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馬路的結果 展開
- 位於江蘇南京市鼓樓區的路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皇后大道
- 江蘇省蘇州市大馬路
-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圖書
- 廣東省佛山市大馬路
大馬路
位於江蘇南京市鼓樓區的路
大馬路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地區,南北走向,北到江邊,南接商埠街。此處集中了數座建於民國時代的精美建築,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時任兩江總督張之洞下令修築大馬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拓寬。
自晚清開始,由於大馬路毗鄰商埠碼頭,成為通往南京城內的主要幹道,車輛往來如織,運輸業的發展帶來經濟的繁榮。大馬路曾是南京市最繁華的商區之一,中國近代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開埠通商活動都發生在這裡。故南京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的說法。
下關老城區進行一系列的改造,大馬路打造成高密度混合商貿街區,保留民國建築物和天光里歷史街區為核心。考慮到在南京長江大橋、閱江樓、幕府山之間能夠遙相呼應,形成江城一體的開闊景觀,大馬路街區建築高度將控制在24米以下。
大馬路舊影
江蘇郵政管理局
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后,英、美、日、德等國商人紛紛在下關開設洋行,建造碼頭,從事長江航運,圖謀控制進出口貿易。南京開埠前,下關只有一座招商局碼頭供輪船停靠。同年5月,英商怡和洋行在下關設立的第一座外國碼頭——怡和碼頭建成。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日商大阪公司碼頭建成。不久,大阪公司與其他日商合併成立日清商船會社,改稱為日清碼頭。
慶華鞋帽洋貨庄遺址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德商美最時洋行又在下關建成碼頭。隨著下關江岸英、日、德三國碼頭的建立,外輪在下關港口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當時,在下關江邊經常停泊上下客貨的中外輪船有25艘,分屬8個航運公司,其中除中資招商局所屬的4艘輪船外,7個外國公司共有輪船21艘。外輪不僅由南京駛往各通商口岸,也開往非通商口岸。港口名義上由中國政府管轄,實則由外國人控制。英、美、日、德、法等國兵艦任意在港區游弋、駐泊,有時一日之內竟雲集各國兵艦十餘艘。有些國家的水兵甚至上岸在港區附近駐紮,德國強借儀鳳門內獅子山下空地建造水兵軍營,圍上竹籬,禁止中國人入內。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起,法國天主教開始在大馬路西建教堂,其後陸續有各式建築開始興建。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南京第一家私營工廠——勝昌機器廠在惠民河西岸的大馬路口(惠民橋邊)開辦。
民國二年(1913年)2月28日,交通銀行在下關龍江(今大馬路)設浦口分行,簡稱浦行,屬滬行管轄,為下關第一家近代銀行。同年,江蘇省警察廳在下關大馬路設下關商埠警察署。
民國五年(1916年),法國天主教在下關大馬路西面一帶的天光、天保、天祥等里弄興建住宅房屋群。
民國七年(1918年),江蘇郵務管理局大樓在下關大馬路(今大馬路62號)動工興建,民國十年竣工使用。南京開埠和寧滬鐵路通車,促進了下關商業、服務業的繁榮。
民國八年(1919年),下關“已有煙戶萬餘家,商戶數千戶。”此後大馬路、二馬路(今下關米廠附近)、三馬路(今營盤街一帶)街市相繼形成,成為旅館、浴室、茶樓、戲院、綢緞庄、成衣店、鐘錶、錢莊、銀樓等商號密集的鬧市。
中國銀行下關分行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8月至12月初,日軍對下關沿江一帶多次輪番轟炸,大馬路、商埠街、鮮魚巷等商業繁華地區受到嚴重破壞。二馬路、三馬路夷為平地。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6月17日,《南京新報》刊載的“國都咽喉下關之描述”一文稱:“下關遭日軍破壞后,化為一片瓦礫之場,損失極大,市面之凋零、冷落異常。”如今大馬路仍留有當年“慶華鞋帽洋貨炒庄”、“大西洋鐘錶眼鏡公司”等商店被炸后留下的殘跡,門頭的字跡斑駁,給人以濃郁的歷史滄桑感。
大馬路沿線仍然保留了江蘇郵政管理局、中國銀行下關分行等一批建於上個世紀初的有特色的民國建築。中國銀行下關分行舊址,歷經風雨,依然氣勢昂然,六根粗壯的石柱巋然聳立,頂部石台的花紋簡約精美,後來成了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環境監測中心的辦公場所。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是一幢灰白色建築,城堡式樓頂散發出濃郁的異域風情和古典風韻,建造於1918年,高三層,當年工作人員全部是英國人。招商局南京分局舊址是一幢古樸的民國建築,他掩映在樹木之中,是早期的南京港候船處,如今這幢大樓成了南京港公安局的辦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