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發展戰略
生產力發展戰略
生產力發展戰略就是關係生產力發展全局的、帶根本性的、長期性的謀划。具體講,生產力發展戰略是關於生產力發展目標、發展方式以及生產力結構、布局、規模和時序等根本問題的長期的總體謀划。
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是在一定的生產力所提供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以及它所發揮的最終決定作用的條件下運動和發展的。這就客觀地規定了生產力發展戰略在整個社會戰略體系中所處的核心和基礎地位。任何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總是圍繞著生產力發展戰略的總目標而展開,總是以生產力發展戰略為基礎而構建起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決不能只是以揭示生產關係發展規律為基本內容的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更必須以揭示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生產力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同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否正確,歸根結底也要以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為根本標準。
由於生產力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核心和基礎,因而它本身就必須牢固地建立在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必須有充分的客觀依據。毫無疑問,一國的國情(主要是生產力的基本狀況)是生產力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和出發點。但是正確地認識和分析國情並據以制定生產力發展戰略,還必須有生產力規律體系的理論知識為指導。有的學者把生產力經濟學所闡明的有關知識凝聚化和原則化,並運用來指導生產力發展戰略的制定,提出三條最基本的原則,可稱之為生產力發展戰略的原則化的理論依據。
第一條是“現代化原則”。即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戰略,都不能不遵循生產力“現代化”的原則。因為生產力的不斷升級換代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儘管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現狀差別很大,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但是在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時都不能不以“現代化”為最高目標。
第二條是“整體化原則”。即生產力發展戰略必須是顧及全面的整體化戰略。因為社會生產力是一個多因素、多側面、多層次的複雜的整體,因此在制定生產力發展戰略時必須通盤考慮各種生產力因素的順利形成,考慮生產力的結構、規模、布局、時序等側面的最佳布置,考慮生產力本系統與外部環境條件的有效協調,以實現社會生產力系統的最大總體功能。
第三條是“智能化原則”。即必須以實現生產力的不斷智能化為目標,同時在發展方式上又以智能化為手段,以智力資源的開發帶動物力資源的開發,以物力資源的增長保證智力資源的增長。按照這一規律的要求,當前就是要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放在首位,使勞動者由“體力型”進化為“文化型”以至“科學型”,使生產工具由“手工工具體系”進化為“普通機器體系”以至“智能機器體系”,使技術體系由“手工器械——體力技術體系”進化為“機器——蒸汽——電力技術體系”以至“智力機器——新能源——電子技術體系”,使生產管理由“經濟管理”進化為“科學管理”以至“系統化科學管理”。
1.戰略指導思想
戰略指導思想是一個戰略的總方針,它依據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而制訂。戰略主體有不同的層次,如社會生產力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戰略指導思想應有不同的特色。在確定任何一個層次的戰略主體的戰略指導思想時,都應具體考察該主體在歷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歷史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現實發展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等等,同時還要考慮上下層次和左右相鄰單位的戰略關係。
戰略指導思想一旦確定,就成為戰略要素中最穩定的因素,因為它是整個戰略中的靈魂和總綱,其他要素都要以它為依據,隨它而變。如果戰略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整個戰略就要改變。
2.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戰略主體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圖謀發展的全局性奮鬥目標,也是一定戰略時期內的總任務。它決定著戰略重點、階段和途徑、對策,因而是戰略的核心。
生產力發展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生產力的“升級換代”。“升級”是同一“陛質(性代)的生產力由較低梯級向較高梯級的升登,是同一性代生產力內的量變到局部質變。例如手工生產力由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再向鐵器時代的升級,機器生產力由蒸汽時代向電力時代的升級,信息生產力由電子時代向光子時代、再向生物時代的升級。“換代”是人類生產力系統由較粗陋的品質向較精良的品質的升華,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質變。例如手工生產力(第一代)向機器生產力(第二代)向信息生產力(第三代)的升華。
