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鎮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轄鎮
後龍鎮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東部,湄洲灣南岸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前沿。後龍鎮,是由泉州府惠安縣城山鄉光德里與德音里各一部分結合而成,有東嶽廟、白石宮等風景名勝。截止至2003年末,後龍鎮轄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礁頭。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150公頃,常住人口39892人。
在做好福煉一體化、泰山石化倉儲、方通石化碼頭、中石化輸油管線泉港庫區等省市重點工業項目大量安征遷工作的同時,後龍鎮搶抓機遇,主動承接大工業所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商貿流和信息流,在服務項目中激活城鎮要素集聚,有力地推進了區域城鎮化發展的進程。
201後龍村 | 202上西村 | 203峰前村 |
204許厝村 | 205土坑村 | 206后田村 |
207后圩村 | 208割山村 | 209東山村 |
210田裡村 | 211坑仔底村 | 212柳亭村 |
001棲霞虛擬居委會 | 400福煉虛擬居委會 |
該鎮正東為莆田市秀嶼區忠門鎮、月塘鄉,往北海路臨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靈川鎮和仙游縣楓亭鎮,東南為莆田市湄洲鎮湄洲島、東埔鎮、山亭鄉等。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今後龍地屬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今界山、楓亭、東海三地設“楓亭館”,屬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正式設置泉州莆田縣,今界山地屬泉州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南安縣部分置泉州仙游縣,今界山地屬屬泉州仙游縣。
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部置晉江縣,今後龍地屬泉州晉江縣。
清道光年間,界山鎮正式劃歸城山鄉泉州府惠安縣待賢里(今南埔鎮、後龍鎮北部)管轄。
1999年,析惠安縣南埔鎮北部設立界山鎮,仍屬惠安縣。
2000年4月,划惠安縣北部7鎮(含後龍鎮)設立泉州市泉港區。
泉港區後龍、峰尾、南埔一帶融合惠安、莆田、仙話三縣話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其中以惠安縣話成分居多,當地部分惠安話被莆仙二縣話同化而有惠北話(泉港話)的辭彙。長期以來,峰尾、後龍、南埔一帶由於惠安、莆田、仙話三縣話的融和以及惠安縣話被莆仙二縣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惠安縣城關話有些不同的方言,俗稱惠北話(泉港話)。這其中的歷史緣由,至今鮮為人知。
自唐聖歷二年(699年)仙游置縣起,界山鎮北部(南庄、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塗嶺鎮東北部(秀溪、岑兜、黃田、寨后、樟腳、白潼6村),東海鎮西部(東沙、東海二村)一直隸屬於仙游縣唐安鄉連江里(楓亭鎮)轄區。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惠北,講的是以莆仙二縣話為主、受惠安縣話影響的楓亭話(頂路話),流行的是以莆仙二縣習俗為主、受惠安縣習俗影響的楓亭習俗,有莆仙戲也有梨園戲——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縟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這其中的歷史緣由,鮮為人知。
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52—1560年)的某一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縣城關籍的李愷,以今界山鎮(南庄、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塗嶺鎮東北部(岑兜、秀溪、黃田、寨后、樟腳、白潼6村)與惠安縣北部城山鄉地緣鄰近便於管轄以及習俗相近(與惠北“下路人”工耕匠作或商貿嫁娶,均來往頻繁,關係十分密切)為由,通過浙江、福建軍務總督王忬,提議將這些村落從仙游縣連江里划給惠安縣待賢里(南埔鎮),從興化府划回泉州府(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太宗曾批准划泉州府莆田、仙游二縣設立興化軍)。得到王忬首肯與幫忙后,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上述村落買下,從此這些村落計18.5平方公里約有一萬多畝山林、土地及其一萬多人,在名義上歸屬惠安縣管轄。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才實際划給惠安縣管轄,並把原先位於塗嶺鎮白水坑的西面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界山村北部交界塘,位於鳩林村安平橋的東面界碑北移到了楓慈溪畔的南庄海地界。由於港西、南庄等村划入惠安縣,楓亭鎮乃至仙游縣少了一半的海岸線。據古代舊版《莆田縣誌》、《楓亭志》載,那時上述村落雖劃歸惠安縣管轄,但這些地方的稅糧等在1950年前仍由仙游楓亭負責,且楓亭稅收上繳仙游縣和興化府,不分配給惠安縣。
