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雷拉龍
兩足肉食性恐龍
埃徠雷拉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爬行動物綱,雙孔亞綱,蜥臀目,獸腳亞目速度相當快的兩足肉食性恐龍,體長5米,體重180公斤,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骨骼細而輕巧,這使它成為敏捷的獵手。埃雷拉龍耳朵里的聽小骨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的聽覺。
埃雷拉龍
艾雷拉龍復原圖(趙闖 繪)
恐龍名稱:埃雷拉龍/赫雷拉龍(大陸),黑瑞龍(港台)恐龍體長: 5米
恐龍體重:180公斤
恐龍食物:肉食
生存年代:三疊紀中晚期
辨認要決:銳利的牙齒、巨大的爪和強有力的後肢
生活年代:三疊紀中晚期
所屬類群:蜥臀目-獸腳類
身高:3-4米
埃雷拉龍是速度相當快的兩足肉食性恐龍。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骨骼細而輕巧,這使它成為敏捷的獵手。耳朵里的聽小骨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的聽覺。
埃雷拉龍
埃雷拉龍
埃雷拉龍耳朵里保存完好的精緻的聽小骨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的聽覺。就那個時代而言,埃雷拉龍聽覺靈敏,奔走迅速,可以捕捉小恐龍或其他動物。
埃雷拉龍有些地方類似於早期的蜥臀目恐龍,而且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其骨盆結構后,發現不少肉食性恐龍和埃雷拉龍都有相同之處。這證明了恐龍同源說。
雖然已經找到了較為完整的化石,但是由於數量過於稀少,古生物學家只能確認埃雷拉龍的幾個特點:有銳利的牙齒、巨大的爪子和強有力的後肢,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它的骨骼細而輕巧,這使它成為敏捷的獵手。
埃雷拉龍的下頜骨關節彈性很大,張口時頜部由前半部分擴及後半部分,因而能牢牢地咬住掙扎的獵物不鬆口。
埃雷拉龍有長而低平的頭骨、鋸齒狀的銳利牙齒以及雙鉸頜部。它的頭部從頭頂往口鼻部逐漸變細,鼻孔非常小。埃雷拉龍的下頜骨處有個具有彈性的關節,在它張口時,頜部由前半部分擴及後半部分,因而能牢牢地咬住掙扎的獵物不鬆口。
埃雷拉龍是速度相當快的兩足,埃雷拉龍的身體比一頭大白鯊還長,雖然在恐龍世界里個頭不能算大,但比現代陸地上最大的肉食猛獸——獅子和老虎已經大多了,埃雷拉龍有著銳利的牙齒,不及後肢一半長的短小前肢,每個前肢掌部的指上還長有利爪,而它的後肢則比後來的任何一種蜥臀目或鳥臀目的恐龍都要顯得原始。埃雷拉龍耳朵里的昕小骨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的聽覺。埃雷拉龍長有長而低平的頭骨,鋸齒狀的銳利牙齒以及雙棱頜部。它的頭部從頭頂往口鼻部逐漸變細,鼻孔非常小。埃雷拉龍的下頜骨處具有彈性的關節,在它張口時,頜部由前半部分擴及後半部分,因而能牢牢地咬住掙扎的獵物不鬆口。埃雷拉龍靈活機敏,奔走迅速,它們一般生活在高地,可能會用類似鳥類的腿大步行走在植物茂密的河岸邊,伏擊或找尋食物。它們具有很長的後肢,能夠直立,手部有爪可以緊抓獵物,因此能夠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也更具威脅性,一般的小獵物都逃不過它們的襲擊
埃雷拉龍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以及數量頗豐的其他爬行類動物。蜻蜓等昆蟲可能也會成為它的食物。埃雷拉龍會利用它彎曲而尖銳的牙齒或有力的爪子給予獵物致命的一擊。在得到獵物後會迅速離開,以避開體形較大的掠食者的爭奪。而未成年的埃雷拉龍可能會以其他動物的腐屍為食。有時,埃雷拉龍也會成群行動,捕食像板龍一樣的原蜥腳類恐龍。
