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

南明抗清

南明抗清是南明政權以及該時期的中國境內外各個勢力的抗清鬥爭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政權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

清攝政王多爾袞審時度勢,先收西北,后定東南的戰略方針,即集中兵力,先於鞏固北京周邊地區的同時,向西北進攻威脅最大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將其攻滅后,以廣大北方為依託,向東南進攻南明,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王將永曆帝引渡清朝,次年四月永曆帝朱由榔與其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殺,明統始亡。此後明鄭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

背景


清軍入關

清攝政王多爾袞
清攝政王多爾袞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吳三桂等撤入關內 的遼東官員卻很快決定接受大順政權的招降。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等人,這說明李自成仍希望通過君、親之義招降吳三桂。然而,由於吳三桂同清方勾結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復存在了。同李自成的麻痹大意相反,清廷統治者並不滿足於佔領遼東,隨著明王朝的急劇衰微,他們趁火打劫的野心迅速膨脹起來,初期是想同農民軍瓜分明帝國。聯絡大順軍共同滅明的圖謀既未達到,多爾袞等清廷統治者也決不肯放過擴張自身利益的良機。這年三月,清廷決定大舉伐明。四月初,傳來了大順軍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爾袞決定趁大順軍立腳未穩,迅速出兵。
四月十五日,清軍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吳三桂的使者副將楊珅、游擊郭雲龍,攜帶求援書信,內云:“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多爾袞當即決定改變進軍路線,直趨山海關。他在回信中說:“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讎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很明顯,吳三桂的信在措詞上經過斟酌,以明朝孤臣的名義請求清方合兵共討農民軍,儘管當時明朝廷並不存在,“裂地以酧”也不是他所能決定的,無非是為自己投靠清朝蒙上一層遮羞布而已。多爾袞洞察其心,直截了當地以晉封藩王為誘餌,招降吳三桂。到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統大順軍主力迫近山海關,再次派郭雲龍催促清軍火速來援時,就請求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四月二十日,多爾袞接信知道形勢緊迫,為了防止大順軍佔領山海關,下令兼程前進。次日,清軍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軍於當晚到達距關城十里的地方駐營。這時,大順軍與吳三桂、高第部關、遼兵正在激戰之中。
四月十三日晨,大順軍由北京向山海關進發。行至三河縣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使者,謊稱吳三桂仍願意投誠,請求緩師。在這關鍵時刻,李自成又一次受騙了,他派明朝降官密雲巡撫王則堯以兵政府尚書的官銜去山海關同吳三桂談判,隨即放慢了進軍速度。從北京到山海關大約五天可達,大順軍卻在八天之後即四月二十日才進抵關西。這時,才知道王則堯已被拘押,吳三桂和高第的軍隊在關內沿石河一線做好了作戰準備,除了武力解決,沒有招降餘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時(約為八時),山海關戰役開始。
清兵進關后,見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布列,吳三桂軍排列於清軍的右邊,採取重點突破戰術。這時正值大風揚塵,能見度很低,清軍得以從容布陣。少頃,風止,多爾袞一聲令下,清軍呼嘯出擊,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順軍雖拚死抵抗,但強弱易形,兵員同吳三桂軍已鏖戰一晝夜,面對以逸待勞的清軍很快就被擊敗,陣容大亂,大將劉宗敏也負了傷。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見敗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時,李自成決定將吳襄處斬。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殺吳三桂家屬三十四口,可見李自成對吳三桂的勾引清兵、叛變欺詐極為痛恨。而吳三桂卻在山海關戰役剛剛結束就率領關遼軍民剃髮降清,由多爾袞承製封為平西王。

