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坪鎮
廈坪鎮
廈坪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東北部。東靠紅星街道、拿山鎮,南鄰遂川縣新江鄉,西接井企集團,北面與永新縣曲白鄉接壤。全鎮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6公里,土地面積為54.5平方公里,西北面高山峻岭,西南面小山隆起,地勢由西北往南偏東傾斜,全境大部分為盆地,邊緣地區為丘陵,全鄉平均海拔為350米,最高海拔為1226. 6米,最低海拔240米,拿山河沿該鄉南面偏東流越全境。全鎮轄菖蒲村、復興村、沉塘村、廈坪村、口前山村5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9916人(2017年),鎮政府駐廈坪村廈坪組。莆炎高速公路、220國道、衡茶吉鐵路過境。
廈坪鎮、拿山鎮一帶最早原屬泰和縣高行鄉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從泰和縣劃歸永新縣,稱永新縣“關溪”,明洪武年間又改稱“關北”。廈坪鎮早在元朝末年,就有李姓從永新縣西門李家遷入寨下(今沉塘村)建村。明初,尹由一從永新縣竹山圳上(今煙閣鄉)遷入菖蒲洲(今菖蒲村)建村;惠帝時,劉子林從永新縣漢鋪(今石橋鎮江背村)遷入沉塘定居;宣宗時,梁保又從石門(今井企集團)分遷大橋(今口前山村)建村。建國前,廈坪鎮一帶為永新縣文化鄉(即永新縣65都)所轄。
建國后,廈坪為永新縣拿山區廈坪鄉、沉塘鄉、菖蒲鄉所屬。1956年合作化時為廈坪、口前山、沉塘、菖蒲、復興5個高級農業社。人民公社時,成立廈坪公社及拿山公社,轄廈坪、口前山、沉塘、復興、菖蒲5個大隊。1959年,永新縣拿山區劃歸井岡山管理局。1969年擴社並隊時,與井岡山拿山公社、溝邊公社合併為拿山大公社;1972年調整社隊規模時,又將拿山公社分為廈坪、拿山兩公社。1984年機構改革時,井岡山撤縣設市,廈坪公社改稱廈坪鄉。1993年撤鄉設鎮,廈坪、口前山、沉塘、復興、菖蒲5個大隊分別為復興村、菖蒲村、沉塘村、廈坪村、口前山村5個行政村。
廈坪鎮轄復興村、菖蒲村、沉塘村、廈坪村、口前山村5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
南城陂組
有吳、王兩姓。原為寧岡縣大壠尹氏在南城陂建村,后遷居山田壠。明末,吳氏從永新縣東門遷入關溪南城陂定居。《王氏族譜》載:北宋嘉祐時,王氏從安福縣金田王家遷入永新縣北門土裡屋,清同治時,後裔又從土裡屋遷入南城陂定居。南城陂組現為菖蒲古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菖蒲古村黨支部駐地。現有生豬養殖基地及旅遊產業。
山田壠組
山田壠、蒼下、青樹下等多村同修《大隴尹氏八修族譜》載:北宋前期,尹彥成從永新縣鄱陽遷入勝業鄉(元至正後為寧岡縣,今屬井岡山市)大隴塘頭建村。南宋嘉定時,尹子德(尹偉)從永新縣勝業鄉大隴塘頭遷入關溪南城陂建村。尹朝極(字對南)生於明永樂壬辰年,歿於成化戊子年。明正統時,尹朝極從南城陂遷居山田壠建村。後裔分遷蒼下、青樹下。乾隆己未年,山田壠建“尹氏宗祠(合理堂)”祠堂一棟,光緒時宗祠毀於戰火,民國二十九年重建,現已重修,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並承包為食堂,名曰“紅旗餐館”。山田壠組現為菖蒲古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金葡萄種植基地及旅遊產業。
