過田如文練拳,在眾多老前輩的指導下,田如文先生將戴氏心意拳技藝融會貫通,集於一身,至今已六十餘載。田如文先生樸實忠厚、待人誠懇,功大藝高,近年來訪者絡繹不絕,均以誠相待,切磋交流,不保守,雖古稀之年,仍搭手發人,與之交手者無不心悅誠服。
(七)段錫福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
戴家心意拳第五代傳人,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城趙鎮朴村人,后居住在城內。生於1907年,卒於1982年,享年 75歲。段先生一生酷愛武術。他胸襟開闊、行俠仗義、虛懷若谷、德高望重,在武林界堪稱一代名師,深受眾人愛戴。段先生少時常模擬戲劇中武打動作自行刻苦鍛煉,十六歲開始闖蕩江湖,到處尋訪師友學藝。十九歲時,其父領他拜在了戴家心意拳一代名師戴魁大師門下。從此,一直隨戴魁大師學藝二十五個春秋,深得戴家拳真傳,成為名聞三晉、包頭等地的武林名家。段先生一生剛直不阿,扶危濟困,行俠仗義。現在,段先生的心血已結出了累累碩果,祁縣錫福拳社、榆次市正龍武館、陽泉市戴氏心意拳社都是他的門人創立的。段先生的門人像種子一樣已經撒到祖國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