清代官修著《乾隆興化府仙游縣誌》卷二疆域:“仙游縣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東西寬九十里,南北長二百五十里。東抵俞潭鋪四十里莆田界,西抵白隔嶺六十里永春州界,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縣界,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縣界。東南抵長嶺五十里莆田縣界,西南抵白塔嶺北三十五里南安縣界,東北抵後門一百里莆田縣界,西北抵磨頭寨一百里德化縣界。”
宋理宗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任廣東廣州增城縣尉,晚年退居於惠安縣城山鄉待賢里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南邊,莆田南部,故諧音稱此地為南莆,后諧音逐漸改為南浦、南埔。后界山划入南埔鎮,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設立界山鎮。界山鎮、塗嶺鎮東北部,特別是鄰近楓亭鎮的村落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惠安話完全同化——人稱“頂路話”。由於興化方言與泉州方言片區的交叉和同化,附近後龍、峰尾、南埔等鎮則融合惠安、莆田、仙話三縣話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部分惠安縣話被莆仙二縣話同化而有惠北(泉港)話的辭彙。泉港一帶由於惠安、莆田、仙話三縣話的融和以及惠安縣話被莆仙二縣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惠安縣城關話有些不同的方言。由於惠北泉港一帶和莆仙二縣山海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它地方不與莆仙二縣相接或離莆仙二縣很遠,部分莆仙二縣話的辭彙得以保留,並且與惠安縣話融合同化而有泉港話的辭彙。
莆仙戲是福建地域文化的積澱與結晶之一,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著稱。劇目古老,現有傳統的保留劇目5000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古老劇目。音樂曲牌豐富,現有曲牌一千多個,音樂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音樂唱腔,風格獨特;表演藝術具有古樸典雅、絢麗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個性鮮明。表演程式揉合雜劇和民間木偶戲,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其生、旦、凈、末、丑、貼、外等七個行當,尤其“靚妝”一角,其源極古。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讚譽:“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莆仙戲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因泉港區(不含界山鎮、塗嶺鎮東北部)許多村民的先祖,於明清之前就自莆田、仙游二縣遷徙而來,披荊斬棘,繁衍成村,莆仙戲也由此引入,並生根發展。建國初期後龍鎮的塗坑村、界山鎮的潘南鹽場、山腰鎮錦聯村、錦山村、錦塔村等曾保留辦有莆仙戲劇團。其中潘南莆仙戲劇團曾排演新編歷史劇《慧眼考官》參加福建省首屆農村職業劇團創作會演。莆仙戲仍是界山、南埔、後龍等鎮民間歡慶的重要節目,每逢重大民俗節日,甚至老人慶壽,孩子考上大學,都請來莆仙戲劇團。最為隆重是演“文武台”,即請來兩個戲班,在村裡各搭一處戲台同時演出,莆仙戲的引入,也帶來了與北管音樂不同特色的的莆仙音樂,豐富了生活。
1958年置超先公社後龍管區,1961年改後龍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肖厝鎮後龍街道,1996年改後龍鎮。1997年,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8.5萬,其中回族1萬,轄後龍、上西、峰前、許厝、塗坑、后田、后墘、東山、割山、田裡、坑仔底、郭厝、誠峰、誠平、前亭、上樓、崢嶸、聯岩、奎壁19個村委會。1999年從後龍鎮分出設立峰尾鎮。
2009年2月份,福煉一體化安全衛生隔離帶工程需要拆遷後龍鎮東山和土坑兩村內280多戶住房、1500多座墳墓。後龍鎮僅用了59天,就圓滿完成既定拆遷任務,確保了一體化項目的如期投料試車。
這只是後龍鎮近幾年來服務重點項目做好安征遷工作的一個縮影。幾年來,為服務石化港口新城開發建設需要,後龍鎮舉全鎮之力攻堅克難,先後為福煉一體化等20多個省市重點項目提供建設用地,累計徵用土地3300多畝,海域4200多畝,拆遷房屋720多棟,拆遷面積近20萬平方米,確保了轄區內重點項目的順利建成投產。在服務大項目征遷的同時,後龍鎮也主動擔當起配合區里建設安置區的重任,目前已建成棲霞、峰前和上西等安置區,另一大型安置區——柳山安置區正在抓緊建設當中。