圍里組
《秀水郭氏族譜》載:後唐,陝西華州人郭在徽南遷金陵,后貶為廬陵縣令,再次南遷,居安福縣。南唐時,其孫郭朝卿遷入永新縣城秀水,后遷蘆塘(今永新縣東里鎮)建村,為永新縣郭氏始祖,郭時英從蘆塘遷煙閣店背。郭時英後裔從永新縣煙閣店背遷入關溪圍里建村。
百穀廟組
清乾隆時,洪氏從永新縣南鄉秋陂(今龍源口鎮)遷入關溪王竹洲建村,后稱“百穀廟”。
蒼下組(含磚屋自然村)
有傅、吳、尹三姓。清乾隆時,吳氏在關溪蒼下建村,后遷磚屋。道光時,傅氏從永新縣西門傅家壠遷入蒼下定居。山田壠、蒼下、青樹下等多村同修《大隴尹氏八修族譜》載:尹氏從山田壠分遷蒼下定居。蒼下傅姓嗣孫重修“傅氏宗祠”老祠堂一棟,上有“毛主席語錄”字樣。蒼下組現有竹蓀種植基地。
菖蒲洲組
有張、尹兩姓。菖蒲洲、永新縣煙閣鄉竹山、龍源口鎮黃陂洲等多村同修《竹山尹氏九修族譜》載:北宋初,尹雄飛從永新縣遷居湖南省茶陵縣火田建村。其長子尹昭從火田遷入茶陵縣月江建村。尹昭之子尹孚從茶陵縣月江返遷永新縣竹山(今煙閣鄉)建村,為竹山派尹氏始祖。尹珦從竹山遷龍陂墟,尹釒亥從龍陂墟遷黃陂洲(今龍源口鎮)。尹由一從永新縣黃陂洲回遷竹山圳上,明初,再由永新縣竹山圳上轉遷關溪菖蒲洲建村。菖蒲洲、廈坪、花園、拿山鎮上皇田、岩前、拿山、山陂樓、朱坑八村同修《槎溪拿山張氏四修族譜》載:明末,張氏從拿山(今拿山鄉拿山村)遷入菖蒲洲定居。原有張氏老祠堂兩所,均年久失修而毀。1996年,菖蒲洲張姓嗣孫重建“張氏宗祠(積善堂)”一棟。
演湖組
有曾、劉兩姓。明末,劉氏在演湖建村。清朝,曾氏從山東省南遷關溪演湖定居。演湖嗣孫重建“演湖曾氏宗祠(明德堂)”一棟。
青樹下組(含廟下、江家屋自然村)
青樹下為尹姓,廟下為李姓,江家屋有劉、王兩姓。《大隴尹氏八修族譜》載:尹氏從山田壠分遷青樹下定居。李姓從永新縣遷入廟下建村。江姓在江家屋建村,后遷走。劉、王兩姓在江家屋定居。青樹下組為菖蒲村委駐地。青樹下組現有山花種植、竹蓀種植基地。
神源組(含栗江自然村)
有顏、唐、蕭等姓。明萬曆時,唐姓從永新縣紫霧源遷入關溪神源建村,清道光時,分遷栗江建村。神源、拿山鎮樊家洲、下瑤背、永新縣才豐鄉排形、煙閣鄉長富顏家、文竹鎮大崦、東里鎮顏家等多村同修《東里顏氏六修族譜》載:後唐同光時,金陵(另說魯南)人顏詡任永新縣令,南遷,卸任后,留居永新縣北鄉雙乳峰下搗石(今象形鄉花溪村搗石組)建村,為永新縣顏氏始祖。南宋乾道時,顏仕弘遷入永新縣梅洲(今蓮花縣)建村,為蓮花縣顏氏始祖。元後期,顏文英從永新縣梅洲遷入東里顏家建村,為東里派顏氏始祖。顏尚楠分遷小江甘坑定居。清康熙八年,顏尚楠之子顏懷所從永新縣小江甘坑遷入關溪神源定居。後有蕭姓在神源定居。2001年,神源顏姓嗣孫重建“顏氏懷翁祠(裕昆堂)”一棟。
龍塘背組
《賀氏族譜》載:江浙會稽人賀憑(字忠心)生於唐貞元八年。唐會昌二年壬戌,賀憑任永新縣令,南遷,卸任后,留居永新縣良坊(今蓮花縣)建村,為永新縣、蓮花縣賀氏始祖。賀層霄從永新縣良坊田下(今蓮花縣)遷廬陵水東。南宋景炎時,賀子文從廬陵水東回遷永新縣東門清塘(今才豐鄉)建村。清雍正時,賀氏從永新縣清塘遷入關溪龍塘背建村。龍塘背組現有生豬養殖基地。
坑埔組
清初,劉氏從茶陵縣遷入坑埔建村。坑埔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現有獼猴桃種植基地。
上蕉塘組
上蕉塘、毛葉山、坳上、樓下、永新縣懷忠鎮潭陂等幾村同修《汪氏族譜》載:明正統時,汪氏從安徽省休寧縣石田村遷入永新縣東鄉潭陂(今懷忠鎮蓮坊村)建村。明末,後裔從永新縣潭陂遷入關溪蕉塘建村。嗣孫又分遷坳上、樓下、毛葉山等地。2014年,上蕉塘嗣孫重修“汪氏宗祠”一棟,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上蕉塘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下蕉塘組
