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寺
靜海寺
靜海寺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儀鳳門外,北倚獅子山、東接天妃宮、西臨護城河,為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現已列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寺名取“四海平靜,天下太平”之意,明清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氣勢恢宏,號稱"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 "。為供奉鄭和從異域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異木的活株而敕建。靜海寺屢遭戰火,歷代均有修葺,擴建終成今制。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議約地,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997年,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12年11月,南京靜海寺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靜海寺
初建時的靜海寺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環之以鐘樓、井亭、觀音閣、華嚴樓、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築和景觀,連同方丈室、僧房,佔地2萬多平方米,崇殿聳翠,飛閣翔丹,盈視飽覽,宏麗壯觀。明朝嘉靖、隆慶年間(十六世紀中葉),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遊歷天下,曾在靜海寺考察海外藥材,如乳香、沒藥、血竭等。號稱“金陵律寺之冠”的靜海寺此時可謂名垂青史,殊榮非常。
明清時靜海寺規模宏大,號稱“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靜海寺中曾供奉鄭和在洪熙元年守備南京期間為紀念永樂年間六下西洋而鑄造的一尊銅鼎,該鼎在清道光年間仍供奉於寺中。靜海寺內還曾供奉鄭和塑像,至清咸豐、同治年間猶存。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靜海寺被大火焚毀,僅剩山門天王殿,后得以重建。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國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同年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徵。
寺內風光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為保存這處歷史遺跡,決定仿明廟宇風格復建。在遺跡上新建過殿與正殿,修復僧房,佔地面積628平方米,復建工程由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潘谷西教授設計。
1990年,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內容分為“硝煙北移,寇入長江”;“媾和議約,喪權辱國”;“滄桑百年,毋忘國恥”三個部分,記述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展室共陳列圖片、史料、照片、實物173件,展線長50米,其中有條約簽字的照片和《南京條約》全文。
1996年,距香港回歸一周年之際,為了迎接香港回歸,南京各界人士紛紛在靜海寺舉行紀念活動,以洗百年恥辱,慶輝煌未來,靜海寺門前豎起了距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牌。
靜海寺一角
1997年,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院內有“三宿岩”、“天妃宮碑”、銅鏡“史鑒”和警世鐘等景點。
靜海寺
天妃宮碑是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御碑,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文化價值極高。它不僅是明代南京天妃宮唯一遺留下來的文物,而且還是直接反映鄭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對於鄭和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早在1957年,石碑就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文物),其價值可見一斑。現天妃宮內陳列的一座碑為複製品,而原碑由於年久斑駁則置於靜海寺後院以玻璃罩半封存著。
警世鐘
警世鐘所刻的紀念銘文,生動地記敘了中華民族由國力衰弱、香港被割到奮起抗爭、國力增強,直至香港終於回歸祖國的百餘年滄桑歷史。1997年6月30日夜,各界代表聚集於警世鐘前,零點到來,鐘聲響起,人群沸騰,一百五十五下鐘聲,象徵一百五十五年後香港終於重回母親懷抱。銘記國恥,警鐘長鳴!1997年6月30日夜,緘默已久的靜海寺終於走完了屈辱的歷程,也終於喊出了那積蓄已久卻震撼著十二億炎黃子孫心房的呼聲----“香港回來了!”?
一百五十五下沉渾的鐘聲穿越了時光的隧道,穿透了歷史的橫垣,為中華民族洗清了那蒙受百年的恥辱。靜海寺又重新翻開了它生命中嶄新的篇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守望者,靜海寺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追憶與沉沉的沉思。從全國政協副主席吳學謙,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等知名人士到千千萬萬的普通群眾都曾先後到靜海寺去聆聽了歷史的訴說,銘記了歷史教訓。百年過來,靜海寺在炎黃子孫心中樹起的不僅是一座代表歷史的紀念碑,更維繫著一種剪不斷的民族情結。
靜海寺有過它的輝煌時期,但當歷史進入中國近代社會時,它卻蒙受了奇恥大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在此議約。
1840年6月,英國殖民者為保護骯髒的鴉片走私,對我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愛國軍民給了侵略者以迎頭痛擊,而道光皇帝卻舉棋不定,一味求和。英軍為達到逼中國割地、賠款、通商的無理要求,於1842年6月從浙江沿海北犯。8月10日由英國全權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率領的萬餘名侵略軍,乘坐70餘艘艦船,侵入我南京下關儀風門外的草鞋峽一帶。隆隆的炮聲劃破了寧靜的江面,璞鼎查採用武力威脅與談判兩手,一面派軍人上岸騷擾、搶奪百姓,架設大炮,揚言由鐘山攻擊太平門;另一面表示可談判解決問題。
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將軍耆英、乍浦副都統伊裡布為欽差大臣,前往南京談判。談判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8月12日至19日,雙方參加談判的代表級別較低,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領塔芬布、張喜與陳志剛先赴江邊英艦會晤,英方馬禮遜、羅伯聃、巴夏禮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馬禮遜提出,天氣炎熱,船上坐的地方窄狹,諸多不便。離這裡不遠有一靜海寺,不如到寺中議事。張喜回答:“靜海寺內恐不潔凈。”羅伯聃接著說:“廟中不潔凈,無非是灰塵,吩咐和尚打掃打掃就是了。”於是,塔芬布等先去靜海寺等候,馬禮遜一行換衣服後於11時至靜海寺,連續三日,在寺里進行了會談。
靜海寺
條約簽訂后,耆英、伊裡布竟在靜海寺內殺豬宰羊,擺下酒宴,犒勞英軍,還為守護軍艦的英軍送去酒食“慰勞”。靜海寺,成為中華民族遭受奇恥大辱的歷史見證。
1、乘10路(長途汽車東站-南京西站),至建寧路下車即到。
2、乘54路至建寧路即到。
3、乘78路(湖西街-水關橋),至曉街下車,步行至長江大酒店,乘10路(中山碼頭-長途東站),至下關長客站下車。
4、乘109路(廣州路-綠博園南門(濱江公園)),至永慶巷下車,乘302路(南京港客運站-永慶巷),至下關長客站下車。
6、132路(蓮花橋-長途客運北站),至北祖師庵下車,步行至興中門,乘150路上行(長途客運北站-莫愁新寓),至下關長客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