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

托馬斯·皮凱蒂著的經濟書

《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14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該書中文版現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擔綱翻譯。

該書用大量歷史數據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極大的疑問。

內容簡介


作者簽名
作者簽名
《紀資論》紀業革今財富配據析,制約資本主義導致了財富不平等的加劇,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皮凱蒂建議通過民主制度制約資本主義,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財富不平等現象。
皮凱蒂( )濟基素:資勞,產享產收益。資勞區,資買、賣、擁,且論講限累積,勞,獲酬勞,擁。皮迪,資率傾濟增率,貧富差距資義固。預測,達貧富差距繼續擴,建議徵收球財富稅。
《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
《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
皮凱蒂資准詳盡探究,列量收配據,旨證近,擴,嚴。觀察左右據,投資均維持%~%,GDP平均每年增長1%~2%。5%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14年財富就能翻番,而2%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財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有資本的人的財富翻了7番,是開始的128倍,而整體經濟規模只會比100年前大8倍。雖然有資本和沒有資本的人都變得更加富有,但是貧富差距變得非常大。
促進增長並不是皮凱蒂所關注的,他沒把它視為經濟事件,也不認為它能解決更廣闊的分配公平問題。他認為經濟是靜態的零和遊戲;如果一個群體的收入增加,另一個群體就會不可避免地變窮。他把結果的平等性視為最終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備選卻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會總體財富,或是增強經濟自由,亦或是尋找最有可能的機會平等,又或按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觀點,保證最貧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書里提出了一系列簡單的建議:徵收15%的資本稅(財富總額),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稅提到80%左右,強迫銀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貨膨脹等等。Piketty指出,他同樣覺得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因為控制資本主義社會的精英可能寧可看到這個系統崩潰,也不會願意讓步。

作品思想


曾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布蘭科·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稱它是“經濟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著作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連發三篇評論,盛讚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甚或將是這個10年最重要的一本書”;另一位諾獎得主羅伯特·索洛的評論也直接給出標題“托馬斯·皮克迪是對的!”而同時,美國保守派則大驚失色,拚命反駁和批判。基金經理丹尼爾 沙克曼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憤怒指責該書“對金融資本賺取回報的概念抱有中世紀式的敵意”。《經濟學人》雜誌前副主編克里夫·克魯克也對書中預測的未來經濟不平等的“可怕”程度表示懷疑。《經濟學人》網站刊文指出,這本書大受歡迎之處在於,它指出持續增長的財富集中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現象,同時呼籲向全球富人收稅,以此作為改善現狀的方案。
同樣,這本書在中國從政治界到學術界也產生了極大反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何帆說:“這本專業性很強的書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社會思潮出現巨大轉折。風起於青萍之末。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正處於守勢。對資本主義的反思越來越深入。不平等將是21世紀經濟學面臨的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李稻葵認為,皮凱蒂基於自己的兩大發現:一、發達國家的資本與國民收入之比過去30多年來在大幅上升;二、財富的集中度也在大幅上升,得出了一個推論:現代市場經濟出現了系統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採取直接對高財富群體和資本高額徵稅這一極端措施。該研究提出的課題意義重大,但其除了經濟學理論分析的不足外,還存在兩大局限性。其一,是眼光僅限於20多個發達國家,未能把全球作為一體來研究。而必須考慮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才能釐清該書發現的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而整個結論將會逆轉。其二,皮凱蒂沒有釐清消費性財富和生產性資本的區別,而簡單地將兩者相加,這帶來了相當的誤導,其政策建議更顯簡單粗暴。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本主題嚴肅的圖書已經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 《21世紀資本論》的書名是為了與馬克思的《資本論》(Das Kapital)相呼應。該書意在回歸馬克思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等前輩寫過的經濟史和政治經濟學範疇。它儘力去理解西方社會以及支撐它的經濟規律。在這個過程中,皮凱蒂抨擊了“財富推動一切發展”的觀點,向民主政府解決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發起了挑戰——教皇弗朗西斯(Pope Francis)和奧巴馬總統最近也都對不公平所帶來的後果發出警告。
21世紀資本論
21世紀資本論
收入不平等問題是如今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2013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73,位列全球前列。《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係數高達0.61,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財經專欄作家認為,隨著經濟的放緩,收入差距的加大,中國的中產階層很有可能面臨財富縮水,重回貧困階層。同時,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國深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因為制度公平是人民的幸福之源,也是社會穩定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21世紀資本論》對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重要參考。
顯然,該書是歐美國家出現了99%的人反對1%的金融寡頭的"佔領"運動的理論表現。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比,《21世紀資本論》無論是在對於歷史事實的把握上,還是對於經濟理論的理解上,都存在重大缺陷,全書的主要立論都是基於計算錯誤的教條工具"資本-收入比"和沒有意義的教條不等式"資本收益率r>經濟增長率g"之上。皮凱蒂充斥著小資產者對自身處境的哀怨和對大資產階級的羨慕嫉妒恨,以及對於《資本論》的無知和小資產階級的偏見。但是,該書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該書指出,歐美國家巨大的國民財富的分配是極其不公的。這有助於揭露西方"普世價值"的虛偽性,打破一些人對發達國家的迷夢。該書還批評了源自發達國家的極端自由主義浪潮。該書作者提出:現實情況證明,民主和社會公正需要其本身的社會機制,而不是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甚至不能僅僅通過議會或其他民主機構來實現。這一點是對的。但是,堅持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尋找這樣的社會機制,皮凱蒂找錯了門。