生產力“升級換代”作為戰略總目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當然還需要具體化、指標化。例如中國現階段生產力系統基本上是一種總體水平低、內部差距大的“低水平二元結構”:農業基本上仍處於第一代生產力水平,工業、能源、交通等產業基本上處於第二代生產力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上制訂“升級換代”的戰略目標,除了針對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具體目標外,在總體上還要有一個一定時期內的總目標,如從“低水平二元結構”向“高水平二元結構”升級換代的目標。同時還要把目標進一步分解使之具體化和指標化。
3.戰略重點
戰略重點是指對於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關鍵意義而需特別加強的部門、環節或地區。戰略重點既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點,就應是資源配置的重點,也應是戰略指導實施的重點。
生產力發展戰略的重點主要是由生產力系統主導因素的流動性以及資源分佈和系統運行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這些主導因素對生產力關係重大,需要作為重點來抓。此外,生產力系統內部資源分佈的不平衡以及系統運行中存在的不平衡,必然會出現優勢或薄弱的環節或部位,也需要作為重點來處置。例如從中國全國範圍來看,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是中國生產力系統中最大的薄弱環節;能源和交通,至今仍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大制約因素;科學技術和教育,則是使中國生產力升級換代的主導因素;高技術產業更是迎接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必須緊緊抓住的關鍵。這些都應是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重點。
4.戰略階段
戰略階段是一個戰略時期中,為了有步驟地實現戰略總目標而劃分的不同階段。一個大的戰略時期,一般不少於10年,長則可達100年左右。從近代歷次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時間跨度來看,大體也是三、五十年至百年發生一次大變革。
生產力發展戰略的階段不是任意確定的,它要符合生產力自身演化——逐漸升級換代的規律。例如中國現在的生產力是處於以第一代生產力為主、兼有第二代第二級(電氣化)生產力的“低二元結構”的狀態。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目標是要在21世紀中基本實現現代化,完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奠定完備的物質生產力基礎的戰略任務,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要達到以成熟的第二代生產力為主、兼有較大比重的第三代生產力、而第一代生產力已趨於消失的“高二元結構”的狀態。在這70年甚至更長一些的大戰略時期中,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已確定劃分為三個階段、分三步走,然而生產力發展戰略階段的劃分則還需要分門別類按生產力升級換代演化的客觀規律,既要考慮到生產力發展的縱向繼承,又要考慮到不同生產力代際之間的橫向滲透(包括開放引進新生產力)的條件,制訂出具體的戰略目標和分階段實現的步驟。
5.戰略對策和戰略途徑
戰略對策是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切策略方式、手段和措施的總和。戰略途徑主要是發展道路或發展方式(模式),也可以包含在對策中。發展方式的選擇十分重要。西方發展經濟學提出過多種類型的戰略發展模式,如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發展戰略、經濟“起飛”發展戰略等等。
按照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經濟增長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是通過增加生產力因素投入量而實現的“外延型”增長模式,二是通過改善生產力因素的素質而實現的“內涵型”增長模式。前者自然傾向於“速度型”的經濟增長,後者自然傾向於“效益型”的經濟增長。生產力經濟學界在“內涵型”模式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通過優化生產方結構而實現的“結構型”增長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也屬於“效益型”的經濟增長。
社會生產力既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多側面的複雜有機系統,生產力發展戰略也是相應的複雜的戰略體系。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戰略可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生產力發展戰略是總戰略,中觀、微觀的生產力系統的發展戰略都是其子戰略。由於各層次的生產力系統都是由各生產力要素組合而成的,各要素都可以有自己系列的發展戰略,生產力要素的各種組合方式也可以有自己特殊的發展戰略,因此它們都可成為不同層次生產力發展戰略的子戰略。
中觀生產力從橫向看是各地區的生產力,從而有各地的地區戰略。地區戰略包括各大經濟地帶、各大經濟區、各類城市、各類鄉村等等的發展戰略。各地區戰略中又含有地區內各部門、各行業的子戰略。
微觀生產力的發展戰略主要是指基層企業的生產力發展戰略。企業發展戰略既有行業特色和地區特色,又有各自生產經營的特色,它們都屬於部門和地區的子戰略。
從構成各層次生產力系統的生產力各要素來看,每一個要素都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對要素髮展戰略作特殊的研究。例如勞動力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能源發展戰略以至某種特殊重要的材料的發展、某種資源的保護等等,都可列為要素戰略進行研究。
生產力發展戰略,說到底,無非是要在提高生產力因素素質的同時,把各種生產力因素組合好,使各層次的生產力結構、規模、布局、時序合理化、優化,從而使生產力因素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促進社會生產力在素質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更快地發展。因此,因素組合戰略(包括結構戰略、規模戰略、布局戰略、時序戰略)實際上應該是戰略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