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達

奧林達

巴西東北部伯南布哥州城市。在大西洋岸邊小山丘上,南距累西腓16公里。人口26.6萬(1980)。始建於1537年,曾作為葡萄牙美洲伯南布哥轄區首府。現為大累西腓北郊的海濱娛樂地,市內有十六、十七世紀教堂等著名建築。有製糖、紡織、煙草、榨油、化肥等工業。以木雕和陶器手工藝著名。巴西東北部城市奧林達曾顯赫一時,在十六世紀征服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眼裡,這兒曾是非常迷人的地方。該城的奠基者葡萄牙人在第一次看到這塊地方時就曾驚嘆:“Oh,Linda(哦,美麗的地方),一塊多好的城址!”奧林達由此而得名。

城市介紹


編號:777-002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Ⅳ)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歷史上奧林達

奧林達
奧林達
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開始建城奧林達,其歷史與蔗糖工業 有密切的聯繫。十七世紀奧林達在遭到荷蘭殖民者地洗劫后,得以重建,現存的城市基本結構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城市建築、花園,20座巴洛克教堂女修道院和為數眾多的“帕索斯”(小教堂)之間的布局和比例和諧,賦予奧林達以獨特的氛圍。

今天的奧林達

如今,已不能很快發現它的魅力何在了。觀光客從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出發,驅車經過七公里的圍建區,在地平線上已看不到八個面向海洋連綿起伏的荒山坡了。只有在他們發現了奧林達的“古城”風貌時,他們才會意識到在喧鬧的累西腓的門檻邊還有這麼一塊寧靜的福地,然後他們就將去傾聽棕櫚樹,屋頂和鐘樓的對話,欣賞古老的城牆和絢麗的自然、燦爛的陽光和蔚藍的大海所形成的絕妙的對照。只有在那時,他們才會像昔日的葡萄牙探險家那樣,驚嘆一聲:“噢,多麼美麗的地方……”他們會見到這昔日為巴西甘蔗貿易之都的古城中那倖存的幾座南美最傑出的殖民期建築。

地理位置


奧林達古城位於巴西東北部伯南布哥州海岸邊綿延起伏的山丘上,距離累西腓港約7000米,易於防守,也便於和外部聯繫。1535年,這裡成為伯南布哥特別自治區政府所在地(也有資料說奧林達奠基於1537年)。接著許多宗教社團從各個地方雲集於此,它們修築了許多教堂和修道院。不久這裡便成為吸引富有的種植園奴隸主的磁石,他們在半山坡上修建了華麗的住宅,以躲避內陸平原上令人窒息的酷暑炎熱。這裡建起了教堂和修道院。繁榮的甘蔗貿易和奴隸買賣所必不可少的商業設施也已初具規模。

建築風格


世俗建築---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風格
奧林達古城的世俗建築富有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的風格。古城的宗教建築眾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內維斯教堂、聖本托教堂等。這些教堂均建於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紀,內部裝飾華麗,繪畫精美,表現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
古城靠近大海,地勢較高,對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聯繫也非常方便。古城內的主建築之間相互連接;街道曲曲折折,隨地形變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匯合處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眾多的小廣場。古老的建築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櫚樹之中,讓這座城市愈發顯得婀娜多姿。
教堂----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
奧林達古城內最有名的宗教建築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紀興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紀建造的,內維斯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和聖本托教堂都是18世紀修建的。這些教堂的相同點是內部裝飾豪華壯麗,繪畫精美,具有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這是歐洲基督教藝術在南美洲地區的具體展現。
古民用建築---浪漫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風格
現存的古代民用建築中有很多修建於十七到十九世紀。建造於二十世紀初的民用建築則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或新古典主義風格。