定鼎北京

山海關
山海關
李自成退出北京的第二天,即五月初二日,尾隨而至的多爾袞率領清軍到達北京。多爾袞為儘快建立全國統一政權,需竭力擴大清統治的階級基礎。為此,他提出了“除暴救民”、“復君父仇”的口號,下令全國軍民為崇禎帝服喪,官僚地主只要薙髮歸順照舊錄用,加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歸降的地方官加升一級,廢除三餉加派等等,以爭取和籠絡漢族官僚和地主階級。
不久,多爾袞發現,京城內外人民經亂離之後,對清統治者驚疑未定,訛言遍地,而其中最為駭異的,竟有“訛傳七八月間東遷者”,這將對清朝統治極為不利。於是,他和諸王等商議,認為“燕京勢踞形勝,乃自古興王之地”,定議建都燕京(今北京),派輔國公吞齊喀等人前往盛京(今瀋陽)“迎駕”。
九月十九日,順治帝和滿族統治集團抵達北京。十月初一日,世祖祭告天地社稷,“奉太祖、太宗神主入太廟”,即皇帝位,國號仍為“大清”,定都燕京,年號順治。接著,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接受王公百官的三跪九叩禮,禮成,頒詔天下。詔書一方面把清廷定都燕京說成是“荷天眷”、“順民情”,另一方面又祈求天地“佑助”,使“我大清皇圖永固”。這標誌著清朝中央政權的確立,從此一個新的皇朝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台。

過程


福王政權

• 江北四鎮
江北四鎮
江北四鎮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軍進佔北京。那時候,明朝在南 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這年五月,他們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擁兵數十萬。朱由崧命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督師揚州,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分守江北,企圖保住半壁河山,與清朝分南北而治。
四鎮中高傑、黃得功兵力較強。高傑、劉澤清是望風而逃的敗將,本應受到朝廷的懲罰;黃得功、劉良佐在甲申年間也無“功”可錄,只是由於他們以兵力作後盾使朱由崧得以如願以償登上皇帝的寶座,都成了定策功臣。五月十七日,黃得功進封為靖南侯、高傑為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世守武昌的左良玉雖然沒有參加定策,但他兵多將廣,也進封為寧南侯。正因為四鎮的形成本不是在為明室收復“失地”中作出過什麼貢獻,而是在策立上對朱由崧個人有功。就弘光、馬士英而言,需要憑藉他們的兵力懾服江南士紳;四鎮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輩所立”,從此驕悍跋扈,一味麕集於南直隸江北地區爭奪“善地”以自肥,進而挾制朝廷。
• 聯虜平寇
在弘光立國的一年時間裡,特別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幾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滿洲貴族兵力掃滅“流寇”的美夢中。可以說“聯虜平寇”(或稱“借虜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國策。但是,還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歷史淵源。崇禎年間,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和大學士,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具體內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蔘、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集中兵力掃除“流寇”。這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但並沒有藉助清方兵力對付義軍的意思。
隨著整個局勢的惡化,一些幕僚人士開始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考慮借用北方少數民族兵力共同鎮壓漢族內部的農民起義。
•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清軍入關形勢
清軍入關形勢
山海關戰役后,清廷輕易地佔領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開初在 總體戰略上並沒有定見。清軍入關初期,兵力有限,特別是滿族人口稀少,補充兵員頗非易事。原來的明帝國雖分裂為山西以西的大順政權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但地域遼闊,實力也相當可觀。多爾袞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行事。在吳三桂的接引下,佔領了北京和畿輔地區已屬意外,他初期的意圖很可能是勾結南明,共平“流寇”,實現南北分治。這一方針對於南明弘光政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鑒於自身的腐敗無能,苟且偷安,因而對清方代平“流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為此策既行,自己坐享江南財賦充盈之地,依然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聯虜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廂情願的上策。
幾個因素湊在一起,使多爾袞等清廷決策人認定沒有必要承認南明弘光朝廷,乾脆以清代明,走統一全國之路。
• 弘光朝廷情況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對清方、大順政權佔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它控制著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方,而且受戰亂破壞最小。然而,弘光統治集團的腐朽比起崇禎朝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內部又陷於嚴重的傾軋紛爭之中。特別是作為政權主要支柱的軍隊已經蛻化成了將領維護和擴張私利的工具。他們敵視人民,又都是農民軍或清軍的手下敗將,怯於公戰,勇於私鬥;遇敵望風而逃,視民如俎上之肉。
弘光朝廷擁有淮河以南遼闊的地盤,在北都覆亡以前,明朝廷每年要從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糧食、銀錢、布帛等財物,彌補北京宮廷、諸多衙門以及九邊龐大的耗費。按理說,北方各地既已相繼淪沒,分屬大順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財政上應該是綽有餘裕的,百姓的負擔至少不應加重。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由於豢養大批只知禍國殃民的軍隊,統治集團的貪慾有增無已,弘光朝廷的財政竟然入不敷出。
• 攻滅弘光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春,在陝西方面取得勝利的清軍移師南下。這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隊於三月順江東下,要"清君側",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后,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四月,清軍抵達揚州城下。史可法進行了頑強抵抗。二十五日,城陷被俘,史不屈遇害。
五月,清軍攻入南京,弘光政權覆滅了。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在蕪湖亦被出賣,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江南人民抗清

