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八王之亂的結果 展開

八王之亂

歷史事件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背景


八王之亂人物關係圖
八王之亂人物關係圖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內亂。其歷史背景應追溯到西晉開國時期。
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晉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士族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
因此,西晉在建國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都是圍繞著保護士族利益和鞏固自身專制統治為前提而展開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證士族世代為官的政治特權,而蔭親屬制則保證了士族的經濟利益。之所以制定這些對士族優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士族對司馬氏政權的有效支持。但晉武帝司馬炎自己也認識到,士族作為一個特權階級,其強盛的階級勢力固然可以對鞏固自己的統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積極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勢力不斷擴大和膨脹,又會構成對司馬氏政權的潛在威脅。晉武帝自己就是通過“禪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階級勢力過於強大的危機,他擔心自己“禪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認為曹魏政權不長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基於這些原因和考慮,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咸寧二年(277年),晉武帝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分類情況如下表:
轄下民戶數封國等級置軍人數
2萬戶大國上、中、下三軍5000人
1萬戶次國上、下二軍3000人
5000戶以下小國1500人
晉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分類情況如下表:
轄下民戶數封國等級
1萬戶大國
5千戶次國
5000戶以下小國
西晉諸侯王的勢力,主要來自他們的職務。西晉的諸侯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如汝南王司馬亮,武帝時為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許昌;楚王司馬瑋,太康末,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將軍;趙王司馬倫,元康初遷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關中;齊王司馬冏,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許昌;成都王司馬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鎮鄴;河間王司馬顒,為平西將軍,鎮關中;還有長沙王司馬乂和東海王司馬越任職朝廷。諸王有了行政權力,又有了數量可觀的軍隊,如此一來,多位王掌握了封國的軍政大權。
晉武帝大封司馬宗室子弟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個能夠藩屏帝室的皇族勢力,用以對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賦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權力和軍事權力,如裁撤州郡武備,並允許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有自置軍隊的權利,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等。尤其是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這一點弊端最嚴重,因為一旦參與政務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權與出鎮的藩王相勾結,勢必會破壞中央政府的正常運營機制和運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國自備軍隊作為的後防屏障,勢必會引起整個局勢的動蕩。從這些地方來看,晉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時,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於膨脹所造成的對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給叛亂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起因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皇帝與宰相、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係。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晉初年,上述兩個因素基本具備。西晉剛剛統一全國,晉武帝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同時,當時土廣人稀,土地問題不嚴重;晉王朝頒布了占田法、戶調式,罷免了州郡兵,賦稅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個社會生產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晉武帝死後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幹,能夠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亂就沒有可發生的合適環境。然而繼位皇帝和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的情況遠非如此。
晉武帝的繼任者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是晉武帝楊皇后所生,上面有個同母哥哥司馬軌早死,下面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其性魯鈍,世言更謂其為白痴。不少大臣從晉王朝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而主張廢掉他,比較突出的是衛瓘和嶠。晉武帝對太子本亦有所憂慮,然其恐身後皇位落於他系,加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幼而聰敏,似有君人之資,武帝甚愛之。他為使愛孫日後得承帝位,乃不易儲。然守器非才,皇權旁落,亂源已成。
關於導致八王之亂的原因,歷史學界尚有爭議。
王仲犖認為:八王之亂是由於“使諸王出專方面重鎮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揚二州,汝南王亮出鎮許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趙王倫、河間王顒先後鎮關中,成都王穎鎮鄴。趙王倫擅政,用齊王冏鎮許昌。……一切割據稱雄與舉兵向闕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何茲全認為:晉因懲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諸侯的特權,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發展,宗室諸侯王恰好成為分割皇權的勢力,以致出來了八王之亂。可以這樣說,士族門閥勢力的惡性發展,為八王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政治基礎;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法鎮自己經濟力量和集聚軍事力量的根據地;宗王出鎮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是他們敢於發動變亂的軍事基礎;晉武帝選嗣不當,給叛亂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而引發八王之亂的直接因素則是賈後專政。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大司馬衷兩歲,貌丑而兇狠,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後來引起宗室、外戚爭權奪利,賈南風得以專權。而賈南風推行的女性專制主義統治政策則成為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過程


八王之亂[歷史事件]
八王之亂[歷史事件]
八王之亂從開始到結束共歷時十六年,但在這十六年中並不是每年都處於動亂之中。
這次動亂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歷時三個月;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在這兩個階段的中間,有八年時間社會比較安定。