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埃雷拉龍的骨盆結構后,發現這種結構並不是埃雷拉龍獨有的。後來,人們在南美洲三疊紀中、晚期岩層中還發現了另外一些恐龍。包括十字龍、欽迪龍等,都被認為和埃雷拉龍有親緣關係。
從發現恐龍到現在,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年了。研究恐龍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恐龍的祖先,以便弄清它們的演化過程。但是地球歷史中留下來的化石記尋是不完全的,人們對化石的發現也是不完全的,所以至今還未找到真正的恐龍祖先。然而人已發現的動物化石以及現生動物的分類學研究中,科學家已經知道恐龍屬於爬行動物中的雙孔類。在雙孔類中有
一大類動物叫做古龍類,意思是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古龍類中又有一大類動物叫槽齒類,因其牙齒長在齒槽內而得名。槽齒類中就有恐龍的祖先類型。在阿根廷侏羅紀中期地層中發現的兔鱷和三迭紀晚期地層中發現的鳥鱷,與恐龍的祖先非常接近。從比較化石以及現生的爬行動物的踝骨中可以看到:早期的古支類行走時是匍匐前進的,#體還不能離開地面;而兔鱷身體輕巧,前進時#體已離開地面,基本上是半直立;真正的恐龍則完全直立行走。鳥鱷在蘇格蘭也有發現,體長1~3米,已是兩足行走的肉食類。
在尋找恐龍祖先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這類動物並不是“鐵板一塊”的。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創建“恐龍”這一名稱時,是作為系統分類的名稱使用的。但是隨著被發現的恐龍化石的日益增多,科學家逐漸發現,恐龍實際上包括了差別很大的兩大類動物,它們之間的差別不亞於牛馬之間的區別。於是1872年,英國的古生物學家西利提出,恐龍或分為兩大類。他認為從解剖學上看,兩大類恐龍的主要區別在腰帶上,腰帶谷稱骨盆。恐龍的骨盆由兩側各三塊骨頭組成,即腸骨、坐骨和恥骨。上面的一塊骨頭叫腸骨,下面的兩塊骨頭中,前面的叫恥骨。上面的一塊骨頭叫腸骨,下面的兩塊骨頭中,前面的叫恥骨,後面的叫坐骨。這三塊骨頭的形態和排列直接影響恐龍的生殖與行走,可作為區分兩大類恐龍的依據。這兩大類恐龍就是蜥龍類(或叫蜥臀類)和鳥龍類(或叫鳥臀類)。蜥龍類恐龍骨盆上的三塊骨頭從側面看排列成三#型,即恥骨在腸骨的下方、向下、向前伸展,而坐骨則向下向後伸展,好像一個三角形,與現在蜥蜴的骨盆相似,所以叫蜥龍類。鳥龍類恐龍骨盆的三塊骨頭是四#型的,即腸骨的前後部大為擴張,恥骨與坐骨平行,而且收骨的一個大的前突起,從腸骨的下方伸出。這樣腸骨的前部和後部、前恥骨、擠壓在一起的坐骨與恥骨成了四#型,排列成長方形,就像鳥類的骨盆,所以叫鳥龍類。由於這種分類實用而方便,所以在關有恐龍的研究報告和科普讀物中,都把恐龍分為這兩大類。關於恐龍的分類,雖然不同的分類學家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但一般都使用下列分類方法,將恐龍分為蜥臀目與鳥臀目兩個超目,每個目下又分成幾個亞目。
徠蜥臀目
獸腳亞目
蜥腳亞目
原蜥腳亞目
鳥臀目
裝甲亞目
角龍亞目
恐龍的祖先是什麼模樣?兩大類恐龍有沒有共同的祖先?根據目前已知和資料,最早的恐龍發現於三迭紀晚期,在美國'庫拿大、巴西、阿根廷、摩洛哥、南非、賴索托、英國、德國均發現過生活在三迭紀晚期的恐龍。現在恐龍專家都公認,最古老的恐龍已經找到了,它們主要是:丁字龍、埃雷拉龍以及1993年才被命名的始盜龍。丁字龍生活在距今22500萬年以前的三迭紀晚期,發現於巴西,是一具不甚完整的骨架,還分不清是鳥龍類或蜥龍類。它的#體約有2米長,有長而纖細的後肢,從外觀上看,能快跑,用兩足行走,後肢可能有五個腳趾。這種恐龍是肉食性的,而後來出現的肉食性恐龍後肢只有三個腳趾,前肢小而且可能有四個手指。丁字龍的頭相對地說是較大的,而且口內有刀刃般的牙齒,證明它是吃肉的。從骨盆上看它像是蜥龍類恐龍,但在它的腸骨上有一個發育很好的臀部孔,科學名稱叫髖臼,這是蜥龍類所沒有的。丁字龍在阿根廷和美國西部也有發現,它與在阿根廷發現的埃雷拉龍關係密切。埃雷拉龍也生活在三疊紀晚期(22500萬年以前)。有的科學家認為,它已經是蜥龍類的一員,但也有的科學家閃為它與丁字龍一樣,只能說是原始的、類似蜥龍類的恐龍。埃雷拉龍長約5米,重約180公斤,但動作敏捷。這是肉食性恐龍。它有耳骨,已有聽力。它的長爪適合捕捉小恐龍或其他動物;齶具有雙關節的鉸合面,能有力地抓住併吞下大的肉塊;它還有6厘米長的帶鋸齒的尖牙,有利於撕裂肉塊。埃雷拉龍與霸王龍關係密切。它們的共同祖先是古鱷類的新派克鱷。
