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古城文化旅遊區

亳州古城文化旅遊區

亳州,簡稱亳(bo),別稱譙(qiao)城,安徽省地級市。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自秦時置譙縣以來,歷經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縣建制,其間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陪都”。元至正15年(1355),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亳州成為三朝古都之地。

在明清時期,這裡曾是區域經濟中心,享有“小南京”的盛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關老街的風光已漸漸褪去……眼下,北關歷史文化街區項目規劃方案已確定,不久以後,老街將再現昔日繁華。

初步規劃內容


規劃的範圍主要是亳州中心城區的渦河南岸,包括亳州北關歷史文化街區和亳州古城城區,整個項目涵蓋了白布大街、打銅巷、爬子巷、南京巷等11個歷史街巷。
花戲樓、曹操地下運兵道、南京巷錢莊、道德中宮、咸寧寺、糖業會館;鄭店子公園、尚湯溫泉和尚湯溫泉對面的亳州文化與中醫藥健康旅遊集聚區等。目前,鄭店子公園已經建成,尚湯溫泉二期工程正在緊張建設中,亳州文化與中醫藥健康旅遊集聚區、陵西湖改造項目正在規劃中。特別是今年已經啟動的投資139.6億元的北關歷史街區和渦河沿岸景觀帶精品線路工程,將推動我市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向前邁進一大步,這也是整個亳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重點內容。

景觀景點


花戲樓

花戲樓,坐落在亳州市區大關帝廟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關帝廟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由山西、陝西兩地的藥材商人集資興建,所以又稱山陝會館。戲樓是康熙十五年(1676)在大關帝廟內創建,經康熙至光緒二百多年的修建、藻彩、雕鏤等粉飾加工,確實極雕鏤藻繪之工,金碧輝煌。由於戲樓上飾絢麗鮮艷的彩繪戲文和精美的磚雕、木雕藝術品,光彩奪目.後人遂以“花戲樓”之名傳呼至今。
花戲樓與大關帝廟山門連為一體,是一座仿木結構磚雕牌坊,中間為三間四柱五樓式門樓,拱形券門,門額磚刻“大關帝廟”四個大字,並飾以金色.其上端鑲嵌“參天地”三個金字。兩側皆為二柱單樓式門樓,以拱門相承.額曰“鐘樓”、“鼓樓”。整個牌坊為水磨青磚牆面,鑲滿立體透刻磚雕,雕刻繁縟.剔透俊美。內容有“松鶴延年”、“三星高照”、“郭子儀做壽”、“吳越之戰”、“三顧茅廬”、“白蛇傳”、“老君煉丹”等圖案,涉及流行戲文、名人軼事、吉祥圖案、山水花木、魚龍鳥獸、亭榭樓閣、織錦圖案等七十餘種。
雕刻用磚為厚度不足二寸的特製青磚,在極有限的範圍內,雕刻者以高超的技巧,嫻熟的刀法,利用特製的工具,採用切、鉤、削、鑿、剔等方法,將磚透刻成數層,不但各種人物的舉止神態雕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還把各種人物場景融合於自然環境之中,車馬騰飛,歷歷在目,鮮明有序,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磚雕刀法最具功力的是一個直徑僅5厘米的圓雕雙層透花繡球,通體刻了30餘個3亳米的圓孔,滿球雕花,玲瓏剔透,可謂巧奪天工。在構圖配備等藝術處理上,也頗具匠心,構圖古樸自由,主題明確形象,布局均勻,比例適中。整座磚雕牌坊內容之豐富,雕工精湛,藝術感染力之強,為國內罕見。
進入山門即戲樓,是古代演戲用的舞台,其平面呈“凸”字形,底層類似門廳,是大關帝廟的人流主通道。戲台造型既突出了舞台平穩莊重,又小巧精緻,別具特色,布局嚴謹,充分利用空間,其戲樓大梁內外飾繪的光彩鮮艷的木雕和彩繪,不僅裝飾了戲樓的華貴富麗,還突出了歌台娛樂特點。
戲樓坐南朝北,木質結構,面闊三間,為兩層樓建築,組合歇山頂,錯落有致,曲直合宜,綠色琉璃瓦屋面,配以五彩琉璃塑像,富麗堂皇。
舞台正中屏風透雕“二龍戲珠”,上懸“演古風今”匾額。場門有二,額書“想當然”、“莫須有”。台前擎檐柱懸掛木楹聯“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兩般面貌做盡忠姦情”,其寓意深刻明了。台緣置木雕欄桿,飾有“三英戰呂布”、“鳳儀亭”、“華容道”等戲文。整個舞檯布局緊湊,功能突出。
舞台擎檐柱頂端周圍刻有圓雕“八仙上壽”圖。八位仙人,舉止各異,神態自如,立於蓮花須彌座上,圓雕渾樸,造型生動。卷棚邊沿的檐枋、懸枋向外者,皆鑲嵌大木立體透雕,有“長坂坡”、“諸葛亮舌戰群儒”、“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空城計”、“孔明七擒孟獲”等三國戲文十八出,並輔以珍禽異獸、花紋圖案四十餘種。戲樓木雕技藝高超,刀法嫻熟,概括簡明,造型誇張,渾樸生動,粗細得當。粗獷時,如襯景物象,數刀而成;細膩處,雖寸馬分人,而鬚眉畢具,這更顯出作品的豐滿。
戲樓木雕通體飾彩繪,濃烈明快,冷暖對比強烈,有我國工筆重彩年畫之妙,並在木雕底層版面的空白處,繪出相應的景色,使木雕與彩繪巧妙結合,相輔相成,更顯出層次,咫尺之間有千里之勢。除木雕飾彩外,戲樓梁枋問布滿彩繪,有“伯牙碎琴謝知音”、“趙子龍力斬五將”、“馬躍檀溪”、“草船借箭”等戲文、人物、故事、僧侶、山水、花鳥、樓閣及各種圖案,相互調換,格式靈活.豐富多彩。總之,戲樓之上,凡木皆飾彩繪,琳琅滿目,色彩絢麗而不失典雅.濃淡參差恰到好處,極盡典雅之柔韻,金碧輝煌之俊彩。
戲樓東為鐘樓,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鑄的一口重千餘斤的大鐘,仍高懸於鐘樓內;戲樓西側為鼓樓,隨著時間的流逝,已鼓毀樓空;戲樓正北為大關帝廟之正殿;戲樓兩翼為兩層看樓,觀戲之用。戲樓、鐘樓、鼓樓、看樓、正殿等是一套完整的戲劇建築群,院內屋頂起伏,東西看樓排列,廊廡周接,四環四合,井然有序,達到了高牆、深院、寧靜、舒適之境地,每當演戲之時,聲響不外溢,效果良好,劇院功能完備,並完整地保存至今,實為難得。
整座花戲樓建築,是一部精美的藝術品,其磚雕、木雕作品,秀麗玲瓏,精湛完美,形神兼備,情景交融,雅俗共賞,給人以美的享受,瞻其藝術,嘆為觀止。它對研究古代建築藝術、戲曲發展、舞台形式以及戲劇雕刻、繪畫藝術的風格流派等,均有重要的價值。特別是磚雕、木雕、彩繪內容,保存了許多失傳的劇目,是研究戲劇史難得的資料。