第一階段

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是在賈南風的一手策劃下,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馬瑋進京殺楊駿開始到六月司馬瑋被殺為止。三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瑋喪命。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命汝南王司馬亮及外戚楊駿共同輔政晉惠帝。
楊駿乃當時太后楊芷之父,但楊太后非司馬衷生母,而為其生母武元皇后楊艷之堂妹,為晉武帝繼后。楊駿懼怕失勢,從中書省借出詔書,看后不歸還。當時的中書監華廙恐懼,親自向楊駿索取詔書,但楊駿始終不還。晉武帝病情加重時,楊後奏請讓楊駿單獨輔政,武帝點頭默許。
四月,楊后召來中書監華廙、中書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遺詔,讓楊駿單獨輔政。詔成后華廙、何劭二人拿給晉武帝看,帝視而無言,兩日後駕崩於含章殿。武帝死後,司馬亮恐怕楊駿要害他,逃亡許昌。楊駿一時位極人臣。
楊駿輔政時期,凡有詔令,晉惠帝過目后交於楊太后,然後直接下發執行。楊駿知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難以控制,為防賈南風礙其擅權,則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引起皇親國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滿。楊駿的二位弟弟楊珧楊濟常對他的做法不以為然,勸其小心禍患,楊駿不納。
賈南風為阻楊駿獨攬政權,秘密派人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入洛陽。楊駿向來恐懼楚王司馬瑋,沒有對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馬瑋的支持,賈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設計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洛陽全城戒嚴,要楚王司馬瑋領軍保衛皇宮,圍攻楊駿府第。
楊駿為人膽小懦弱,事件發生時謀而不決。司馬瑋率軍火燒其府第,楊駿逃到府中馬廄被殺。賈後又以晉惠帝名義下詔書,廢除楊芷的皇太后之位,貶為平民,囚禁在洛陽郊外的金墉城。又誅滅楊駿三族,株連而死的共有數千人。至此,楊駿政治勢力被消滅。
楊駿被殺后,朝政大權由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共同執掌,楚王司馬瑋因殺楊駿有功被委任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賈皇后的親戚也擔任了要職。但各人之間還是勾心鬥角。賈皇后對未能獨攬大權也極為不滿。當年六月,她又以晉惠帝名義下密詔使楚王司馬瑋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
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后,他的友人岐盛勸其乘機擴大權力,司馬瑋猶豫不決。而賈南風認為司馬瑋的權力太大,想滅之。在殺了司馬亮的第二天,她與晉惠帝用了張華的計謀,派中將軍王宮到司馬瑋處宣布司馬瑋偽造手詔。司馬瑋的部下聞詔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馬瑋束手就擒。過後,以司馬瑋偽造手詔害死司馬亮、衛瓘的罪名,將其處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至此,朝政大權被賈皇后掌控,她的親戚黨羽,如其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這些親黨,多被委以重任。賈皇后還起用當時名士張華為司空,世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