在阿根廷發現的這具埃雷拉龍化石標本,是1988年由當時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美國恐龍專家保羅·塞里諾發現並研究的。保羅·塞里諾曾多次來到中國,筆者與他是同行,又是好朋友,深知他是一位博學多才、擅長野外採掘的恐龍專家。最近幾年恐龍研究中的緊大收穫之一,就是1991年他參加的美國與阿根廷聯合恐龍採集隊,在山土埃雷拉龍的地點找到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恐龍,1993年經他研究后命名始盜龍。始盜龍的拉丁學名是“Eoraptor”,“EOS”是希臘神話中專司“開端”或“黎明”的女神,“Raptor”在希臘語中是“賊”或“強盜”的意思,所以最早由筆者譯成“始盜龍”。塞里諾曾幽默地描述過這恐龍:“它是赤身體裸體的小流記氓,經常會猛然襲擊一些獵物,然後將它們撕成碎片”。實際上,始盜龍體長只有1米,頭骨僅12厘米長。研究者曾手托著它的頭骨拍了一張X光的透視片,發表在1993年1月出版的著名的科普刊物《國家地理學》第一百八十三卷第一期上。它的後肢粗壯,前肢短小,上齶的牙齒彎曲而有鋸齒,很像肉食恐龍的牙齒。但它前面的牙齒葉狀,有此像吃植物的恐龍的牙齒,而它的下齶也沒有關節鉸合面。總之,在牙齒及骨骼上始盜龍都有較多的原始特徵。除了上述三種三迭紀晚期的最古老的恐龍外,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早期的地層中,也發現了比較原始的恐龍,那就是在南非賴索托城發現的賴索托龍。這是最原始的吃植物的恐龍,身長約1米,軀體結構輕巧,身上無甲胄,與鳥龍類的祖先同一類型。它的頭部有10厘米長,眼睛大,嘴很長,有角質的尖喙,下齶纖細,有變化的牙齒排成簡單的一排。前肢短,拇指有抓握能力,後肢的拇趾呈釘狀,能幫助它走路時不費力地離開地南。它用後肢走路,跑得很快。這種恐龍以植物為食,偶爾也吃小昆蟲。如上所述,長期以來,人們曾認為蜥臀亞目與鳥臀亞目風馬牛不相及,各有各的祖先。但隨著最古老的恐龍——特別是始盜龍被發現以後,許多研究恐龍的專家都公認:恐龍還是單一起源的,即兩大類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摘自甄朔南教授《中國恐龍》
雖然艾雷拉龍與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同樣的身體外形,但是它是卻是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恐龍還是很小型的時代。那時是非恐龍爬行動物的時代,及地球生態系統轉變的時代。伊斯基瓜拉斯托組及後期的洛斯科洛拉多斯組(LosColoradosFormation)的脊椎動物群,主要包含多樣化的鑲嵌踝類主龍及合弓綱動物。例如在伊斯基瓜拉斯托組,只有6%的化石是恐龍。於三疊紀末,恐龍才支配陸地,而其他鑲嵌踝類主龍及合弓動物則失去多樣性。
有研究指出伊斯基瓜拉斯托組的古生態環境是火山活躍及充滿森林的泛濫平原。氣候溫暖而潮濕,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常發生季節性降雨。該地的植物包括有枝脈蕨屬、木賊屬及巨大的松科。這些植物形成了高地河岸森林。艾雷拉龍似乎是伊斯基瓜拉斯托組最常見的肉食性動物。艾雷拉龍與其他早期恐龍(如始盜龍)一同生存在三疊紀的南美洲森林,以及巨大的肉食性勞氏鱷目蜥鱷、鳥鱷科的脈鱷、及掠食性的犬齒獸亞目。草食性動物的數量,較肉食性動物為多,當中有喙頭龍科(如異平齒龍)、堅蜥目、二齒獸下目(如伊斯基瓜拉斯托獸)、及橫齒獸科(Traversodontidae)。它們的數目比類似皮薩諾龍的早期鳥臀目恐龍更多,因此艾雷拉龍可能以這些動物為食,較少以早期恐龍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