有劉、賀兩姓。清康熙時,賀氏從永新縣南鄉清塘遷入關溪下蕉塘建村。后劉氏從寧岡縣遷入下蕉塘定居。下蕉塘組為復興村委駐地。
案山塘組
有左、賀兩姓。《左氏族譜》載:唐光化時,潤州丹陽珥陵(今江蘇省)人左鄴(字富書)任衡州司馬,南遷。南唐保大時,卸任,遷永新縣虹橋(又名逢橋,今懷忠鎮)左坊建村,為永新縣左氏始祖。明末,左氏從永新縣南鄉遷入案山塘建村,后賀氏從永新縣南鄉遷入案山塘定居。案山塘組現有生豬養殖基地。
官路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湯、李、羅、劉等姓雜居。官路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新村組
為移民村,顏、唐、史三姓從神源分入,又有汪、戴等姓雜居。
寨下組
寨下、嶺背、井山(含中團)、新居、富頭、永新縣西門李家等多村同修《晉陽前程李氏十三修續修族譜·永新城西派》載:唐末天祐時,陝西長安人李文捷任大理寺正卿,避朱溫之亂,南遷泰和縣前程建村,后稱“園裡”,又改“園中”、“源中”(今泰和縣碧溪鎮江邊村源中組),為晉陽前程派(泰和江邊派)李氏始祖。李義從泰和縣園裡遷永新縣東里窯前建村。李義次子李彬(字學古)又從東里窯前遷西門白泥湖建村,后稱“李家”。元末,李朴從永新縣東里窯前遷入關溪寨下建村,李竟從寨下分遷井山建村。李彬曾孫李景生於明宣德己酉年,從永新縣西門李家(白泥湖)遷入寨下定居,李士慶分遷嶺背建村。寨下、富頭、拿山鎮長塘、泰和縣碧溪鎮源中、江邊、田南、竹田等村同修《李氏族譜》載:明中期,李氏(李文捷另一支後裔)從泰和縣江邊園裡(今碧溪鎮江邊村源中組)遷居永新縣關溪長塘(今拿山鎮長路村)。明末,李氏從關溪長塘遷居寨下定居。2010年,寨下嗣孫重建“李氏宗祠(榮德堂)”一所,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寨下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西瓜種植基地。
嶺背組(含東關壠自然村)
嶺背、井山、寨下、富頭、永新縣西門李家等村同修《晉陽前程李氏十三修續修族譜·永新城西派》載:李景從永新縣西門李家(白泥湖)遷居寨下。明末,李士慶從寨下分遷嶺背、東關壠建村。東關壠原有李氏“八居祠(文德堂)”祠堂一所,意為嶺背、東關壠、井山、中團、寨下、新居、富頭、長塘(今拿山鎮長路村)八村均為晉陽派李氏(李文捷後裔)居地,現“八居祠”因縣年久失修而毀。嶺背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博時基金捐贈“嶺背橋”一座。
井山組(含中團自然村)
寨下、中團、新居、永新縣西門李家等幾村同修《晉陽前程李氏十三修續修族譜·永新城西派》載:李竟從寨下分遷井山建村。清中期,李文林、李文栢、李文楫兄弟從永新縣西門李家(白泥湖)遷入關溪中團建村,李文椿遷入井山定居。井山原有李氏老祠堂一棟,年久失修而毀。
新居組(含茅屋自然村)
寨下、中塘、新居、永新縣西門李家等幾村同修《晉陽前程李氏十三修續修族譜·永新城西派》載:清中期,李文楷從永新縣西門李家(白泥湖)遷入關溪新屋建村,后稱“新居”。有“李氏宗祠(文楷堂)”老祠堂一棟。樓下、茅屋、毛葉山、遂川縣小湖黃田等幾村同修《瀘灘派蕭氏十修族譜》載:清康熙時,樓下蕭同盛兄弟蕭同啟從泰和縣瀘灘(潞灘,今禾市鎮潞灘村)遷入關溪茅屋建村,後分遷茅葉山(今廈坪村毛葉山組)定居。新居組為沉塘村委駐地。新居組現有西瓜種植基地。
富頭組(含老屋、周家自然村)
