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風景區
南京著名旅遊景點
獅子山風景區位於南京鼓樓區境內,瀕臨長江、海拔78.4米,佔地14公頃、周長2公里。有“獅嶺雄觀”之稱,與“三宿崖”、“龍江夜雨”同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以獅子山(古稱北山、原名盧龍山)為主體,包括山巔、山坡、山麓及獅子山風景區其周圍的一系列人文和景觀。從江面看此山,似一隻蠕動的青螺,又如少女頭上的髮髻,古有“吳檣遠眺,看隔江螺髻離離”之句。因其地處南京城北,古有“北山”之名。
獅子山景區從1993年起開始籌劃設計,1998年開始建設,到2001年9月建成並對外試開放。獅子山風景區主要人文景觀有閱江樓、靜海寺、天妃宮,內有眾多的歷史遺跡,下關獅子山風景區是南京著名旅遊景點。
南京獅子山風景區
閱江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齊名,成為中國東南的旅遊勝地。下關獅子山蔚然成林,綠草如茵,風景如畫。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及偉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獅子山坡種植和培育從海外引進的海濱及娑羅、沉香、龍腦香等名貴藥材后,獅子山更加林木蔥鬱,蒼翠欲滴,令眾多文人墨客如王守仁、金大車、湯顯祖、吳敬梓、陳文述、鞏珍等一往情深,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章。因而,在清乾隆年間,金陵四十八景圖卷中,下關獅子山被譽為“獅嶺雄觀”。
獅子山景區從1993年起就開始籌劃設計,1998年開始建設,到2001年9月底道路,主要景點基本建成有:在東區有沿街照壁,“盧龍勝境”、“獅雄觀”牌坊、牽馬出征及朱元璋雕象等一組建築;山之東、西、北連同環山“盧龍湖”,開闢了馬蹄形山公園;古城牆經加垛、補缺、修葺如初,牆頂內側還辟有寬2米多的便道;山腰東有玩咸亭、西有地藏寺;山頂有明太祖朱元璋賜名、撰記的高50米、面積為3500平方米的“閱江樓”。
南京獅子山風景區
1373年(洪武六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駕臨盧龍山,將其更名為“獅子山”。三月後,在其親撰的《閱江樓記》中言明了更名原因:“一峰突兀,凌煙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獅子之別名)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自此,“獅子”替代了“盧龍”。
朱元璋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600多年來,雖有兩篇《閱江樓記》流傳於世,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建成。
獅子山風景區
北京中山公園內的“五色土”是明代從全國各地選取代表土樣,而後由人工堆積成祭壇,以供皇帝祭祀之用。“五色土”出現在獅子山半山腰的一處山坡上,面積約1平方米,系有人在尋找石頭時挖出的斷面。斷面底部土壤呈紫色,其中有少量白色層,上面依次為紅、黃、黑色土壤,其中黃色鮮艷奪目,如同顏料。經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專家考察,斷定為天然形成,並找到多種證據,認為實屬罕見。
一、閱江樓
獅子山風景區
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有記無樓”的歷史。閱江樓高52米,共7層(外觀4層暗3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閱江樓以明文化為主題,分“統一、開放、發展”三大主體,分別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圖。閱江樓景區還有瓷畫《鄭和下西洋全圖》、《江南四大名樓》雙面綉、《閱江樓記》漢白玉雕刻、閱江樓鼎、獅嶺閱江浮雕等5個“全國之最大”,立意新穎,工藝精湛,獨具特色,充分體現了閱江樓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
獅子山風景區
1998年後的閱江樓,是南京市批准並支持部分資金,由下關區投資4000餘萬元建起來的。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外四內三共計七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兩翼各以歇山頂層次遞減,屋頂犬牙交錯,高低起伏,跌宕多變,輪廊優美;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並鑲有綠色琉璃瓦緣邊,色彩鮮麗;檐下斗拱彩繪各異,廊柱、門窗紅中呈暗,更顯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筆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風飛,彤飛彩盈”的具體描述。
登上閱江樓,放眼遠眺,浩瀚的大江風光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盡收眼底。
二、靜海寺
在獅子山風景區西側有一座靜海古寺,這座古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凱旋歸來而敕建的。在敕建時,朱棣還賜了一塊匾額,上書“靜海”二字,意為四海平靜。志書記載:“文皇命使海外,風波無警,因建寺,賜靜海”。
因火災和戰亂,靜海寺曾幾次毀壞,幾次重修,到全國解放后,它僅剩下幾間僧房。靜海寺是1842年6月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議約的地方,是中國近代歷史起點的標誌,也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在寺內挖地道到儀鳳門,炸毀城牆後攻進城的地方。
1987年,南京市和下關區政府撥款在原址復建了一座佔地628平方米的靜海寺,后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時,在南門入口處架設了一座“警世鐘”,洪亮、深沉、幽遠的鐘聲警示世人:不忘國恥,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天妃宮
獅子山風景區
永樂七年,朱棣以神屢有護助大功為由,加封天妃為“擴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並下發了《敕封擴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詔》,同時親賜“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匾額。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又為南京天妃宮撰寫了699字的《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一文,並在宮中樹起了高4.63米(加碑座6米)的刻有碑文的石碑。皇帝親自敕建宮殿、下詔加封、撰寫碑文,這在媽祖文化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其規格之高了。
清咸豐后,天妃宮遭到毀壞,至后因戰亂等原因屢建屢毀,至今僅存《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並從原地移至靜海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