曹操運兵道

運兵道,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
曹操運兵道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是魏武帝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因最初用於運送士兵,故稱"曹操運兵道"。唐宋時期多次修葺,仍作為軍事戰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黃河決口,亳州城被淹,運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餘年未被發現。
1969年,為響應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亳州市群眾廣泛參與挖地下防空洞,先後在老城區人民東、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條街道(原四門大街)地下大範圍發現古地下道,目前已查明近6千米長。

華祖庵

是後人祭祀東漢神醫華佗的廟祠,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曹魏遺跡鬥武營和先醫廟、神農氏衣冠冢之間。
華佗辭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水沖壞。直至李唐之時,才在他故居前起造了一座廟祠.因廟堂不大,又為女尼住守,故名"華祖庵"。至明末清初,由於亳州商業一度繁榮.民間富庶,又重修擴建。《亳州志》載:乾隆辛巳年間修,嘉慶二年復修。時安徽巡撫題額日:"燮理通微",聯曰:"五戲轉靈樞,道本皇軒仙位業;四輪消劫運,功參帝釋佛菩提"。同治年又重修。
華祖庵原有山門、耳房、大殿、東西配殿及后禪院(即故居舊址),門外雙獅雄踞,院內古木虯枝盤空,殿宇輝煌,肅穆莊嚴,長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華祖誕辰廟會,朝拜勝跡者,更是車水馬龍。

曹操宗族族墓群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魏武大道兩側,主要包括董園漢墓群、曹四孤堆、薛家孤堆、劉園孤堆、觀音山孤堆、張園漢墓、馬園漢墓、袁牌坊漢墓群、元寶坑漢墓群等,佔地約10平方公里。
據《水經注》記載:亳州城南有曹操的祖父曹騰、曹騰的哥哥曹褒、曹操的父親曹嵩、曹操從弟(曹仁)的父親曹熾、曹熾的弟弟曹胤等人的墓。近年考古發掘證實,亳州城南還有吳郡太守曹鼎墓、永昌郡太守曹鸞墓、山陽太守曹勛墓、豫州刺史曹水墓、曹操長女曹憲墓以及許多不知名的墓。可見曹氏家族,自曹騰發跡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家族,其宗族墓地既廣且眾。
曹操宗族墓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磚石結構的多室墓,規模都很大,一般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數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結構的曹騰墓和磚結構的曹嵩墓。
發掘的曹操宗族墓,除墓門為石結構外,墓室都用不同規格的青磚砌築而成.墓之門楣、門框、門扉飾有畫像石刻,墓室繪有彩色壁畫。墓中出土的800多塊帶文字墓磚,最引人注目。文字多數為刻畫文(即在磚坯未乾之前,造墓工人用細棒刻寫的),少數是朱書和模印文。字多數刻在繩紋面上,部分刻在磚的側面或橫頭上。文字內容有的是記錄磚的數量、造磚時間,有的是記曹氏宗族成員或地方官吏的姓名,也有一些反映工匠對當時工作條件和社會不滿的詞句,如"歲不得鷷,人謂壁作樂,作壁正獨苦,卻來卻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長契。"是說在歉收年景,墓主為造地下天堂,不管人民死活,是要觸怒皇天的.不會有好的結果,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工人們心中的怨憤。"王復汝使我作此大壁,徑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蒼天乃死……"蒼天已死是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口號,出現在這裡的墓磚刻辭中,不僅反映了作壁人的仇和恨,而且說明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已經傳播開來,它是農民起義的前奏。
磚文的書體既有隸書、篆書草書,也有真書、行書和今書,其中"為將奈何,吾真愁懷"八字刻辭,書體為大草,有狂草之勢。曹操宗族墓葬,建築規模之宏大,雕飾彩繪之精美,歷史文物之繁博,令人驚嘆。各墓殉葬品儘管大都被盜,從僅剩下的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精緻的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精美的琥珀珍寶、鎏金車飾、青瓷陶器等等。反映出東漢以來上層社會盛行奢侈靡費的崇厚葬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