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井岡山的結果 展開
井岡山
井崗山
井岡山景區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峰海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井岡山風景名勝區的面積有213.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4%。經初步戡查,有風景點60多處,景物景觀320多處。井岡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景區內峰巒疊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鬱。主要景觀的類型有:峰巒、山石、瀑布、溶洞、氣象、高山田園風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溫泉等八類。具:“雄、險、秀、幽、奇”的特色。
井岡山有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觀,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工農紅軍革命遺址最集中的地方。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崗山與中國現代共產主義革命有密切的聯繫。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道路,因此井岡山有“革命搖籃”之稱。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岡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於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全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97萬人,總面積1297.5平方公里。
陸定一同志說:“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這是對井岡山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井岡山既具有輝煌的歷史,又有絢麗的自然風光,革命的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是一個集觀光旅遊、傳統教育於一體的理想旅遊避暑勝地,先後獲得“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等榮譽稱號,2007年又跨入了“國家5A級風景旅遊區”的行列。
井岡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2度,一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溫度3.2度,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僅為23.9度,極端最高溫度也只有34.8度;年平均降雨量1856.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511小時,平均霧日96天。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環山的地形影響,具有冬長、夏短、秋早、春來晚的特點。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一塊“浸透著烈士鮮血的聖地”。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建立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蘭花坪。1928年10月至11月,在寧岡茅坪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這兩篇重要著作,深刻分析了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認真總結了井岡山和其他小塊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經驗,科學闡明了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思想,正確地回答和解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江澤民同志將它概括為24字,即: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井岡山
井岡山不僅有豐厚的歷史內涵,而且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為261.43平方公里,分為11個景區,76個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先後開發了茨坪、龍潭、主峰、黃洋界、茅坪、龍市等6大景區、30多處景點。這裡,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峰巒、山石、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應有盡有。
井岡山有迄今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頃次原始森林,有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譽為全世界僅有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的覆蓋率達到86%,空氣質量遠遠超過國家一類標準,可以說井岡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井岡山的開發建設始於50年代末。當時的井岡山,是個不通公路、不通郵、不通電、無工業、無商業、人口僅百餘人的小山村。
1957年以後,井岡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墾殖山場,興建公路,發掘資源,建設電站,創辦工業,努力發展經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市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日趨完善的區位優勢,制定了“旅遊興市”的發展戰略,並不斷加大改革開放步伐,經濟由封閉邁向開放,由貧乏走向繁榮。
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69億元,比2000年增長6.2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23億元,比2000年增長6000萬元,超出“十五”計劃數2300萬元,年均遞增19%;全年接待遊客達218.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2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長21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3元,比2000年增長962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8.2:30.2:51.6,“旅遊興市”發展框架已經形成。
從1959年修建第一條公路——井泰公路后,至目前境內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市鄉公路25條,交通幹線有:井岡山至吉安、南昌線,井岡山至遂川、贛州線,井岡山至湖南炎陵、長沙線,井岡山至永新、萍鄉線。贛粵——泰井高速公路直達井岡山;正在建設中的吉井鐵路直達井岡山新城區,並在新城區設站,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通車。郵電通訊實現了“兩化一網”,程式控制電話和“大哥大”數次擴容,保證了井岡山與世界各地的迅速溝通。
