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府
湖南省邵陽市舊稱
寶慶府
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2500餘年。邵陽,舊名寶慶,位於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姿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寶慶府
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夏、商、西周,其地屬《禹貢》所稱九州島的荊州地區。春秋戰國屬楚,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地築城,稱白公城(在今邵陽市城區內)。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長沙國(東漢改國為郡)及零陵郡地,於今邵陽市地置昭陵縣。三國吳寶鼎元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邵陽市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因避司馬昭諱更昭陵為邵陵。隋開皇十年置建州。唐武德四年置南梁州,貞覲十年改曰邵州。五代後晉天福中,改日敏州。宋稱邵州邵陽郡。南宋寶廣元年,理宗趙昀登極。趟昀為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時,即用其年號“寶慶”命名“潛龍之地氣升邵州為寶慶府,治所在今邵陽市,轄境相當於今邵陽市及新邵、邵東、新化等縣。寶慶之名始於此。元至元十四年設寶慶、武岡二路。明洪武元年設寶慶、武岡二府,洪武九年降武岡為州,屬寶慶府。清仍承襲之,寶慶府轄武岡州及邵陽、新化、城步、新寧四縣(轄境約為今邵陽市、武岡市及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新化等縣與城步苗族自治縣)。中華民國二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十二一九三;年直隸於省。民國十七年,寶慶縣複名邵陽縣。民國二十六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清咸豐年間,寶慶府在漢口的商人在漢水出口處建起了當時最好的且只允許寶慶人專用的碼頭。寶慶碼頭上下一華里,向岸裡面縱深半里,有一十八條巷子,幾乎等於過去一個小縣城的面積。寶慶碼頭一直保存了200多年,除了雄厚的資金基礎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憑著寶慶府人團結齊心、敢死敢拼的“寶古佬”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寶慶碼頭是寶慶人打出來。
邵陽現為省轄市,轄1市8縣3區,人口700萬,面積2萬平方公里。地域遼闊,交通便利。自邵鐵路東來,國道交迭;資水蜿蜒北去,江河流布。氣候溫和,風物怡人。地理形勝,文化遺存。雙江秋月,昭陵故城。法相摩刻,岳平雲頂。山川靈秀,物產豐盈。資源豐富,河下流金。地方風味土產,馳名四海。歷為雪峰柑桔之鄉,如今是一座現代化工業新城。
邵陽也是一方旅遊勝地。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崀山景區,是天下風光之勝;南山牧場,為江南草山明珠;黃桑森林王國,雲山佛門聖地,綏寧神奇綠州,龍山地下藏金。銀衫國寶,鐵衫群落,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泛舟資江三峽,尋幽舜皇秀色,無不風光奇絕,引人入勝。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革之區。“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鍔,有護國倒袁之勛。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袁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作主,百廢俱興。中國共產黨領導,艱苦創業,改舊貌而換新顏;移風易俗,建文明而樹新風。彩圖重繪,山河一新,淪桑巨變,欣欣向榮。際此改革開放,更是千帆競發,城鄉經濟飛騰,悠悠古城,百業勃興。
境內系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南嶺山脈綿亘南境,雪峰山脈聳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東部。整個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東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最低處是邵東縣崇山鋪鄉珍龍村測水岸邊,海拔僅125米,地勢比降為10.25%。境內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分屬資江、沅江、湘江與西江四大水系。資江幹流兩源透巡,支派縱橫,自西南向東北呈“Y”字型流貫全境,流域面積遍及市轄9縣3區。巫水源出城步,橫貫綏寧,西入沅江,為境內西南部的主要水道。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水雨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少酷熱,冬少嚴寒。受地貌多樣、高差懸殊影響,氣候既有東、西部的地域差異,又有山地與丘平區的垂直差異,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和立體氣候效應。境內年平均氣溫16. 1~17. 1C,無霜期272~304天,日照時數 1347.3~1615.3小時,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連旱。
胡曾,唐代詩人。邵陽人。生卒年、字型大小不詳(約840—?),十分愛好遊歷。咸通中,舉進士不第,滯留長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掌書記。乾符元年(874),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掌書記。乾符五年,高駢徙荊南節度使,又從赴荊南,后終老故鄉。
胡曾以《詠史詩》著稱,共150首,皆七絕。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躬耕,《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台》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詠史詩》共3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有胡曾同時人邵陽陳蓋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評註。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詩》共錄為1卷,僅存數首。事迹見《唐才子傳》,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
車大任(1544~1627),字子仁,號春涵,一字仁夫。“幼有奇童稱,十歲補縣學生”。明萬曆庚辰(1580)進士,“仕績多在閩浙,民神奉之。"官至布政使司左參政。萬曆丁未(1 607)以母老懇辭歸鄉”,離任時百姓扶老攜幼沿途送行者達百餘里。晚年家居20載。著述有《囊螢閣正續篡》四十卷、 《歸田集》十卷、《古今寓言》十卷、《胡秋田先生詠史詩》十卷等,版本毀於明末兵亂。
前人稱其詩文“靈均感慨追三后,太史憑陵陟九疑”,取距度於先哲,運轤轆於胸臆”。尤稱其詩:“子仁詩諸體悉備而溫厚和平,得古人之遺,有風致面不傷於境,有才情而不泥於氣,真如衡山之陽,春和景明,而東陵洞口奇葩爛開。如洞庭木落,君山一點在水雲之間。又如湘靈鼓瑟,嫻婉簫曠,不似從塵鞅中來。具少陵之悲壯,太白之瀟灑,義些之柔情。”