富頭為李姓,老屋為龍姓,周家為蕭姓。嶺背、井山、寨下、富頭、泰和縣碧溪鎮源中等幾村同修《晉陽前程李氏十三修續修族譜·永新城西派》載:明萬曆時,李堅(李文捷另一支後裔)從泰和縣江邊園裡(今碧溪鎮江邊村源中組)遷入永新縣關溪富頭建村。李景從永新縣西門李家(白泥湖)遷居寨下后,其後裔李宿從寨下遷居富頭定居。有“富頭李氏南翁宗祠(賢德堂)”老祠堂一棟。《龍氏族譜》載:唐大中十一年,湖南道州人龍庚(字西仲)任吉水縣丞,乾符元年,卸任,遷永新縣顧村蓮塘建村,為永新縣龍氏始祖。明朝,龍氏從永新縣南鄉廟嶺遷入關溪老屋建村。明末,周氏在周家開基,后絕。蕭氏從泰和縣禾市遷入周家定居。富頭組現有生豬養殖基地、酒作坊。
桃林廟組
有葉、賀、郭三姓。《葉氏族譜》載:清順治年間,葉氏從吉安縣敖城下井(夏徑)遷入關溪桃林廟建村。《賀氏族譜》載:賀氏從永新縣東門清塘遷入關溪桃林廟定居。后郭氏在桃林廟定居。有“葉氏宗祠(義傑堂)”老祠堂一棟,上有“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字樣。桃林廟組現有食用菌種植基地。
沉塘組(1組、9組)
有劉、歐陽兩姓。明初,歐陽氏從永新縣四教遷入關溪下窯背(今拿山鎮勝利村)建村后,分遷沉塘建村。沉塘、拿山鎮楊柳橋、陂下、排上、永新縣石橋鎮漢鋪、坳南鄉金雞石、曲白鄉暖水、埠前鎮湖田等多村同修《淇塘劉氏族譜》載:三國黃龍時,劉信(劉成高)從湖南長沙遷入西昌縣(隋開皇十一年後為泰和縣)淇塘(村已毀,原址在今泰和縣碧溪鎮)建村,為淇塘派劉氏始祖。北宋前期,劉應南從泰和縣淇塘遷入永新縣漢鋪(今石橋鎮江背村)建村。其子劉子林從永新縣漢鋪遷入關溪沉塘定居。清乾隆時,劉氏從沉塘分遷堆木坳(今永新縣曲白鄉上坪村)。文革后,沉塘劉姓嗣孫重建“劉氏宗祠(光裕堂)”一棟,現為沉塘組老年體協、農家書屋,祠堂內設立“沉塘”小賣部,經營煙酒、香燭等。
陂頭組
清光緒時,胡氏從泰和縣古樓下(今碧溪鎮碧溪村)遷入永新縣關溪陂頭建村。2011年,陂頭嗣孫新建“胡氏宗祠(明德堂)”一棟,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陂頭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西瓜種植、生豬養殖及太空烏雞養殖基地。
廈坪組
有張、項兩姓。《廬陵乾塘項氏重修族譜(舊譜)》載:唐末,江東臨海(今浙江)人項元旺(項斯),字子遷,任吉州刺史,南遷,唐咸通元年,卸任,留居廬陵縣(今吉安縣)玉山,為吉安縣項氏始祖。清康熙丁巳年,項良堯從吉安縣敖城乾塘遷入永新縣關溪廈坪建村。菖蒲洲、廈坪、花園、拿山鄉上皇田、岩前、拿山、山陂樓、朱坑八村同修《槎溪拿山張氏四修族譜》載:清中期,張氏從拿山分遷關溪廈坪定居,後裔再分遷花園(今口前山村)定居。廈坪、花園兩村嗣孫重修“張氏宗祠(親睦堂)”老祠堂一棟,現為廈坪組村民活動中心。廈坪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廈坪組為廈坪鎮政府駐地。
毛葉山組
有汪、蕭、湯、龍等姓。建村姓氏及年代不詳。清道光時,汪氏從上蕉塘分遷毛葉山定居。後有湯、朱等姓遷入毛葉山定居。《瀘灘派蕭氏十修族譜》載:蕭氏從茅屋(今沉塘村新居組)分遷關溪茅葉山(毛葉山)定居。龍氏從永新縣遷入關溪石門(今井企集團)定居后,又分遷毛葉山定居。毛葉山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樓下組(7組、8組)
