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氏

已氏

已氏,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戎人之己氏邑,漢以已氏故地置已氏縣,治今山東省曹縣東南楚天集(舊稱楚丘集)。北魏於已氏縣置北譙郡,北齊郡縣具廢。隋開皇四年(584年)復立已氏縣,六年改為楚丘縣,治已氏邑。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戎人之己氏邑,《路史》曰:“古戎州,己氏之邑,今拱之楚丘己氏城,漢、隋之己氏縣。”《左傳·哀公十七年》:“衛庄公入於戎州已氏殺之取其壁。”
西漢始設已氏縣,屬梁國。西漢末王莽秉政,改己氏縣為己善縣。東漢己氏縣改屬濟陰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不變,仍屬濟陰郡(治定陶)。
皇覽》曰:“伊尹冢在濟陰己氏平利鄉,亳近己氏縣。《十三州志》曰:今成武縣東南有郜城,俗謂之北郜者也。黃溝又東徑平樂縣故城南,又東右合泡水,即豐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莽陂,東徑貰城北,又東徑已氏縣故城北,王莽之已善也。縣有伊尹墓。崔駰曰,殷帝沃丁之時,伊尹卒,葬於薄。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設西兗州於濟陰郡(今曹縣西北六十里)。已氏縣屬西兗州沛郡。北齊天保七年(557年),廢己氏縣。隋朝開皇四年(584年),復置己氏縣。
已氏縣改楚丘縣
已氏縣改楚丘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因已氏縣北三十里有春秋楚丘故城(即今曹縣東梁堌堆景山遺址),改已氏縣為楚丘縣,屬梁郡,治己氏邑。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楚丘縣屬戴州(治成武縣);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楚丘縣屬宋州(今河南商丘)。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屬輝州。
五代時期,屬宋州。宋屬宋州;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屬拱州;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金代歸德府。元代屬曹州(今山東菏澤)。
明代洪武二年,黃河決堤,曹州移治楚丘縣磐石鎮(今曹縣城區),楚丘縣省入曹州。曹州因黃河水患,人口稀少降為曹縣。
明洪武十四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區),楚丘故址(今名梁堌堆)與楚丘縣址(今名楚天集)歸屬曹縣至今。

史料記載


太平寰宇記》楚丘條下載:“己氏本戎君之姓,蓋昆吾之後,別居戎狄中,周衰入居中國。故此有己氏之邑焉,漢為己氏縣。”
春秋楚丘遺址
春秋楚丘遺址
漢,據《漢書·地理志》載:豫州,梁國,統八縣,內有己氏。莽改己氏曰己善。
東漢,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濟陰郡,十—城,內有己氏。
三國,據《補三國疆域志》載:兗州,濟陰郡,領縣九,內有己氏。
晉,據《晉書·地理志》載:兗州,濟陰郡,統縣九,內有己氏。
南北朝,己氏縣屬北魏。據《魏書·地形志》載:西兗州,沛郡,領縣三,內有己氏。己氏,此時為北譙郡治所,但己氏不屬北譙郡。《續山東考:》載:“北譙郡寄治己氏,而己氏並不屬之。”至北齊,廢北譙郡和己氏縣。
隋,據《隋書·地理志》載:梁郡,統縣十三,內有楚丘。
楚丘縣,因境內古楚丘而得名。己氏縣境內,春秋戰國時有楚丘邑,屬宋國,但與今河南滑縣附近的原楚丘邑(屬衛)是兩地。時存兩楚丘。
楚丘當為戎州己氏之邑,地界曹國與宋國之間。《一統志》載:“楚丘城在今山東省成武縣西南,曹縣東南三十里。”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楚丘屬戴州,貞觀十七年戴州廢,屬宋州,光化二年屬輝州。
楚丘縣伊尹祠遺址
楚丘縣伊尹祠遺址
五代,據《太平寰宇記》載:宋州,領縣七,內有楚丘(後梁改屬宋州)。
宋,據《續山東考古錄》載:楚丘縣初屬歸德軍,崇寧四年(1105年),於襄邑縣(治所在今河南省睢縣西一里)置拱州,楚丘縣改屬拱州。大觀四年(1110年),廢拱州,楚丘縣屬應天府。政和四年(1114年)復置拱州,縣還屬之。宣和六年(1124年),再廢拱州,縣又屬應天府。據《宋史·地理志》載: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節度,縣六,內有楚丘。
金,據《金史·地理志》載:南京路,歸德府,縣六,內有楚丘(金初隸曹州,海陵王天德后,1149年,來屬歸德府。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屬單州)。
元,據《元史·地理志》載:曹州,領縣五,內有楚丘。
明,據《明史·地理志》載:洪武初廢楚丘。《續山東考古錄》載:洪武二年(1369年),撤楚丘縣。從此楚丘不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