旅遊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全市共有各類賓館110多家,床位萬餘張。其中四星級賓館3家,三星級賓館7家,二星級賓館和相當於二星級的賓館近20家,有1個網球場、4個保齡球館(其中井秀山莊的保齡球場設備、場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正在走向繁榮。1998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市”,並被國家體委列為“全國體育夏訓基地”。
井岡山市曾經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全國衛生城”、“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城”等三十餘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
在新的世紀里,將繼續實施“科教立市、旅遊興市、依法治市”的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小康井岡、和諧井岡、魅力井岡為目標。在培植壯大旅遊龍頭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做優做強為旅遊業配套的工業經濟,加速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新市址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城帶兩區,旅遊牽百業”的布局,把井岡山建設成為功能齊全,形象獨特,集傳統教育、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會議中心為一體的國內知名、國際影響的旅遊勝地,使井岡山成為新時期農村吸引城市的“根據地”,成為全國的旅遊名城。力爭到2010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達20億元,財政收入達2.3億元,上山遊客達550萬人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00元。
井岡山的建設和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將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一如既往的關心、支持下,弘揚井岡山精神,實踐“三個代表”,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加速井岡山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井岡山市新城區位於井岡山市的東北面,距茨坪中心29公里,距井岡山機場50公里,距京九鐵路吉安站130公里,泰井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井岡山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
井岡山市新城區的建設按照“國際水準、國內一流,花園式生態旅遊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求,首期開發建設4平方公里,人口規模3萬以上。5-10年內建成1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8萬人以上獨特的生態旅遊型城市。
井岡山市新城區建設總體規劃空間由4個單元構成,即:市民中心、行政中心、遊客中心和1個“Y”字型綠廊,形成以中心公園為核心、環形綠帶為紐帶的網狀綠地系統,形成山、水、城一體的城市空間格局特色,營造出獨特的“山水城市”景觀。
井岡山市新城區建設概算投資約30億元。在國家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井岡山市人民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發揚艱苦奮鬥的優秀傳統,堅持“基礎先行、配套建設、分塊實施、形成規模”的思路,以招商引資為主渠道,通過爭資立項,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不久的將來,一幅“山水園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園林中”的宏偉藍圖會展現在世人眼前。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裡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瀰漫著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這裡還可以觀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說杜鵑花,井岡山有著著名的“十里杜鵑天然長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藍天,映紅了五百里井岡山。別處的杜鵑是灌木,而井岡山的杜鵑卻是喬木型的,它們每棵都高達十五米以上,干圍一米左右,開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紐扣,有的一棵樹上竟開著幾種顏色的花。
主峰景區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和荊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展鏈,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水口在五指峰左側,距茨坪九公里。這裡風光極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巒和杜鵑林為勝。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百疊泉、彩虹瀑(飛龍瀑)、鎖龍潭、藏星岩、龍門等。當今,《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1968年夏遊覽水口景區后,寫詩《井岡風光》讚美水口:水口別開一片情,劍谷琴溪伴我行。深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壁立鎖飛龍。藏星崖下接火種,將軍頂上沐雄風。幽到心頭人慾醉,不忘昔日喊殺聲。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硃砂沖、黃坳三個組成部分。
筆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中峰(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自然壯觀。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十餘處景點。
硃砂沖哨口位於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硃砂水溢出。硃砂沖由此而得名。
黃坳,素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大門而著稱。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及紅軍常在這裡開展革命活動。
位於黃洋界西面,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4000人,距茨坪32公里,距龍市16公理,是井岡山鬥爭時期黨、政、軍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
茅坪景區以茅坪鄉政府駐地(茅坪村)為中心,面積約9平方公理。四周群山環抱、樹木茂密。發源於黃洋界西麓的茅坪河流貫全境。該景區充分體現了革命勝跡與田園風光、小橋流水、古樸民居相交融的意境流。景區內四季氣候溫和,風效指數和舒適指數均達到適應旅遊要求標準。
茅坪景區包括:茅坪、步雲山白雲寺、大隴、桃寮四個組成部分。
茅坪景區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以人文景觀為主。井岡山鬥爭時期,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紅軍後勤機關都曾設在這裡。現保存的革命舊址2領袖峰0多處,其中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屬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8處。主要有八角樓毛澤東和朱德、陳毅舊居,中共井岡山前委和湘贛邊界特委舊址、湘贛邊界黨的“一大”和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舊址、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等。