有蕭、汪、席三姓。上蕉塘、毛葉山、坳上、樓下、永新縣潭陂等多村同修《汪氏族譜》載:汪氏從上蕉塘分遷坳上后,從坳上分遷樓下建村。后席氏從下羅家洲招郎至樓下定居。樓下、新居組茅屋、毛葉山、遂川縣小湖黃田等幾村同修《瀘灘派蕭氏十修族譜》載:蕭覺(字睿明)生於後梁開平三年,任軍巡大判官,避馬殷之亂,從湖南長沙遷入泰和縣禾溪(又名早禾渡,今禾市鎮)。蕭覺長子蕭茂貞生於後梁乾化四年。宋乾德甲子年,蕭茂貞從禾溪遷瀘源水口庄建村。其五世孫蕭演從瀘源遷中院,后遷瀘灘(即潞灘,今禾市鎮潞灘村潞灘組)建村,為瀘灘(潞灘)派蕭氏始祖。清康熙時,蕭同盛從泰和縣瀘灘(潞灘)遷入永新縣關溪樓下定居,蕭同啟遷入關溪茅屋(今沉塘村新居組)建村,後裔分遷毛葉山定居。2017年,樓下嗣孫重建“蕭氏宗祠(美慶堂)”一棟,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樓下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下陂組(含柳山自然村)
下陂為朱姓,柳山為王姓。《朱氏族譜》載:清初,朱氏從永新縣南株(今才豐鄉)遷入關溪下陂建村。下陂嗣孫重修“朱氏廣翁祠(昆法堂)”老祠堂一所。清康熙時,王氏從永新縣西鄉王家遷入柳山建村。
皎湖洲組
有夏、尹、曾三姓。《夏氏族譜》載:北宋天聖時,夏子俊(字秀夫)任江南仁威利濟侯,從宜春夏家坊遷入永新縣湯溪琥琮建村,為永新縣夏氏始祖。清乾隆時,夏氏從永新縣湯溪琥琮遷入關溪皎湖洲建村。后尹、曾兩姓在皎湖洲定居。皎湖洲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梘上組
梘上、永新縣田心兩村同修《劉氏族譜》載:劉氏從湖南水口遷入永新縣東鄉田心建村。明末,劉氏從永新縣田心遷入關溪梘溪建村,后稱“梘上”。2016年,梘上嗣孫重建“劉氏宗祠(敦慶堂)”一棟,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梘上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木槿花種植基地。
坳上組
有汪、陳、梁三姓。《汪氏族譜》載:清雍正時,汪氏從上蕉塘分遷坳上建村,後分遷樓下建村。後梁氏從大橋(今口前山村)招郎至坳上定居。又有陳氏在坳上定居。有“汪氏宗祠”老祠堂一棟。
口前山組
《彭氏族譜》載:明末,彭氏從湖南攸縣遷入永新縣台嶺長煙。清雍正時,彭氏從永新縣長煙遷入關溪口前山建村。有“彭氏宗祠”老祠堂一棟。
花園組
有曠、張兩姓。北宋天聖時,曠彥玉從安福高洲遷入永新縣心田(今埠前鎮)建村。清同治時,後裔從心田遷入花園建村。《槎溪拿山張氏四修族譜》載:張氏從廈坪分遷花園定居。
年形組
清末,黃氏從遂川縣車垇遷入此地開基。因位於紅星街辦外圍,現為城中村(即新城區年形安置點),安置有大量新城區、拿山鄉移民。
馬跡塘組(含中屋下自然村)
開基姓氏及年代不詳。《梅溪龍光塘江氏族譜(七修)》載:清道光時,江氏從永新縣遷入中屋下建村。郭姓從永新縣郭家遷入馬跡塘定居。又有吳、王、周等姓氏雜居。
段家組
清同治年間,段氏在此地開基。原有段氏老祠堂一所,年久失修而毀。因先前水泥廠建設需要,已徵用段家組部分土地。段家組村民大部分現已搬遷至紅星街辦農民一條街。
橋頭店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李、陳、敖等姓氏雜居。李氏從永新縣楊梅橋遷入關溪橋頭店定居。清道光時,敖氏從臨江府清江縣(今樟樹市)建安鄉沾塘敖家村遷入橋頭店定居。橋頭店組為口前山村委駐地。
大橋組
梁氏從泰和縣橋頭遷入永新縣關溪石門(今井岡山企業集團石門村)。明宣宗時,梁保從石門遷入關溪大橋建村,後裔因招郎分遷坳上(今廈坪村)。有“梁氏宗祠(足法堂)”老祠堂一棟。
槽下組
《龍氏族譜》載:清道光時,龍氏從永新縣西門龍家遷入關溪槽下建村,有“龍氏宗祠”老祠堂一棟。