車萬育(1632~1705年),字雙亭,一字與三,號鶴田,又號敏州、雲崔,湖南邵陽人。曾任嶽麓書院山長(相當於校長),康熙二年(1663年),與兄萬備同舉湖廣鄉試,康熙三年三甲八十四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戶部給事中,轉兵科掌印給事中。據稱他“在諫垣二十餘年,拒請謁,發積弊,當路嚴憚之”。性剛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所藏明代墨跡最富。著有《聲律啟蒙》、《懷園集唐詩》、《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十卷、《歷代君臣交儆錄》等。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湖南邵陽人。是我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中最優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開通言路、吸收外資、振興工業、提拔人才、開啟民智、嚴禁鴉片和增強國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國之道,後人評他“生前有學名、有政績”、“死後遺澤人間,博大精深”。他的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曾經響應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劉巴(?-222年),字子初,荊州零陵烝陽(今湖南邵東)人。少時素有才名,劉表屢次推舉,他都推辭不願出仕。曹操下荊州時期,劉巴歸順曹操,受命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不想三郡為劉備所得。劉巴入蜀后,劉備不久攻克西川,經諸葛亮推薦,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劉巴為尚書,後代替法正為尚書令。劉巴為人節儉,不願與人交往,只重公事。劉備登基時,所有文誥策命都出自劉巴之筆。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
魏光燾,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撫、雲貴總督、陝甘總督,後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物大臣。署理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一、張之洞之後,實施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為開啟近代南京大學的重要人物。著有《慎微堂詩稿》、《文稿》、《新疆志略十四年》等,未梓,均毀於兵。有自傳體《湖山老人述略》1卷,載民國《邵陽魏氏族譜》卷首。
袁也烈,原名炎烈,字樹成,號映吾。曾任國家水產部副部長、中共海軍黨委常委、海軍黨的監委副書記、海軍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在黃埔軍校中鍛煉成長》、《八一的槍聲》(收錄於星火燎原普及本之八一的槍聲)、《回憶八一南昌起義》、《龍州起義與俞作豫烈士》、《苦戰七千里》、《清河平原抗日游擊戰爭第六年戰鬥總結》、《我的歷史傳略》等。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號務遜,又號日休,湖南邵陽人。1891年11月1日生於湖南邵陽東鄉天台山,他“奮然而起,作點革命的工作”,始於辛亥之役。辛亥革命時,曾跟長沙革命軍攻巡撫衙門。1913年在邵陽中學讀書時作文痛罵北洋軍閥。匡互生來自清末民初革新風氣最為硬朗的省份之一湖南省,當時的湖南省可以說是群星燦爛。他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生,五四運動天安門大會和會後遊行的三位主要組織者之一。1919年夏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數理部,1933年4月22日病逝於上海。
賀綠汀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著作已編輯出版的有《賀綠汀獨唱歌曲集》、《賀綠汀歌曲選》、《賀綠汀合唱曲集》、《賀綠汀鋼琴曲集》、《管弦樂六首》、《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一、二)、《賀綠汀作品精選》(音帶二盒)。
姚喆(1906.8 - 1979.5.27),曾用名姚秩章。湖南省邵陽縣人。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長、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參謀長,北路軍參謀長,陝甘寧獨立師師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參謀長,、騎兵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綏蒙軍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八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是四屆全國人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五屆全國常委,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姚喆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廖耀湘(1906.05—1969.12),漢族,別號建楚。湖南邵陽人,國民黨將領,愛國民主人士,曾任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六軍軍長。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后留學法國,回國后參加南京保衛戰,1940年同杜聿明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日,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10月遼瀋戰役后,廖耀湘戰敗被俘,後於1961年12月作為特赫戰犯被釋放。文革期間遭到打擊,於1969年12月2日在批鬥會上心臟病突發逝於北京。
譚人鳳(1860---1920),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清咸豐年農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譚人鳳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幹,在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馬鄰翼(1865-1938)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伊斯蘭教學者馬鄰翼·馬鄰翼,字振五,回族,湖南省邵陽縣城關鎮人。生於清同治三年,1938年病逝於北京,終年75歲。1902年中舉人,同年參加邵陽賀金聲組織的“漢佑民滅洋軍”鬥爭,立志反帝救國。1904年公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開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1905年學成歸國。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代理總長。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伊斯蘭教學者。歷任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北平蒙藏學校校長、北平中國大學董事長、北平民國大學常務董事、國醫學院董事長,以及西北公學、成建師範、湖湘學校,南廠恤無告堂華新紡織公司正、副董事長。一度兼任華洋義賑會理事、公民大學校長、華北學院院長等職。
寶慶豬血丸子,武岡滷菜,武岡銅鵝,龍牙百合,邵陽純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