為了讓8000多名動遷群眾能安得穩、安得好,後龍鎮著力在配套設施建設上下功夫。近幾年來,先後修成南龍路、連接碼頭區二級公路和鎮級路等一批道路,實現與通港路和沿海大通道的銜接,完成所有行政村主幹道硬化和80%村級道路亮化,織造了一張“三橫五縱”路網,極大便利了安置區群眾的生活出行。同時,區第三實驗小學、後龍中心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級文體活動中心、社區文化站、農村閱覽室等一批教育、醫療和文體設施也悄然走進棲霞社區,為安置區及周邊群眾打造較為舒適完善的生活休閑環境,也為周邊重點項目的順利建設營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說實話,原來老房子破破爛爛的,根本沒想過能搬進城裡,住進這麼漂亮的社區。”棲霞社區動遷群眾劉瓊珍感慨地說,搬遷後生活質量提高了。
後龍鎮依山傍海,西部臨近福泉高速公路出入口和324國道。有深水岸線9公里,常年可通行25萬噸以下級船舶,年加工原油400萬噸的煉油廠和10萬噸級的油碼頭就建在後龍的上西海岸,25萬噸級的油碼頭正在籌建中。區域內有以福建煉化公司生活區為中心的城市建成區1.2平方公里,高等級公路12公里,鎮中心區與漳泉肖鐵路客貨站和福廈高速公路進入口距離不超過5公里,交通方便;開通有2個裝機容量達5萬門的程式控制模塊局和3個移動通信發射基站,通信設施先進;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海關、商檢機構一應俱全;水、電供應充足,可完全滿足區域內經營和生活需求;中心區商業、學校、醫院、賓館等服務設施完善。
走在後龍鎮區主幹道上,海天廣場、東盛小區、棲霞社區、福煉生活區等各式建築群映入眼帘,建行、工行、農行等金融機構以及奇隆、麥肯基等各類超市、賣場比比皆是,四通八達的道路、接踵而至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讓昔日的農村鄉鎮充滿著城市的氣息。
近年來,藉助福煉一體化等大工業帶來的強勁輻射,後龍鎮著力打造泉港區現代化港口商貿強鎮,城區商貿、房地產、交通物流、金融、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等配套服務日臻完善。目前,以田裡、華龍、宏安和蓮花四大市場為主體的商貿平台基本形成,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區功能日益顯現;東盛小區、海天廣場、威華小區、華龍商住區、三青現代城等商住工程項目基本建成,新建面積超100萬平方米,中心商貿區實現成片連接。而在鎮區周邊,依託一村一品工程,坑仔底花卉基地、東山村豆腐加工業、上西峰前養殖加工業等一大批服務城區的城郊型特色農業逐漸形成。
在福煉生活區建行附近的水果店內,後龍鎮土坑村動遷群眾劉建成告訴我們,儘管因一體化項目建設需要,家裡的土地基本被徵用,但在鎮村的幫助下,他做起了水果買賣,每個月收入2000多元。而妻子在附近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每月收入也有1000多元,日子過得比以前更紅火。依託城鎮化所帶來的第三產業以及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幾年來,後龍鎮先後有5000多名失海、失地群眾成功轉移再就業。在重點培育第三產業的同時,後龍鎮也注重尋求工業支持,先後引進世騰機械、納川管材科技、江南換熱設備、泉寧塑膠等一批優質企業入駐,累計完成工業項目投資總額超15億元,地方財稅增加近億元。預計2009年後龍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7800元,與2005年相比,翻了將近一番。
“‘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城鎮化水平提高了,鎮域經濟發展壯大了,我們才有可能去談群眾增收”,回顧近5年來後龍鎮搶抓機遇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歷程,鎮黨委書記王曉鶯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們,作為泉港區規劃建設中的城市中心片區之一,後龍鎮將從自身區位特點出發,繼續在服務工業化的進程中進一步加速城鎮要素集聚,推動城鎮化進程,讓包括動遷農民在內的所有群眾日子過得更紅火。
後龍鎮
後龍鎮黨委、政府在泉州市肖厝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開發開放為重點,以福建煉化大工業、大港口和城市中心區為依託,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失時機地推進後龍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後龍鎮主要發展工業、商貿服務業兩個重點,發揮地域區位優勢、海洋資源優勢和僑台優勢,促進鎮區南北三路、南山二級公路、油碼頭二級路、龍南公路、上西工業區、田裡生活區的發展。工業以石化產品的後續加工和精細化工為主;
農業以高科技農業和海洋食品加工業為主;隨著城鎮發展和居民增加,田裡城市建成區內的房地產業和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是大發展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