青坑組
有朱、吳、卓三姓。清乾隆時,朱氏從蓮花縣遷入青坑建村。后吳氏從永新縣遷入此地居住,又有卓氏在此居住。
沉家屋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朱氏從蓮花縣遷入青坑後分此,又有湯、劉等姓氏雜居。
安定組
清以前,蕭氏從泰和縣太湖遷入此地開基。
附:井岡山市企業集團(井岡山市墾殖場石市口分場)
文水組
原為蕭氏開基,稱小水,后絕。文水、淵泉等幾村同修《李氏族譜》載:唐文德元年,李佑(字德澄)從袁州分宜縣白芒遷入泰和縣桐陂(今禾市鎮豐壠村)建村。後周廣順二年,李修行從桐陂入贅泰和縣關溪小水(當時關溪為泰和縣轄地,北宋元祐七年劃歸永新縣)蕭氏,在小水定居;清康熙甲午年,永新縣侯張景鈴改小水為“文水”。明中期,李瑤分遷淵泉建村。文水嗣孫重修“李氏總祠(敘倫堂)”老祠堂一棟,祠前立有多塊清朝旗杆石。文水村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金葡萄種植基地及旅遊產業。
淵泉組
明中期,李瑤從文水分遷淵泉建村。有“淵泉李氏宗祠(養和堂)”老祠堂一所。
石市口組
清同治年間,李姓從淵泉分此開基。
田頭組
清咸豐年間,陳氏從田心分遷田頭建村。田頭、田心嗣孫新建“田頭村民活動中心”一所。田頭組現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有蓮花種植基地。
田心組
有陳、汪兩姓。清順治年間,陳氏從永新縣東門長塘樓遷入關溪田心建村,後有汪氏在此居住。田心有陳氏老祠堂一棟,為田頭、田心兩村共用,現牌匾已丟失。田心組現有油茶種植、靈芝種植基地。
中洲組
明初,尹孔麟從寧岡縣大隴塘頭遷入永新縣關溪中洲建村。明萬曆末,尹禮(字振常)從山田壠(今廈坪鎮菖蒲村)遷入中洲定居,尹禮後裔分遷上羅家洲(今石門村)定居。
坳下組
明嘉靖年間,尹氏從寧岡縣大壠遷入此地開基。
瑤前組
清乾隆年間,張氏從永新縣南鄉遷入此地開基。
胡家組(含史家自然村)
有胡、史兩姓。清順治年間,史氏從永新縣南鄉遷入史家建村。《胡氏族譜》載:清乾隆年間,胡氏從永新縣遷入關溪胡家建村。胡家嗣孫重修“胡氏宗祠(明遠堂)”老祠堂一棟,上有“主席的話”字樣。
肖家組(含松山自然村)
有蕭、尹兩姓。《大隴尹氏八修族譜》載:南宋寶慶時,尹湯仲(尹大護)從永新縣勝業鄉(元至正後為寧岡縣,今屬井岡山市)大壠塘頭遷大屋,后稱“庄下”。明洪武十三年,尹盛可從寧岡縣(今屬井岡山市)大壠庄下遷入永新縣關溪松山建村。《蕭氏智夫公世系五修族譜》載:清乾隆年間,蕭氏從永新縣泮中遷入關溪蕭家建村,現為“肖家”。肖家嗣孫重建“蕭氏宗祠(毓秀堂)”一棟。
王家組
清初,王氏從永新縣遷入此地開基。
鵝坑組
有范、魏兩姓。清以後,范氏從福建省遷入此地開基,後有魏氏在此居住。有魏氏祠堂一所。
畔田組
清康熙甲子年,陳氏從泰和縣遷入此地開基。畔田嗣孫重修“陳氏宗祠”一所。
楊梅山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明以後,錢氏從永新縣遷入此地居住,又有謝、王等姓氏在此雜居。
潭前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李、劉、彭等姓氏在此雜居。
街上組
開基年代及姓氏不詳,龍、蕭、黃等姓氏在此雜居。
上羅家洲組
羅氏在此開基,后遷走。清乾隆末年,黃氏從湖南省遷入此地,後有尹氏從中洲遷入上羅家洲定居。又有吳等姓在此雜居。
下羅家洲組
席氏從永新縣泮中遷入此地居住,後裔分遷樓下村(今廈坪鎮廈坪村)。
石門組
明以前,梁氏從泰和縣橋頭遷入永新縣關溪石門建村,明宣宗時,梁保分遷大橋村(今廈坪鎮口前山村)建村。永新縣《龍氏族譜》載:龍琳後裔從永新縣遷入關溪石門定居。又有劉等姓在此雜居。