領袖峰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原是一棟農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一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一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這篇著作。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鬥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在這裡,您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鬥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的鬥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它不朽的功績也永遠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冊。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為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鬥爭,緬懷在井岡山鬥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在茨坪的東北邊山崗上建造一座純木質結構、正面書有“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的紀念塔;1951年將木質塔拆除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紀念塔,在塔頂立一泥塑紅軍戰士雕像,但外型比較粗糙;1956年,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又在遂川縣政府的支持下,將紀念塔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塔頂重塑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雕像;塔頂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學王教導員手書的“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從五十年代開始,這座塔就成了向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誌。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建築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並將塔底擴建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鑲刻有凹形“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整座塔基佔地103平方米,塔前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階,四周松柏常青、莊嚴肅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以供人們參觀、瞻仰。
千年的歷史變遷,不變的青山秀水,積澱下來的是濃郁的地方文化。從1927年紅色的鐵流融匯在井岡山之後,井岡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星星之火”不僅燃遍了神州,同時,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傳奇的石刻碑帖,淳樸的民間風俗,優美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文學作品……構成了井岡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岡山的“紅色文化”的形成得益於它的光榮歷史。秋收起義失敗之後,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情勢,決定放棄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長沙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放棄了“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改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於是經過三灣改編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除了位於農村,農產品豐富,解決了部隊的糧草問題,群眾基礎好,更重要是它位於湘贛邊界,在當時是“兩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管轄)地帶,敵人統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於保存和發展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卻和革命的進攻巧妙結合起來,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勝利道路。各地共產黨人也領導了武裝起義,紛紛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了燎原之勢。雖然革命的時代已經遠走,但是我們依舊要傳承和發揚革命時期艱苦奮鬥的精神。
紅薯絲飯 石雞兩吃 萵麻炒蟮片 茅坪粉蒸鵝 竹筒石雞 脆皮南瓜
蓮花血鴨 紅米飯 南瓜餅 三味椰球 全副鑾駕 錦繡雞絲
《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命令紅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下井岡山開赴湘南。贛軍乘虛進攻井岡山。8月30日,四個團的敵軍攻打黃洋界。當時山上只有紅三十一團一營的兩個連。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靠石塊禦敵。在此關鍵時刻,紅軍扛來一門壞的迫擊炮和僅有的三發炮彈。前二發都是啞炮,第三發炮彈瞄準敵人山下的指揮部,隨著一聲口令,只聽“轟”的一聲,炮彈不僅響了,而且正中敵人指揮部。剎時間,黃洋界上歡呼聲、號角聲、鑼鼓聲連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聲勢嚇壞了,竟誤以為主力紅軍殺上山來,於是連滾帶爬收兵下山。在這次漂亮的黃洋界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我軍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和一發炮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多天後,毛澤東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回到井岡山,當他聽了陳毅安營長的彙報后,得知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保衛了井岡山。十分高興,當夜便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以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西江月•井岡山
1928年秋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毛澤東·1965·5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井岡杜鵑