• 清軍渡江南下
五月初十,弘光帝逃出南京。五月十四日,清兵兵臨南京城,南明留守官員開城受降。同日,江陰遭遇南下流兵,欲劫城,知縣林之驥出城解圍,遂哭廟去任。五月十八日,總兵劉良佐投降,江南失去主要抵抗力量。五月十九日,無錫華姓五人公然搶劫,被常州推官何家駒在大市橋當眾梟首。五月二十四夜,無錫知縣林飭逃走,原因是衙役王阿喜揚言要劫庫銀,態度囂張,被知縣正法,眾衙役鬧事,林遂出逃。二十五日晨,無錫縣衙役開始搶劫官府財物。五月二十六日,豫王下剃頭令,即臭名昭著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五月二十七日,武進人劉光斗奉清命入無錫討冊,暫由望亭巡檢掌管縣事。五月三十日,嘉定知縣錢默去官,吳淞總鎮吳志葵帶著隨從也出城了。六月初一日,蘇州巡撫霍達開倉散糧給百姓。同日,常州城豎起順民旗,更派出人員去丹徒迎接清兵。六月初二日,無錫選貢生王玉汝準備了肉一百擔、面一百擔、羊三頭,出城迎接清兵。無錫城中百姓聽說清兵厭惡門神,紛紛將門神洗去,並貼上“大清萬歲”的紙聯。六月初二日,宜興進士盧象觀聚集鄉兵上千人,以陳坦公為主將,開始反攻縣城。后因為戰略錯誤,失敗告終。六月初三日,下午,清兵三百多騎兵自北而南穿過無錫城,秋毫無犯,觀者如市。
六月初十日,常熟百姓毆死清朝主簿,推舉嚴栻為首,起義兵抗清。六月十一日,前明進士吳易率水師攻入吳江城,殺清朝知縣朱廷佐。六月十二日,明朝降臣黃家鼒奉命去安撫蘇州,正好與退守的明軍相遇,被監軍蘇松巡撫楊文驄殺在覓渡橋畔。同日,剃髮令抵達嘉定縣,百姓紛紛抗議,並開始組織義兵。六月十四日,嘉定境內義兵會兵在東關,是夜。焚毀清兵船隻四十餘艘,斬首八十三人,義兵得勝後撤退。六月十五日,清朝都督李延齡、總兵土國寶進入蘇州,楊文驄帶來明軍撤退。蘇州城百姓在門上紛紛寫上“順民”二字,持羊酒迎候。六月二十七日,豫王怪罪江陰剃髮不力,下令全城三日內必須剃髮。
閏六月初,陳瑤甫在太倉沙溪成立帥府,糾集“烏龍會”成員,欲攻下蘇州。后被清軍擊敗。閏六月初一日,江陰倡議守城。江陰百姓鳴鑼吶喊,沖入縣衙與清朝知縣方亨理論。正好碰到前來賀喜的方亨老師蘇提學,蘇提學辱罵百姓道“這些奴才們,個個都要砍頭。”被群毆致死。後來才知道蘇提學原為無錫人。閏六月初三日,江陰公推典史陳明遇為主帥。閏六月初六日,清朝發兵攻打江陰。閏六月初八日,清將李成棟令偏將梁得勝鎮守吳淞,兵力有二千餘人。閏六月初九日,清朝知縣方亨被處死。閏六月初十日,南明黃道周、張肯堂迎立唐王朱聿鍵,改元隆武。閏六月十二日,剃髮令傳到吳淞,激起民變,鄉兵紛紛起事,並在王家宅重創李成棟的水師。