第二階段

討伐司馬倫示意圖
討伐司馬倫示意圖
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是從元康九年(299年)開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這個階段動亂規模比第一階段更大,參與的宗室王更多,戰爭更加慘烈。
賈南風掌權八年,社會比較平靜。但她沒有兒子,為了將來能當太后,又開始鬧事。當時的太子司馬遹乃才人謝玖所生,且與賈南風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賈南風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後讓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寫好要晉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於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賈皇后又親自模擬其筆跡補完,呈送給惠帝。晉惠帝看了太子手書,要處死太子。賈皇后要惠帝馬上執行,但因張華勸阻,一直爭論到傍晚仍未決定。賈皇后怕拖延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先讓晉惠帝下詔廢除司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於洛陽郊外金墉城。
趙王司馬倫當時是太子太傅,常討好賈南風,一向為賈南風所信任,掌握了守衛皇宮的禁軍。太子被廢時司馬倫與孫秀等人密謀要推翻賈皇后黨羽。但孫秀害怕廢太子司馬遹聰明過人,若複位,將親近賢人,孫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孫秀更指出司馬倫向來被認為是賈皇后一黨,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會嘉賞他們,救太子是自取其禍。於是司馬倫、孫秀等人決定先等一等,讓賈南風先殺了太子再動手為太子報仇。
司馬倫、孫秀勸賈南風一黨儘早殺了太子,以斷絕大家要複位太子的希望。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殺。司馬倫、孫秀等人偽造晉惠帝的詔書,以殺太子的罪名,發兵收捕賈皇后及其黨羽,廢賈皇後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張華、裴頠等人當時被殺,很多官員都被罷免。賈南風後來被送到金墉城,司馬倫又以偽詔書讓賈南風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後司馬倫偽造詔書自封相國,孫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權。司馬倫一黨掌握了朝政大權。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為帝,晉惠帝被軟禁於金墉城。
司馬倫一黨道德低下,缺乏治國能力,黨羽之間勾心鬥角,在政治上並無建樹,因此司馬倫稱帝,人心不穩。在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關中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乘機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倫與孫秀興兵反擊,戰敗,死者近10萬人。司馬倫後來被囚禁於金墉城,也被賜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馬倫一黨被消滅。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馬冏在殺了司馬倫后,迎接司馬衷複位,改元永寧。司馬冏擔任大司馬一職,主理朝政。司馬顒、司馬穎二王被封高爵,擁兵自重。但司馬冏沒有好好利用其興復皇位之功的大名,獨攬政權后不可一世,沒有臣下之禮,儼然自己就是個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廢,結果又給其他有野心爭權的藩王有了討伐的借口。
當時翊軍校尉李含攜私到長安,矯稱受密詔勸河間王司馬顒除掉當朝的司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馬顒經一番利害考量后答應,上表陳述司馬冏的罪狀,興兵討伐首都洛陽,聲稱當時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為內應。司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將董艾攻襲司馬乂。司馬乂連同其黨羽百多人,乘車奔襲皇宮,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司馬冏戰敗被殺,其子被囚禁於金墉城。於是司馬冏黨羽被滅,司馬乂獨攬大權。
司馬顒見朝政被司馬乂獨攬,心懷不滿,於是多次派人刺殺司馬乂,卻都沒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馬顒令部將張方領兵7萬與司馬穎20多萬大軍起兵討伐洛陽。晉惠帝下詔令司馬乂為大都督,興兵迎擊。雙方連續作戰幾個月,司馬乂曾攻破司馬顒、司馬穎軍,斬殺俘虜了6.5萬人。終因戰事太久,司馬乂軍糧食缺乏,但將士們願意效死,固守洛陽。司馬顒的部將張方認為難以取勝,建議要班師回長安。
永興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內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一些禁軍將領,夜裡捕獲司馬乂,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結果司馬乂被火烤而死。
司馬穎在朝野向來有威望,而且軍事實力強,入洛陽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間王司馬顒也官升太宰,東海王司馬越為尚書令。司馬顒上表認為司馬穎應該成為皇位繼承人,過後廢除皇太子司馬覃,以司馬穎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變。
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非常不滿,就雲集10多萬士兵帶著晉惠帝進攻鄴城討伐司馬穎。東安王司馬繇勸司馬穎投降。司馬穎不聽,派奮武將軍石超率5萬軍隊拒戰,在盪陰擊敗司馬越,並俘虜了晉惠帝。石超把晉惠帝送到鄴城。司馬穎改年號為建武,殺死司馬繇。
司馬越在兵敗時先逃到下邳,當時的徐州都督、東平王司馬楙不接納他,司馬越就逃回其封地東海(山東郯城北)。司馬穎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義,下令寬恕司馬越,要招他回朝。司馬越不應命。
司馬越敗后,其親弟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王浚,殺死司馬穎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於是司馬穎出兵討伐司馬騰。司馬騰與王浚結合異族烏丸、羯朱等勢力共同攻擊司馬穎。司馬穎派遣新選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馬騰等人,被羯朱打敗。
失敗的消息傳到鄴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續逃跑。司馬穎甚是恐慌,與幾十個將軍連同晉惠帝連夜逃到洛陽。羯朱的軍隊一路追趕司馬穎等人到朝歌,不及而還。
洛陽由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控制,張方又挾持晉惠帝。司馬穎到長安,司馬顒廢除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馬穎離開回封地。司馬顒自行選置百官,改秦州為定州。
司馬顒又讓晉惠帝下詔,要立遠在東海的司馬越為太傅,要司馬越回朝與太宰司馬顒共同輔政。但司馬越不受。
永興二年(305年),司馬顒挾持晉惠帝,發詔要罷免司馬越等人。司馬越就打出“張方劫遷車駕,天下怨憤,欲奉迎大駕,還復舊都洛陽”的名義起兵。
司馬越又派人遊說司馬顒,只要司馬顒送帝還都,就與司馬顒分陝而居。司馬顒欲從之,但張方不同意。張方作出建議稱其本身還擁有士兵十餘萬眾,可以親自送晉惠帝回洛陽宮中,以堵司馬越之口。然後讓司馬穎回鄴城掌權,司馬顒可留守關中,而後張方出兵北伐博陵。這樣一來,局勢就比較穩定,天下再也沒有幫助司馬越者。司馬顒不贊同張方的建議,命豫州刺史劉喬為鎮東大將軍,派遣司馬穎率領樓褒、王闡等,據河橋以抗拒司馬越。
司馬越親自率領3萬士兵,西進到了蕭縣。劉喬派遣其兒子劉祐抗拒司馬越,司馬越軍戰敗。這時范陽王司馬虓派遣督護田徽以八百騎兵幫助司馬越,在譙與劉祐相遇,一戰之下,劉祐眾潰,司馬越進屯陽武。
消息傳到長安,司馬顒非常恐慌,於是命令張方的親信將領郅輔夜裡暗殺張方,然後派人把張方的頭顱送到司馬越軍中,認為這可以平息禍亂。而後司馬顒又後悔,怪罪郅輔殺張方,又殺了郅輔。然後派遣刁默守潼關。張方的死對司馬顒更是不利,例如范陽王司馬虓從官渡渡河,其司馬劉琨把張方頭顱給滎陽守將呂朗看,呂朗馬上獻出城池投降,又擊破石超,攻佔許昌,在蕭縣又大敗劉喬,劉喬逃奔南陽。
司馬越軍中的鮮卑將領祁弘等後來攻破潼關進入關中,司馬顒大為恐懼。又派遣馬瞻郭傳等在霸水抗拒司馬越軍,馬瞻軍又戰敗,司馬顒單騎出長安,逃到太白山。司馬越軍進入長安。鮮卑部隊大掠長安,殺2萬餘人。
而在河橋的司馬穎軍方面,支持司馬越的安北將軍王浚派遣督護劉根,率領三百騎兵至河上。王闡出戰,被劉根所殺。司馬穎要固守,范陽王司馬虓就派出鮮卑的騎兵與平昌公司馬模等襲河橋,樓褒軍西逃,追兵一直追到新安,沿途死亡慘重。
司馬越軍進入長安后,封梁柳為鎮西將軍,守關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馬越率領諸侯及鮮卑將領許扶歷、駒次宿等軍隊護送晉惠帝回到洛陽。晉惠帝下詔升司馬越為太傅錄尚書,增封下邳、濟陽二郡。范陽王司馬虓也被封為司空。
晉惠帝又下令鎮南將軍劉弘、南中郎將劉陶搜捕司馬穎。於是司馬穎拋棄母親及妻子,單獨與兩個兒子廬江王司馬普及中都王司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將及士兵數百人,欲逃到鄴城故將公師籓那裡。到達頓丘縣后,為太守馮嵩所抓獲,並送到鄴城交范陽王司馬虓處置,司馬虓只將司馬穎父子囚禁,並不忍心將其加害。
一個多月後,司空、范陽王司馬虓暴斃。司馬虓的長史劉輿想到司馬穎在鄴城素有威望,擔憂留司馬穎在鄴將成為後患,就秘不發喪,且令人裝扮台使,矯晉惠帝詔書賜司馬穎死。司馬穎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縊死,時年二十八。他的兩位兒子也被殺。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晉惠帝司馬衷突然死亡。有人說是被司馬越毒死。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晉懷帝剛登基,就下詔書要以司馬顒為司徒,讓其回朝廷。司馬顒不疑有他,就乘車上路。到新安雍谷時,被南陽王司馬模所派遣的將領梁臣掐殺死在車內。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司馬顒就此絕後。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結果


