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18反艦導彈

一型亞超音速結合遠程反艦巡航導彈

鷹擊-18反艦導彈(英文:YJ-18 Anti-ship cruise missile ,北約代號:CH-SS-NX-13 ,代號:YJ-18/yingji-18),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一型亞超音速結合遠程反艦巡航導彈。

鷹擊-18反艦導彈在作戰過程中,採用亞音速-超音速結合的彈道,具有很高突防概率和命中率,極大增大對方實施攔截的難度,裝備后將會提高中國海軍的制海作戰實力。

鷹擊-18反艦導彈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開始研製,2013年左右定型,2014年左右服役。鷹擊-18反艦導彈和俄羅斯的俱樂部導彈十分相似,因此被稱為中國版的“俱樂部”導彈。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中國反艦導彈
中國反艦導彈
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仿製成功蘇聯“冥河”反艦導彈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我國第一代反艦導彈“上游”、“海 鷹”系列開始,中國海軍反艦作戰的主力就實現了導彈化,其出口版被西方稱為“蠶”式,在20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被用來攻擊商船油輪和海上艦船,仍然裝備許多國家的海空軍。
20世紀70年代,中國又研製了第一代空射型鷹擊-6反艦導彈和第二代通用型鷹擊-8反艦導彈,其中鷹擊-8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接近法國“飛魚”MM38導彈,在該彈基礎上發展的改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外貿出口型C-802反艦導彈大量外銷。
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C-802導彈為基礎改進研製的鷹擊-83反艦導彈成為中國海軍艦艇的第三代主力反艦導彈。此外,中國還以長劍-10巡航導彈和鷹擊-6導彈為基礎研製了鷹擊-62反艦導彈,該彈類似美國“戰斧”,射程在300千米以上,戰鬥部達到450千克,主要裝備在052C型驅逐艦,並且在岸防反艦導彈部隊中逐漸取代老舊的上游-2反艦導彈。
俄羅斯3M-54巡航導彈
俄羅斯3M-54巡航導彈
中國也發展了前後幾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中最新裝備轟-6系列轟炸機和殲轟-7B飛機的鷹擊-12反艦導彈採用來源 於俄3M-80“白蛉”導彈的技術,全程超音速低空飛行,平均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160-200千米,是中國主力的空射反艦導彈。中國的“海鷹”反艦導彈系列過於老舊,不堪使用,已經陸續退役;鷹擊-8導彈系列的戰鬥部威力略有不足,且該系列導彈全程亞音速飛行,突破戰艦防空系統的攔截概率較低;鷹擊-62導彈存在著飛行速度過慢的問題,對於反艦導彈來說速度過低,難以突破敵方嚴密的防禦;全程超音速飛行的鷹擊-12導彈則體積過大,外形不規則,需要大型發射筒才能裝備在艦艇上,且要求艦艇噸位要達到8000噸以上。因此中國迫切需要一種威力大、速度快、體積小的新型通用反艦導彈。

建造沿革

3M-54巡航導彈-91RE1潛射型
3M-54巡航導彈-91RE1潛射型
1993年,俄羅斯在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諾瓦托爾設計局研製的3M-54巡航導彈(又稱“口徑”,北約稱SS- N-27,出口型稱俱樂部)。
1998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在學術研究中提出了亞超結合反艦導彈的發展概念,並討論了與超音速導彈相比的優劣勢,並且提出兩者結合的理論。
2000年前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開始立項研製新一代反艦導彈,總設計師為朱坤
2004年,新一代反艦導彈正式立項,同年5月,中國通過引進俄羅斯636M型潛艇,也隨之購買了3M-54E導彈。
2013年,新一代反艦導彈正式定型為鷹擊-18反艦導彈。鷹擊-18反艦導彈可以垂直/共架/熱發射,因此已經發展了多個型號,包括最初的鷹擊-18艦艦發射型、鷹擊-18A艦艦垂直發射型,鷹擊-18B潛艦發射型,還有岸艦型,同時還發展了潛射和艦射的遠程對陸巡航導彈型號。

服役歷程

鷹擊-18反艦導彈已裝備在中國052D型驅逐艦093型攻擊核潛艇039型潛艇055型驅逐艦等主要艦艇上。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3M-54巡航導彈系列型號
3M-54巡航導彈系列型號
鷹擊-18反艦導彈以3M-54巡航導彈為基礎,但基本結構設計與3M-54完全不同,只是尺寸和採用的增程、突 防原理相仿。3M-54導彈採用了固體火箭助推器+小型彈用渦扇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進系統,是一種雙極雙速導彈,由亞音速巡航段和超音速突防段兩個彈體串聯而成,既有亞音速反艦導彈的航程優勢,又有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而且由於彈體緊湊,十分適合在各種平台上發射,俄羅斯已經發展了潛射、艦載垂直發射、空射型,除了“雙速制”模式的導彈外,也有採用全程亞音速飛行的型號。
鷹擊-18導彈集成3M-54“俱樂部”導彈的各項優點,克服了中國在役的各型導彈的缺陷,同時保持了優勢,具備了“水下發射、亞超結合”的特性。鷹擊-18導彈採用了比3M-54導彈更加先進的的特性,採用了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飛行控制和引導技術,提高了導彈的“智能化”程度,使導彈攻擊目標的效率更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強,並非簡單仿製。鷹擊-18導彈彈長超過8米,彈重超過2噸,重量類似戰斧巡航導彈或者鷹擊-62導彈,為重型反艦導彈,為其提高射程和威力提供了空間。

