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葉鞘腐敗病
水稻葉鞘腐敗病
水稻葉鞘腐敗病是在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病,幼苗染病葉鞘上生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分櫱期染病葉鞘上或葉片中脈上初生針頭大小的深褐色小點,向上、下擴展后形成菱形深褐色斑,邊緣淺褐色。葉片與葉脈交界處多現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劍葉葉鞘先發病且受害嚴重,葉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規則病斑,中間色淺,邊緣黑褐色較清晰,嚴重的現虎斑紋狀病斑,向整個葉鞘上擴展,致葉鞘和幼穗腐爛。濕度大時病斑內外現白色至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子實體。
ACrocladiumoryzae(Sawada)W.Gams.etWebster稱稻帚枝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AcrocylindriumoryzaeSawada。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梗圓柱狀,有1~2回分枝,每次分枝3~4根,在分枝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柱形至橢圓形,大小3~20×1.5~4(μm)。病菌生長溫限10~35℃,菌絲生長和產生孢子適溫為25~30℃,適宜pH值為3~9,其中pH5.5最適。光照對病菌的生長發育、產生孢子有抑制作用,黑暗時產孢多。30℃潛育期1天,20~28℃為2天,23℃為3天,19℃為4天。
水稻葉鞘腐敗病種子帶菌率59.7%,病菌可侵至穎殼、米粒,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到翌年8~9月;稻草帶菌散落場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飛虱、蚜蟲、葉蟎也帶菌。侵染方式分3種。一是種子帶菌的,種子發芽后病菌從生長點侵入,隨稻苗生長而擴展,有系統侵染的特點。二是從傷口侵入。三是從氣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病菌侵入和在體內擴展最適溫度為30℃,低溫條件下水稻抽穗慢,病菌侵入機會多,高溫時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體內擴展快,發病重。生產上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氮肥過量、過遲或缺磷及田間缺肥時發病重。早稻及易倒伏品種發病也重。此外,水稻齒葉矮縮病也能誘發典型的葉鞘腐敗病。
(1)早稻選用浙輻862、原豐早、二九豐、四梅四號、滬南早;晚稻選用加湖5號、農試4號等抗病品種。
(3)積水田要開深溝,防止積水,一般田要淺水勤灌,適時涸田,使水稻生育健壯,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