廈坪鎮自北宋后從泰和縣划入永新縣,屬永新縣“關溪”,后明洪武年間改稱“關北”。此後不斷有人從永新縣、泰和縣等地遷來居住。古時廬陵氏族均為北方南遷而來,廬陵起源最早的姓氏如:廬陵郭氏有兩支,一支是,郭在徽為五代南唐從陝西華州南遷安福縣,其子郭琿從安福縣遷吉安縣麻崗,為麻崗郭姓始祖,其孫郭朝卿遷永新縣蘆塘,為永新縣郭姓始祖,另一支是,金陵人郭瞿於唐中和元年南遷吉安龍泉鄉,後裔又遷泰和縣;河南人牛瑞府生於唐貞元丁丑年,任絳州州判,南遷永新縣城南清塘,為永新縣牛姓始祖,其弟牛時府遷吉安縣,為吉安縣牛氏始祖。唐會昌二年,浙江會稽人賀憑任永新縣令,南遷,卸任后,於永新縣良坊(今蓮花縣)建村,賀姓後裔散居廬陵各地,部分遷湖南省各縣;唐乾符元年,湖廣道州人龍庚人吉水縣丞,卸任后,遷永新縣顧村蓮塘建村,為永新縣龍氏始祖。唐末,金陵人江顓任南豫州刺史,南遷,卸任后,遷居永新縣梅溪龍光塘(今蓮花縣下坊),為永新、蓮花兩縣江氏始祖。唐末河南汴州人尹濯,任鄱陽侯,南遷,後梁開平元年,從鄱陽縣遷入永新縣平南坊建村,為永新縣尹姓始祖,後裔散居廬陵各地,部分遷湖南省;五代南唐顏詡(傳為顏真卿四世孫)任永新縣令,攜顏翊、顏翔二弟,從金陵(一說魯南)遷入永新縣秋山搗石建村,顏詡為永新縣顏姓始祖,顏姓後裔散居廬陵各地(含蓮花縣),部分後裔遷湖南省各縣;五代鄱陽人段翊,任永新縣令,為永新縣段姓始祖,段姓後裔散居廬陵各地;南宋高宗時河南東關人張禮任廬陵尹,南遷,其孫張敬遷居泰和縣槎溪(槎山陂),後裔張天翔遷入永新縣關溪(今拿山一帶),另一支為唐末官居柱國的河南人(祖籍山東青州)張欽遷入永新縣勝業鄉一帶(后寧岡縣),張姓後裔散居永新縣東里、寧岡縣各;唐光化年間潤州丹陽珥陵人左鄴任衡州司馬,南遷,南唐保大時,任期滿,遷永新縣逢橋左坊建村,為永新縣左姓始祖,左姓後裔散居廬陵各地,部分遷湖南省各縣;唐末四川成都人文時因避亂遷入永新縣錢市街村,為永新縣文氏始祖,後裔散居廬陵各地。這些北方移民因避亂、做官、征戰、經商等,遷入江西,在廬陵一帶繁衍生息,成為當地人,成為如今廬陵一帶的主要姓氏。
廈坪鎮位於井岡山市東北面,為井岡山市政府所在地,西與鵝嶺鄉接壤,東與拿山鄉接壤,南與井企集團石市口分場接壤,北與永新縣曲白鄉接壤。
全鎮東西寬4公里,南北長6公里,總面積為63.24平方公里,北面高山峻岭,南有低山矮丘,全鎮平均海拔350米,拿山河流經鎮公路等貫穿全鎮。規劃中的衡吉鐵路將在廈坪設站,各村委均有鎮道直達。廈坪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27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6.9度,7月份平均氣溫為27.6度,1月份平均氣溫9.8度,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升。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礦產有石灰石、鐵、瓷土等,動植物種類較多,全鎮活立木蓄積量28萬立方米,生態環境良好,旅遊資源有龍水、禾桶山、峨嶺等。地質構造第四紀、粘、黃壤和沖積物構成,境內地質條件甚為複雜,露出的地層中以泥盆系面積為大。
廈坪全鎮2001年,年末耕地總面積9390畝,農業人口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約為1.36畝,全鎮勞動力約為3371人,每個勞動力承擔耕地面積約2.78畝。人均山地6.58畝。是一個均“八分山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鄉鎮。200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406萬元,財政收入113.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95元。
