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
八關
八關即八邪穴。見《經穴匯解》。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
二,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雲南巡撫陳用賓築於騰越州西北至西南境邊界內,即神護,萬仞,巨石,銅壁,鐵壁,虎踞,天馬,漢龍八關。雖然八關是“以控制關外諸土司,防緬內侵,非所以為滇緬之界也”,(註:張誠孫:《中英滇緬疆界問題》,第23頁。)但明王朝隨著自身勢力的衰微,對關外土司的控制實際上越來越松馳。一些土司懾於緬甸的壓力,紛紛依附緬甸,或對中國、緬甸首鼠兩端。清兵入主中原后,清政府忙於鞏固自身的統治,在西南邊疆只守明萬曆年間所築的防禦工事——八關,(註:參見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775頁。)對雲南邊外土司仍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因此邊境土司的狀態沒有發生什麼改變,與東吁王朝,也多年未有官方往來。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東吁王進才首次正式遣使來華,納貢求封,受到清政府的友好接待。1752年,東吁王朝被雍籍牙王朝(1752-1885)取而代之,由於其勢力不斷向雲南邊界伸展,干涉雲南邊境土司的內部事務,引發了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1765-1769)。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緬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後,緬甸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前往緬甸封孟云為緬甸國王。清緬戰爭期間,清政府一度恢復了對孟拱、木邦、孟艮、整邁等土司的統治,但是隨著征緬戰事的結束,緬甸備表入貢,清王朝對這些土司旋又不加過問。“置三司於不問,任緬處置,猶得曰,緬已世世臣服,恭順無二,養拱諸地雖屬緬仍屬於我然。”(註: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紀載卷25,第12頁。)清政府的這種自己人的觀念,在能夠維持其藩屬體系的條件下,還出現不了多大問題,但在西方國家頻頻入侵,清王朝的屬國皆被列強吞併后,就難免會造成邊界領土的糾紛,並使清政府在與列強談判時處處陷入被動。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在英政府製造事端挑起侵緬戰爭的過程中,清政府曾經提出交涉。英國政府一面推倭說事先不知中國對緬甸的宗主權,表示不損害中國在緬甸的權利,一面又加緊侵略緬甸。英於1885年12月派兵攻佔了緬甸首府曼德勒,俘虜了緬甸國王錫袍及王后,並於1886年1月1日宣布將上緬甸併入英屬印度,完成了它對整個緬甸的吞併。英國吞併緬甸之後,清政府提出了抗議,中英雙方進行了談判,此後,中英兩國開始出現滇緬邊界的領土糾紛。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曾提出滇緬邊界問題。英國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紀澤表示,願意在界務上做一定讓步:第一“將潞江(即怒江、薩爾溫江)以東之地,自雲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洋圖所謂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為兩國“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處勘明一地,允許中國立埠,“設關收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頁。)由於中英雙方在緬甸存祀問題上一直僵持,對英方這一表示,曾紀澤於卸任前只與英國外交部互書節略存卷。1886年7月,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清政府雖然達到了使英國“勿阻朝貢”的談判要求,但實際上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係已不復存在。
東都漫士《洛陽賦》有:“八關都邑安固,十省通衢暢行。”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