彈型結構

鷹擊-18反艦導彈
鷹擊-18反艦導彈
鷹擊-18反艦導彈採用長細比較大的一字形彈體,彈頭呈尖錐型;中段為圓柱形,尾部為圓柱體;彈身中部裝有一對摺疊的平直彈翼,在發射后展開;腹部渦扇發動機進氣口也為埋入 式,進氣口後方的彈尾部裝有十字形摺疊彈翼,渦輪噴氣發動機尾噴口後面串聯固體火箭助推器;發射前該導彈外形就是一個直徑約0.5米的圓柱體。

攻擊能力

華羅庚號試驗艦上的鷹擊-18發射裝置
華羅庚號試驗艦上的鷹擊-18發射裝置
鷹擊-18反艦導彈儘管戰鬥部重量只有約160千克,但因其攻擊末段將近3倍音速的動能,一枚導彈就可重創 排水量5000噸以上的驅逐艦。該導彈的巡航飛行速度約為0.8倍音速,最低飛行高度5米,比鷹擊-62導彈更加適合打擊海上運動中的艦艇目標。鷹擊-18導彈也有全程亞音速飛行的型號,兩種型號的導彈混合發射,可以讓敵方艦艇面對速度不同但幾乎同時到來的兩撥目標,給其火力分配造成困難。

制導方式

鷹擊-18導彈攻擊模式圖
鷹擊-18導彈攻擊模式圖
鷹擊-18反艦導彈採用中繼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在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垂直升空后,利用其尾部的燃 氣舵迅速轉向,固體火箭助推器完成助推任務后被拋離;緊接著彈體後部的渦扇發動機點火,使導彈進入亞音速超低空巡航階段,這樣可以減輕重量,減少燃料消耗,並增加射程;在導彈巡航的過程中可以自適應超低空掠海飛行,利用數據鏈對導彈進行彈道修正,以改變導彈的攻擊彈道或者攻擊目標;在巡航末段,導彈爬升通過主動雷達再次確認目標,待渦扇發動機燃料耗盡后再次被拋離,分離出來的前部彈體是一個獨立的“小導彈”,該導彈採用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航程可達40千米,將以超音速低空掠海攻擊目標。子母導彈分離時,兩者的速度和雷達反射面積截然不同,給防禦方雷達的截獲、跟蹤、鎖定和火控系統解算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另外鷹擊-18導彈還能夠通過實施重力加速度為10G的蛇形轉彎和垂直機動,進行大空域複雜彈道突防。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大於8米
彈徑小於0.53米
翼展/
彈重大於2噸
戰鬥部約140-160千克(一說200-250千克)
導彈射程約400千米(一說540千米)
最大速度
約0.8馬赫(巡航段)
約2.5-3馬赫(末端突防)
巡航高度最低約5米 
制導方式中繼慣性+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巡航期間利用數據鏈對導彈進行修正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助推器+小型彈用渦扇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海基艦射和潛射,可空基和陸基

總體評價


鷹擊-18反艦導彈發射
鷹擊-18反艦導彈發射
鷹擊-18反艦導彈既具有亞音速導彈射程遠、起飛質量小的優點,又具有超音速導彈高速易突防的性能,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著未來反艦導彈的發展方向。這種“亞音速+超音速”結合的方式還不是真正的亞超結合,未來的亞超結合反艦導彈是指在整個導彈飛行過程中根據海戰環境、敵方抗擊情況以及電子干擾程度,可以適時的改變導彈的速度,使之既滿足射程的需要,又滿足海戰環境的變化。
鷹擊-18反艦導彈作為一種重型反艦導彈,可以提高大型水面艦艇的攻擊力,尤其是在中國052D型驅逐艦上採用了導彈全部垂直發射的設計,更加適合裝備鷹擊-18導彈的垂直發射型號。中國海軍的“華羅庚”號試驗艦上也出現了鷹擊-18的傾斜式發射箱,未來所有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將換裝鷹擊18導彈,將會提高中國海軍與擁有大量重型水面艦艇的對手作戰時獲勝的機會。
鷹擊-18反艦導彈完美地解決了反艦導彈超音速和亞音速的矛盾,美國海軍情報部門曾評估這種導彈為“最接近完美的反艦導彈”。但該彈也有自己的缺點,首先是結構複雜,成本高,由於比普通導彈多一級發動機,所以結構要比單純亞音速或者超音速反艦導彈要複雜的多。導彈長度超過8米,限制了在潛艇上垂直發射,只能在大中型水面艦艇上應用。(騰訊網)
鷹擊-18反艦導彈可以系列化發展,逐漸替代中國現有的各型反艦導彈,統一反艦武器型號,提高了通用性,簡化了後勤保養標準。
徠鷹擊-18反艦導彈的廣泛部署和遠射程,將增強中國對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實施多向立體導彈攻擊的能力。這種攻擊將對艦載防禦系統構成嚴峻的挑戰,而且鷹擊-18的超音速衝刺能力使得一些導彈最終會突破美國艦艇導彈防禦系統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中國擁有各種類型的反艦導彈,可在近海及其以外海域具備多層反介入能力,而鷹擊-18隻是其中的一個型號。在美國的一些中國軍事問題專家看來,中國不斷增強的反艦巡航導彈實力,也意味著突破美國海軍防禦體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