閏六月十三日,崑山百姓殺清朝知縣閻茂才,並推選前明知縣楊永言為主事,開始守城。同日,太湖白頭軍攻入蘇州城,城內百姓紛紛接應,燒毀府衙,后被清兵擊敗。總兵土國寶大怒,從盤門一直屠到飲馬橋。閏六月十五日,靖江夏起隆統領沙兵八百人,在城南與清兵大戰,由於寡不敵眾,兵敗。閏六月十七日,侯峒曾入嘉定城,與黃淳耀一起主持守城。
• 嘉定、江陰抗清
閏六月二十一日,清兵包圍江陰城,屢戰不克,鄉間又處處受阻,決定增兵十萬攻城。閏六月二十五日,吳志葵遣游擊蔡喬率兵兩百餘人支援嘉定,次日五更,遭到李成棟伏兵襲擊,蔡喬戰死。閏六月二十八日,魯王朱以海在大臣張國維、陳函輝的扶持下,於紹興監國。七月初一日,嘉定的各路鄉兵會集在磚橋與清兵決戰,鄉兵大敗,被追殺不計其數。李成棟部大屠婁塘鎮。七月初七日,嘉定城被攻陷,侯峒曾、黃淳耀自殺殉國。嘉定城遭到清兵血腥屠殺。七月初五日,閻應元入江陰城,主持守城大事。同日,崑山城被清軍攻陷,遭到血腥屠戮。七月初七,喬昌赴任無錫,為清朝第一任知縣。為防止江陰義兵反撲,喬下令秀才上城防夜,秀才們苦不堪言。
七月十四日,清軍攻陷常熟城。七月十九日,清兵攻江陰城屢屢失利,損失慘重,劉良佐城為勸降,被閻應元罵得無地自容。這就是後來的那句名言:有降將軍,無降典史。七月二十四日,江東人朱瑛率兵五十餘人殺回到嘉定城,得到城中百姓接應,清軍被驅趕出城外。七月二十六日,清晨,明朝降將李成棟率清軍再次攻陷嘉定,嘉定人們遭遇第二次屠殺。
七月二十七日,清兵見攻江陰城無果,於是縱兵東掠大橋、周庄、華墅、陶城、三官、祝塘等鎮,遭到鄉兵抵抗。七月二十九日,閻應元利用火炮轟清兵指揮台,炸殺死十王、四將及隨從二百四十人。
八月初二日,楊舍守備沈廷謨舉城降, 楊舍當時為江陰縣另外一座城池。八月初三日,清軍抵達松江城外,鄉官沉猶龍招募鄉兵守城,後來因勢單力薄,慘遭屠城。八月十六日,把總吳之蕃起兵江東,在嘉定吳項橋登岸,被清軍擊敗,吳之蕃也被殺害。八月二十日,清兵集中火炮攻擊城牆東北角,江陰城危在旦夕。八月二十一日,江陰城被攻陷,閻應元戰死。清朝於是下令屠城。八月二十二日,江陰城內巷戰仍然在進行,到次日封刀,全城僅有五十三人倖免。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雙方都死傷慘重,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八月二十六日,清兵大隊人馬至葛隆鎮,肆行屠殺,流血滿地,並再屠外岡鎮。八月二十七日,清軍再屠嘉定,逢人便殺,不分老幼,所劫財物盡載太倉。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被屠三次,史稱“嘉定三屠”。
十一月十一日,江陰民間再次糾集人員攻城,后因倉促起事,沒有成功。