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影響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張昌的起事。
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飢荒、疫病頻生,亦令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成漢的領導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略陽,就因逃避齊萬年叛亂而入蜀,但就因為益州刺史趙廞見八王之亂的局面而有自立之願,就任用了他們為爪牙,及至後來趙廞以及下任刺史羅尚的處理失當而令李氏叛晉自立,建立十六國中的成漢割據政權。
早在東漢末年南匈奴諸部就因黃巾之亂內遷河內郡,曹操分匈奴為五部時,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帶,直至晉朝。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聯結匈奴諸部,壯大實力。成都王被王浚等擊敗后,劉淵就乘時而起,建立漢國,更是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魏晉年間,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內遷,而八王之亂期間及後續亦屢見外族參與中原戰事,如并州刺史劉琨曾多次與代王拓跋猗盧聯結對抗漢國的進攻;王浚與司馬騰亦曾與烏桓人及段部鮮卑聯手對抗成都王。這些促成五胡亂華及十六國時代。
晉初體制本將地方軍事及民政分開,分別由都督及刺史掌管,而在滅吳後撤去地方軍力,更讓各都督成為地方軍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亂後期,地方無法抵抗變亂,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領一方軍政及民政,如兼領幽冀的王浚、領并州的劉琨及領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軍鎮,在北方抵抗漢國的侵襲。苟晞甚至曾出檄文討伐東海王司馬越。永嘉之亂后洛陽朝廷傾覆,據有一方的王浚甚至有自立之願。但這些兵鎮後來都被漢國所滅。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后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后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漢國為率領行台出京,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漢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
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盪陰之敗后,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后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評價


孫惠:“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
何茲全:“經過這次變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的統治機能也從此癱瘓。”(《魏晉南北朝史》)
田餘慶:“西晉統治者進行的八王之亂以及隨後出現的永嘉之亂,既摧殘了在北方的西晉政權,也毀滅了幾乎全部西晉皇室和很大一部分追隨他們的士族人物。”(《東晉門閥政治》)
孫立群:“八王之亂,是西晉歷史上一場觸目驚心的王室內部的大屠殺。”(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

相關書籍


《“八王之亂”叢稿》、《宗藩帳下落日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