作品評價


《資本論》系列
《資本論》系列
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本質及現象特徵的討論,從“確定的歷史對象”中提取關於這個對象總體性質的數據用於社會分析,是該書最有價值之處。不足之處,是在歷史典型比較之外,缺乏過程的根基和分析規定的內置。這種“歷史+事實”構成研究對象的工作規定強化的是“科學實證主義”的做法。
然而,把“比較分析”當作演繹基礎,本身就值得商榷。從《21世紀資本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的比較看,方法上的可質疑性仍然在於對“價值範疇”的刪除。從實在內容看,《21世紀資本論》與《資本論》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例如所舉出的“資本主義基本公式”在實質上鎖定的是價值轉化的分析對象。我們應本著瑕不掩瑜的態度,認真挖掘該書的精華,依託《資本論》的架構和“保衛《資本論》”路線,梳理合理的批判規定,弘揚蘊含其內科學精神。
第一,從資本主義第一基本定律“ α = r × β”看,α 是地地道道的社會分配率,意味著社會收入中的一定部分按照確定的意志歸於資本。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制度體系的分配率,是按社會規則行事的系統性變數,因而有歷史規律可遵循。可這樣一來,才有條件探索它的實現的道路——機制和形式。這種聯繫即是《資本論》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間所描繪的那種聯繫:社會剩餘價值等於社會利潤總額。基於上述意義,我們可以寫出過程分析之一:α→β→r。
第二,皮凱蒂明顯地把越來越龐大的β 視為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恰恰是倒果為因了。其實,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歷史進步之處在於,並不主要地依靠剩餘價值率的提高,而主要地依靠積累率的社會存在性( 資本家積累和持續進行的擴大再生產) 完成對勞動者的統治,實現牢不可破的社會強制關係。這才是β 保持增大了的水準的一個內在緣由。只是因為剩餘價值率的相對穩定,而又由於資本積累的累積型增長,資本的社會資本有機構成註定趨高。這就是利潤率的減低,它帶來了現象上的低水平經濟增長和高水準資本/收入比的並存。基於上述意義,我們可以寫出過程分析之二:s→g→β(資本主義第二定律)。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
《保衛資本論》修訂版
第三,資本主義的本質是進行剩餘價值生產,我們可以為之安排兩個分析性指標: 剩餘價值率和資本積累率。穩定化的剩餘價值率的現象特徵就是α 的獲得,背後過程自然是工人階級圍繞工作日和提高工資水平的鬥爭;資本積累率的現象特徵是s 的存在,這是擴大再生產的啟動條件。因此,《21世紀資本論》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現象特徵的討論。基於上述意義,我們追蹤可以寫出過程分析之三:r > g(資本主義第三定律)。
總而言之,其方法上的可質疑性仍然在於對“價值範疇”的刪除。對《21世紀資本論》的近乎散漫化的“點評”沒有沖淡本書的主題。皮凱蒂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不贊成《共產黨宣言》中有關“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論斷,更不贊成《資本論》為此所做出的科學結論。不過,他的資本研究是非常獨特和富有時代感的。
該書的長處首要在於現實指向性。皮凱蒂揭示資本收入一直遠超勞動收入的歷史趨勢的分析性現象,破滅了新古典經濟學市場經濟自動達到一般均衡和最優分配的神話。另外,這本書的理論指向性同樣值得認真關注,如對於價值轉化問題實質( 總計二等式成立問題) 的事實指涉。這些當然亦是本文的關切之處。讓我們從馬克思資本論的視閾看一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如何來、為什麼和是什麼。如果我們把“W = c + v + m”這種價值關係視為生產關係,那麼《資本論》第一卷是關於這個公式的“如何來”研究(第一定律落入的領域),第二卷是關於這個公式的“為什麼”研究(第二定律落入的領域) ,第三卷則是關於這個公式的“是什麼”研究(第三定律落入的領域)。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和“死”已經寫就了收入分配不平等關係的歷史特質,生產關係的資本主義運行( W = c + v + m 的社會存在方式和形式)是實現這個特質,交換關係的資本主義運行是具體化這個特質。無疑,皮凱蒂的研究線路與之是有默契的。並且,該書至少已經自覺意識到保持和《資本論》進行工作對照,而能做到結論上的一定程度的正確性。儘管該書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但皮凱蒂的貢獻至少能起到啟發作用。

作品影響


2014年,該書入選新浪2014年度中國好書榜。

作者簡介


托馬斯·皮克迪
托馬斯·皮克迪
1971年出生的皮凱蒂18歲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22歲就獲得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和倫敦經濟學院 的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就是以財富分配為題。此後皮凱蒂一直研究財富不平等現象,著有多部研究法國和世界關於財富分配的著作,2002年他獲得法國青年經濟學家獎。
2005年,時任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委託只有34歲的皮凱蒂創建巴黎經濟學院,以求能與倫敦經濟學院媲美。2006年皮凱蒂作為創始人出任首任巴黎經濟學院院長,兩年後卸任行政工作,專心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2013年,皮凱蒂榮獲兩年一屆的伊爾約·約翰遜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