隆武、紹武政權

南京失陷后,又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起抗清的旗號。這時清朝再次宣布剃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剃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當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被攻滅了。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這年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釒粵稱帝於廣州,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
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桂王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余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永曆元年(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永曆三年到永曆四年(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兩廣失陷

廣西方面,六年十二月濟爾哈朗所部勒克德渾軍,先敗三路攻全州之南明軍,再敗道州之南明軍,於永曆四年(1650年)正月班師回京。孔有德軍至七年四月間征戰於湖南,先後于衡州、永州、武崗龍虎關戰勝南明軍。十一月入嚴關,攻克桂林。永曆五年(1651年)十二月取賓州(今賓陽)、南寧。
廣東方向,耿仲明、尚可喜部於永曆三年九月至吉安,後由南雄入廣東。在圍困廣州10個月後,於永曆四年十一月攻陷廣州。八年,下肇慶,復雷、廉、潮、惠等府。兩廣悉平。

雲貴陷落

永曆七年年(1653年)五月,清廷派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等省,制定了先安湖廣,后平雲貴,嚴防重鎮,互為犄角的方略。清軍趁南明嚴重內訌之機,於九年(1655年)重新控制湖廣。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攻佔貴陽,遂定貴州。九月,信郡王多尼奉命至貴州主持軍務,制定多路進攻雲南的方略;吳三桂率北路,自遵義經七星關;卓布泰率南路,自平浪(今都勻)經安隆所;多尼親率中路,自平越經關嶺鐵索橋,三路會攻昆明。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三路大軍攻佔昆明,永曆帝逃往緬甸。十四年(1660年)八月,清廷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部往雲南會剿。
永曆十五年(1661年)九月,清軍分兩路追擊南明永曆帝,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愛星阿、吳三桂率右路5萬兵,出隴川、勐卯(今瑞麗);馬寧、王輔臣率左路2萬兵,出姚關,十二月,吳三桂部入緬甸境,后索獲朱由榔,班師昆明。永曆政權亡。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

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並記載於琉球《歷代寶案》一書。
南明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並稱順治帝為清國皇帝。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明清停戰,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結果


鄭成功失敗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清朝封洛托為安南將軍,偕尚書車克、內大臣達素、都統索渾同往。洛托與靖南王耿繼茂合師進攻金門、廈門,使鄭成功難以立足。
北伐南京失敗后,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台灣島。

永曆帝被殺

永曆十四年(1660)八月,在平西王吳三桂的請求下,清廷決定出兵緬甸,迫使交出明永曆皇帝,並且摧毀在雲南邊境地區繼續抗清的李定國軍。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國王大驚,決定送出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國捲入明清之戰。初九日,吳三桂班師。回滇途中,吳三桂於下營時均將朱由榔一家置於附近地方帳篷內,由滿洲官兵嚴密看守。
永曆十六年(1662)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獲永曆帝詔告天下,詔書中說:“念永曆既獲,大勛克集。士卒免征戍之苦,兆姓省挽輸之勞。疆圍從此奠安,閭闔獲寧干止。是用詔告天下,以慰群情。”五月,吳三桂因擒獲朱由榔有功,進封為親王。在清廷詔告全國的同一天,朱由榔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昆明城中許多百性眼見皇帝蒙難,不免黯然神喪。吳三桂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維恭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後一帝至此煙消雲散。

台灣淪陷

藝術作品


《長河東流》
《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