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人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6個字,是《三字經》的一種變體,核心思想是儒家孝悌仁愛。

作品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后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后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創作背景


《弟子規》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作品評價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孝經全鑒》:《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劉經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

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清初學者、教育家,《弟子規》的作者,祖籍遼寧鐵嶺,出生於山東濰縣(即濰坊市寒亭區)李家營村,青年時,因特殊使命離開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教書、育人、治學、報國,直至去世也未回過山東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