描述:從前,有一對從安徽逃難的兄妹來到井岡山山黃家村乞討,被黃開明夫婦收養下來,一起共同生活。這時因家鄉山洪爆發、父母全被淹死的逃難兄妹,哥哥叫杜吉,12歲,妹妹叫杜蓮,才3歲。。黃開明的兒子叫黃來,正巧與杜吉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性格又很合得來,就結為同年老庚,幾乎形影不離;黃開明還有個女兒叫黃媛,性格溫柔,長相俊美。黃開明夫婦把杜吉兄妹視為自己的親生骨,一家六口人,過得和和美美。
井岡蘭花
描述:井岡蘭花,清香馥郁,沁人肺腑。朱德同志1962年重上井岡山,為井岡蘭花寫下了一首《詠蘭》詩:“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說起這井岡蘭花,有這麼一個故事。
山水傳說 茨坪
描述:相傳,古代的女媧是個很愛乾淨,又善於保養的女皇。她每天要洗三次臉,早、中、晚各一次。為此,她召集天上所有的能工巧匠,花了不知多少年,製作了三個臉盆:金盆、銀盆、玉盆,又叫頭盆、次盆、末盆。早上用頭盆洗臉,中午用次盆,晚上用末盆。
山水傳說 黃坳
描述: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對夫妻開了一家豆腐店。老夫妻做的豆腐雪白細嫩,味道鮮美,很受大家的歡迎。加上他們待人熱情,心腸慈善,老幼無欺,如果碰上生活拮据的人家來買豆腐,還會相送幾塊,所以,店裡的生意一年四季非常興旺,老夫妻也就存了一筆可觀的錢。
劇名:井岡山
時間:2007年開機
製作人員
導演:金韜
出品人:趙化勇
總策劃:汪守德 范耀庚 朱永和 朱彤
總顧問:劉峰岩 吳昌德 李長才 劉上洋
王霙 飾 毛澤東
王伍福 飾 朱德
潘雨辰 飾賀子珍
黃鵬 飾 陳毅
宋佳倫 飾王佐
劉鑒 飾袁文才
李梁 飾 宛希先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失敗。面臨著生死存亡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挽救危局,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蘭花革命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七天後,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會後,毛澤東組織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武裝的第一面軍旗。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利。
為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毛澤東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長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井岡山尋求立足。途經三灣時,毛澤東在與余灑度等人的鬥爭中,將隊伍進行了改編,創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推行“三大民主”和成立士兵委員會等重要的建軍原則,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在賀子珍等人的幫助下,毛澤東得到了井岡山“綠林”首領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立住了腳。在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毛澤東倡導實踐調查研究,先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三大任務”等人民軍隊等建軍原則;在通過“水口建黨”等措施加強軍隊內部黨的建設的同時,抓緊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建立了遂川等三個縣的紅色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蓬勃發展之時,陳浩的叛變使毛澤東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湖南省委特派員周魯貫徹中央“左”傾盲動政策,把毛澤東開除出黨,使之迫走湘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遭受巨大損失,史稱“三月失敗”。
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一戰中傷亡慘重,朱德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拔起殘破的軍旗,發誓一定要把這面軍旗扛下去。他的決心得到了陳毅的支持,兩人率領起義部隊余部始終堅持艱苦卓絕地鬥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湘南暴動,歷經周折和磨難,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礱市勝利會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后,在朱毛的領導下,採取靈活的“十六字訣”作戰方針,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的數次“會剿”,接連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大捷,使根據地的建設擴大到了六個縣的區域,成立了湘贛邊界人民政府。
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機勃勃地進入全盛時期時,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貫徹分兵向湘南進軍的盲動政策,使紅29團全軍覆沒,加之袁崇全的叛變,隊伍幾乎瀕臨絕境,根據地再次慘遭浩劫,史稱“八月失敗”。毛澤東臨危不亂、立持異議,日夜兼程,親自迎接朱德等上山。留守井岡山的何挺穎、朱雲卿等帶領軍民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彭德懷等率領在平江起義中創建的紅五軍也來到井岡山,使井岡山的武裝鬥爭力量得以進一步加強。對“朱毛紅軍”起初不以為然的蔣介石終於親自披掛上陣,接連不斷地調動重兵從“進剿”到“會剿”。面對強敵,朱毛決定留彭德懷守山,自領主力轉戰贛南,以求“圍魏救趙”。但終因敵強我寡,井岡山失守。在轉戰贛南閩西的過程中,部隊中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加之留蘇歸來的劉安恭大肆推行“城市中心論”,攻擊毛澤東,致使毛澤東在“七大”上落選,被迫離開紅四軍。
中央的“九月來信”糾正了紅四軍內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陳毅親往閩西請毛澤東回到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上。紅四軍“九大”即古田會議上,毛澤東通過對中國紅軍兩年多來在井岡山鬥爭中不斷探索的經驗總結,集中解決了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一根本性問題。會後,針對林彪在新年賀信中提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又洋洋洒洒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此,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已初現雛形。
春天將至,毛澤東和賀子珍並肩登上井岡之巔,望著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滿懷豪情地朗誦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1年3月,《2021清明及“五一”假期紅色旅遊報告》顯示,全國主要紅色旅遊目的地(擁有重要紅色文化IP的目的地)網路關注度持續上升。其中,關注度較高的旅遊目的地主要有遵義、古田、平山(西柏坡)、韶山、延安、井岡山、嘉興、上海、長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