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家
金石學家
金石學領域的專家。金石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前朝的銅器、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銘器等一般文物。因此,金石學家一般兼通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多方面。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發現是金石學的重要里程碑。古代有很多學者都是金石學家,漢朝開始出現,宋朝和清朝最為傑出,如宋代金石三大家歐陽修、趙明誠、洪适,清代阮元、崇恩、羅振玉、葉昌熾等,也有不少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是金石學家,如斯坦因、伯希和。
第一,辛勤收錄古代文物,使原來的奇器珍玩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為清代的漢學研究開拓了先路。
第二,創造了傳拓文字和繪製圖形的方法。依據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長久。用畫圖描寫每一器物的形狀體制,並說明尺寸、輕重,以及出土地點、收藏者,款識則摹寫文字。
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稱。如鍾、鼎、鬲、甗、敦、尊、壺等,都是古器自載其名稱,宋人因以定名的。
劉敞 《先秦古器記》——宋仁宗時,劉敞和歐陽修大力搜集古代器物,進行著錄和考訂。一○六一年,劉敞出任永興軍路安撫使,長安的古墓荒基很多,經常出上古物。劉敞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訂文字,請工匠摹勒刻石、繪象,一○六三年,撰成《先秦古器記》一卷。有圖錄、銘文、說及贊。劉敞書已失傳,從歐陽修《集古錄》所收先秦古器可見大概。
歐陽修像
李公麟 《考古圖》——又稱《古器圖》,一卷。李公麟是北宋後期著名的畫家,好古博學,善畫工詩,多識古字。收集到夏、商以後鍾、鼎、尊、彝,都能考定世次,辨認款識。他的《考古圖》對每件器物,都圖繪形狀,並解釋其製作、鑄文、款字、義訓及用途,再作前序和后贊。有的學者認為,宋代“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學,實始於伯時(即李公麟)”(翟耆年《籀史》)。
呂大臨 《考古圖》——共十卷。一○九二年自撰序。本書對所收錄的每件器物,繪圖摹文,釋文列於其下,並將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點、收藏者一一寫明。另有《考古圖釋文》一卷。
王黼《博古圖》——又稱《宣和博古圖錄》,共三十卷。宋徽宗時,士大夫以至宮廷貴族競相訪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動輒值數十貫甚至上千貫,因此“天下冢墓,破壞殆盡”(蔡條《鐵圍山叢談》)。徽宗所得器物,由王黼考訂編纂,分成二十類,共八百多件,是北宋金石文物的精品。
趙明誠 《金石錄》 ——共三十卷。趙明誠,宋徽宗時人,每得書畫鼎彝,即與妻李清照研究整理,指摘疵病。他經過二十年努力訪求,收輯金石刻詞二千卷,包括所見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鐘鼎彝器銘文款識,以及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又據二千卷刻詞逐件鑒別考訂,撰成《金石錄》三十卷。前十卷共二千條,記述古代金石器物、碑刻、書畫近二千件的目錄,后二十卷收錄這些器物的跋文,敘述器物出土的時間、地點、收藏者以及器物的內容,是當時所見金石文字的總錄。
薛尚功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共二十卷。薛尚功在南宋高宗時任職。此書收集從夏、商到秦、漢的銅器、石器銘文,近五百件,訂訛考異,詳加解釋。在宋代集錄彝器款識的專著中,此書最為豐富,編次也較有條理。
洪适 開金石最善體例主要傳世著作有《隸釋》、《隸韻》、《硯說》、《壺郵》、《盤州文集》等。其中前四部是研究金石和訓詁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他作為金石大家對後世金石研究的一大貢獻。他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宋代金石學三大家。在他的金石著作中,《隸釋》先依碑釋文,著錄全文,后附跋尾,具載論證,開了金石學最善之體例,對後世影響甚大。洪适喜愛臨摹漢隸,自壯及老收藏漢碑,積三十年所得,約一百數十篇,雖然不及趙明誠收藏得多,但那時新出的三十餘碑,趙明誠亦未見過,因而集以成書。內容上起東漢光武帝建武,下至魏明帝黃初、青龍年間,而以晉刻《張平子碑》殿後,前後包括二百餘年,書名《隸釋》。按洪邁自己的說法是“譯其文,又述其所以然,為二十七卷,曰《隸釋》。”余嘉錫解釋洪邁之言說:“譯其文者,謂所隸碑文也;述其所以然者,謂題跋也;譯之為言,猶變易之易,錄漢碑文而謂之譯,則變易其文字,以楷書釋漢隸矣。”洪适之書將漢代(兼有少量魏晉)隸書碑碣(兼有少量磚、銅器)文字逐篇以楷書加以著錄,並附跋語,對碑文史實給以考證解釋,故名為《隸釋》。此前歐陽修《集古錄》和趙明誠《金石錄》僅收有金石文之目錄及跋尾,收錄金石文字則始於此書。洪适的金石著作還有《隸續》留存至今,但已殘缺,唯有此書獨為完善。
洪遵《泉志》十五卷、龍大淵等《古玉圖譜》一百卷、鄭文寶《玉璽記》、王厚之《漢、晉印章圖譜》各一卷、岳河《程史·古冢桴盂記》等專門研究古代某些器物,這些都是宋以前學者不曾注意的學問。
受乾嘉學派影響,金石學進入鼎盛。乾隆年間曾據清宮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研究的復興。其後有《考工創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 《金石玉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書,均為有成就的金石學著作。到清代中晚期,這一時期研究範圍擴大,對碑刻、磚瓦、封泥、及拓片等開始有專門研究,研究範圍又包括新發現的甲骨和簡牘,並擴及明器和各種雜器。鑒別和考釋水平也顯著提高。出現了阮元、崇恩及後來的羅振玉、王維國等著名學者。羅振玉 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
崇恩
羅振玉
王維國
葉昌熾(第一位確認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的人)
近代:馬衡(故宮博物館館長)《中國金石學概要》,對金石學作了較全面的總結。
孫少斌
外國:斯坦因
伯希和
華爾納
金石學首先涉及古器物、古文字。在這兩者的統領下,所產生的內部結構相當複雜,把許多細小的學科聯繫在了一起。比如石刻文字一項就包括刻石、碑、造像、畫像、經典諸刻、紀事諸刻、建築附刻等內容。其中涉及典章文獻、文字進化、文字規範、書法雕刻、圖案藝術、雕鑿工藝……等等。在金石學中,對石刻文字的研究並不是孤立的,而又是與其他項目相互聯繫的。金石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把許多學科從中心到邊緣聯繫在了一起。
王蘭泉 《金石萃編》 “為金石之學者,非獨字畫之工,使人臨摹把玩而不厭也。跡其囊括包舉,糜所不備,凡經史小學、暨于山經地誌、叢書別集,皆當參稽薈萃,覈其異同……”
呂大臨 《考古圖》“……非敢以器為玩也,觀其器、誦其言,形容彷彿以追三代之遺風,如見其人矣。已意逆志,或探其製作之源,以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天下後世之君子有益於古者,亦將有考焉。”
趙明誠“詩書以後君臣行事之跡,悉載於史,雖是非褒貶,出於秉筆者私意,或失其實……蓋史牒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辭當時所立,可信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