農業是廈坪的傳統產業,兼種蕃薯、大豆、花生、油菜、甘蔗、小果等經濟作物,古有“關北糧倉”之美稱。全鎮逐步形式了糧、油、漁、牧、禽、果各業並舉,規模發展的產業格局。優質稻生產、特種水產、瘦肉型豬飼養、反季節蔬菜村、口前山玉米筍村、寨下西瓜系列保健酒,被評為全省輕工業產品博覽會金獎,成為市場走俏產品。招商引資捷報頻傳,2000年引進資金1100餘萬元。
廈坪鎮地處井岡山市新城區,全鎮公路網路已基本形成,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交通便利,319國道南北向貫穿全境,南有通向柏露鄉的“白廈公路”,北有通向永新的“白沙”公路,鎮中心距京九鐵路“吉安站”僅109公里,距井岡山火車站僅4公里,距井岡山飛機場65公里。全鎮電力供應充足,位於廈坪鎮的廈坪變電所容量160千瓦,電源由羅浮供電所、北岸電站和中洲電站供應。鎮內建立了廈坪工業小區,實行“無費區”政策。金融服務體系齊全,工行、農行、建行等分別在廈坪設有辦事處。廈坪將依託新城區建設的契機逐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
全鎮現有旅遊中專1所,小學4所(其中希望小學2所,希望教學樓3幢),圖書室、實驗室齊備,實驗設備達到國家二類學校要求,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為100%,教學質量多年來保持全市較前位置,全鎮圖書數量達3萬餘冊,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熱潮和實用科技的應用,特別是農業技術的應用走在全市前列。廣播電視遍及千家萬戶,設立了調頻廣播,架設了有線電視網,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8%以上,群眾可以接收30套以上的有線電視節目,沼氣池建設方興未艾,結合新農村建設,現已建立沼氣池300餘座。全鎮已經開通2700部程式控制電話,平均每2戶就擁有一部電話。衛生、民政、武裝、計生等其它事業也同步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後榮獲了省“全民健身運動先進單位”、吉安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吉安市“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先進單位”、吉安市“井岡之星雙文明鄉鎮”、吉安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吉安市“黨管武裝先進單位”、吉安市“以勞養武先進單位”、吉安市“村民自治模範鄉鎮”和井岡山市“綜合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眾多榮譽。
菖蒲古村位於井岡山東南面的廈坪鎮,緊挨高速公路連接線出口處,是進入井岡山景區的必經之地,交通便捷。菖蒲古村始建於明朝末期,已經有500多年歷史,面積約1平方公里。
菖蒲古村地方民居以廬陵風格馬頭牆贛派建築為主,青磚黛瓦,造型簡潔大方,風格統一,有“井岡山第一村”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