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鳳門

儀鳳門

儀鳳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又稱興中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獅子山南麓與繡球山之間,坐東朝西,與鍾阜門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項背而建,呈龍鳳呈祥之形勝,現為閱江樓景區重要組成部分。

儀鳳門舊時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兩翼城牆皆順勢依山而建,北側包獅子山,南側圍繡球山,城門架兩山凹之間,取地利之益,城下建有水洞兩座,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復建后的儀鳳門為方便交通改為三孔城門,中間一孔略大通行快車道,兩側兩孔略小通行慢車道,城門上有明朝官式建築風格的城樓一座。

儀鳳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因取有鳳來儀之意而命名為儀鳳門,與鍾阜門相對而建,有龍鳳呈祥之形勝。1931年,國民政府改儀鳳門為興中門,取振興中華之意。1958年至1959年,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儀鳳門被拆除,但兩側城牆保存完好。2006年,儀鳳門復建,兩側城牆重新連接。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儀鳳門所在的南京明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儀鳳門
清末時期儀鳳門
儀鳳門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為明代初京師內城十三座城門之一,據說盧龍山麓有龍鳳呈祥地勢(風水),故建有鍾阜(向東)、儀鳳(向西)兩座城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儀鳳、鍾阜兩門曾一度被封堵達200年,直到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鳳為化解南明抗清名將鄭成功圍城之勢,出其不意開通儀鳳門,大潰鄭軍。
因為地處長江南岸,盧龍山下,儀鳳門是進入南京城的要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傳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就封堵儀鳳門和附近的鐘阜門,封堵原因除地理位置外,民間還有此處有龍(鍾阜門)鳳(儀鳳門)呈祥之說,風水極佳,封門具體時間不詳,大約明代成化年(1465年)之前。
明成化年間,由於南京守備兵力不足,遂將儀鳳門等城北城門堵塞。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鳳開儀鳳、神策二門,出兵奇襲圍城的鄭成功軍隊得勝,此後儀鳳門得以重建。清朝儀鳳門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南明抗清名將鄭成功“由崇明入江……七月,直薄金陵”。清軍兩江總督郎遷佐一面四處求援,一面採取緩兵之計麻痹鄭成功所部。結果,鄭“營不整,僬蘇四齣,軍士浮后湖(今玄武湖)而嬉”,從崇明一路趕來增援江寧城防的清軍總兵梁化鳳在神策門城牆上發現這一情況后,遂悄悄拆除神策門、儀鳳門的堵塞物,並“領勁騎五百,夜出神策門,先搗白土山,破其一營”。之後,梁化鳳將全城守軍兵分四路:其中一路出儀鳳門,切斷鄭軍水陸兩軍的聯繫,並攻擊鄭軍的海船。結果,鄭軍“大潰”,損失海船500餘艘,而鄭成功僅帶少數人乘船退回廈門。
儀鳳門
儀鳳門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以地道炸塌儀鳳門附近城牆,攻克南京。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時任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儀鳳門下鋪設了南京第一條近代馬路。
民國十年(1921年)修造挹江門,儀鳳門的地位顯著下降。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改儀鳳門為興中門。
1971年,由於建寧路的修建,興中門被拆除。
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復建儀鳳門,為一三孔拱門。儀鳳門城下水洞兩座,本門衝要,是明清時出入長江的必經之路。

簡介


1910年的儀鳳門
1910年的儀鳳門
儀鳳門又名“興中門”,位於南京城西北角,依獅子山而建,南為定淮門,東為鍾阜門。儀鳳門原為南京城北部通往長江岸邊的要道。是朝廷過江的重要城門,當時的官員們北上、出征,都走這座城門;遇到打勝仗,附近的百姓就會在儀鳳門附近設很隆重的儀式歡迎凱旋的將士們。

歷史記載


史書記載朱元璋在修建此門時曾下令:毋得役民,因此這座城門完全是由南京守軍自己修築的。之後200年裡此門一直被封堵,直到清初才重新開啟,這是因為明朝的南京在籌建都城初期時規劃城北範圍為軍屯區,荒僻無比,南京百姓多居住在城南商市區,當時有說法:寧睡城南一張床,不住城北一間房。直到朱棣遷都北京后,儀鳳和鍾阜兩門便被一併封堵。
據史書記載,太平天國大將林鳳祥指揮挖掘通向儀鳳門的地道,用地雷炸開儀鳳門城墻,直攻兩江總督衙門。晚清時期,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主持建造以總督衙門為中心的江寧馬路,向北即從儀鳳門出城至下關。

周邊景點


閱江樓

閱江樓
閱江樓
閱江樓風景區總面積31公頃,其中水面佔1/3,陸地佔2/3,綠化覆蓋率達85%。景區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台、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牆、地藏寺、五色土、靜海寺等30餘處歷史遺跡,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全國知名旅遊勝地。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閱江樓以明文化為主題,分“統一、開放、發展”三大主體;分別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圖等。景區內還有瓷畫《鄭和下西洋全圖》、《江南四大名樓》雙面綉、漢白玉雕刻的《閱江樓記》、閱江樓鼎、獅嶺閱江浮雕等5個“全國之最”。

挹江門

挹江門
挹江門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上的一座城門,是連通南京城內與下關碼頭(中山碼頭)的重要通道,位於中山北路上,城門東側為獅子山。
挹江門於1921年鑿開,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門,為一孔城門,1931年擴建為三孔城門,改為現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從此門進入南京市區。1984年,該城門上建起渡江勝利紀念館。

天妃宮

南京天妃宮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是南京城北的宗教文化活動中心,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史稱龍江天妃宮。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后,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后,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每年媽祖誕辰之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民間有趕廟會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南京天妃宮見證了南京條約的簽訂,毀於清代至民國的戰爭;新中國成立后2004年7月,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市原下關區花費巨資重建開放。
新建的天妃宮由東西兩軸線院落組成,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天妃大殿、觀音殿、碑亭、媽祖文化展、東西廂房及配殿等,南京天妃宮加深了海峽兩岸文化上的歷史認同感,成為南京對台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靜海寺

靜海寺
靜海寺
靜海寺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儀鳳門外,是明朝的十大律寺之一,坐落於獅子山西南麓,是閱江樓景區的一部分。
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皇帝下令建造靜海寺。1842年,英國侵略軍與清朝政府在長江岸邊的這座靜海寺里進行兩國之間的談判。就在這座寺廟裡,議約了《南京條約》,決定割讓香港島。

地理位置


儀鳳門是南京內城13門中唯一一座架兩山而建的城門,兩翼城牆皆順勢依山而建,北側包獅子山,南側圍繡球山(其為獅子山余脈),城門正好卡在兩山凹之間,可謂取盡地利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