歷史


被荷蘭佔領

1612年,巴西已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國,僅在奧林達就擁有100多家製糖廠,兩倍於首都薩爾瓦多的同類工廠。然而,東北部的繁榮引燃了其他地方的爐火,而且荷蘭又佔領了後來的伯南布哥省。奧林達的命運就在被荷蘭佔領的短時期(1630~1654年)內決定了。
起初,新來的殖民者是想使奧林達現代化,讓它變成一個堪與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們的反抗,於是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為了報復,他們於1631年在奧林達發動了大屠殺,並燃起一把大火,於是,十六世紀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築奇葩統統葬身火海。

重建城市

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統治巴西,此時正是累西腓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和一個大都市蓬勃發展的時期。奧林達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開始重建他們的城市。他們競相攀比,看誰修建的住宅更豪華,以致後來都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住在奧林達,賽過寢王宮。”不過,累西腓的商業巨頭與奧林達的甘蔗大王之間的競爭引發了1710~1711年的內戰,而且以累西腓的勝利而告終。
這次政治上的打擊發生在奧林達的大部分建築遺產業已建成的時刻。所幸者,該城在經濟上的衰退異常緩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們業已動工的建築。
成為重要的宗教中心
儘管奧林達暫時失勢,但卻一變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至1823年間,這裡曾是大主教教區所在地,其神學院、修道院和學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動的發祥地。有兩個重大事件(阿澤雷多·科蒂尼奧主教於十八世紀末開始的宗教教育現代化進程以及幾年後創辦的法學院)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奧林達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當然,其中不無某種誇張的成分。希望到奧林達的教堂和修道院來一飽眼福,欣賞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奇珍異寶的觀光者們可能會失望而歸。除有一小部分珍寶已陳列於市博物館外,大部分業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於缺少銀行,富有的家族曾將其貴重物品委託教堂保管)。

面臨頻頻危機

奧林達在歷史上也是危機頻仍,從而給有計劃地偷盜異珍奇寶、繪畫、傢具、書刊甚至瓷磚開了方便之門。在1760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境至加爾默羅會隱修院由於無人管理而於本世紀倒塌期間,偷盜搶掠破壞之例可謂不勝枚舉。有位修道院院長竟把仁慈的聖母瑪麗婭雕像搬下基座換錢以飽私囊了。
儘管如此,奧林達遭受損失的原因主要還不在於其上層人物的背信棄義、教士牧師的玩忽職守以及偷盜搶掠或年久失修,而在於本世紀初草率進行的修繕,其中包括1911年為大教堂進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長之命拆除加爾默羅會隱修院的殘餘部分。

發展


睡美人再度繁榮
幸運的是,當巴西政府於1937年首次採取措施以拯救奧林達的遺產時,為時尚不算太晚。1962、1973、1975和1980年制定的一系列明智的保護和修復措施均於1983年3月21日宣告圓滿完成,奧林達市和遺址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這巴西東北部的睡美人開始進入再度繁榮的時期。
如今,奧林達有許多值得讚美的地方:加爾默羅會教堂外觀莊嚴肅穆;牆面色彩柔和、帶有摩爾式陽台的優美房舍散發著鄉土氣息;聖貝內迪克托和聖弗朗西斯隱修院巴羅克風格嚴謹,其內部裝修、木質陳設極其華貴,濕壁畫以及瓷磚的裝飾圖案均出人意料地融宗教題材與世俗題材於一爐。如果不去里貝拉市場一游,那麼,到該市遊覽參觀就算不上完滿。市場上的泥塑木雕及繪畫作品所描繪的景象,讓人追憶起昔日曾在這裡被作為奴隸買賣的人們。而假如沒有那些熱帶花卉。沒有那些常綠林木——棕櫚椰子芒果和廣酸棗樟樹和麵包果、鳳凰木香蕉樹,奧林達也就不成其為奧林達了。
有時,睡美人也會從她那適應了熱帶氣候的麻木中蘇醒過來,一展芳姿。在狂歡節、宗教節期和聖誕節來臨時,這裡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在紀念聖安樂尼、聖弗朗西斯和聖心節舉行的遊行隊伍中,人們穿著內閃發亮的服裝,踩著激昂的鼓點,那場面的熱烈,散發著舊時的光輝、昔日的風韻,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巴西,人們往往會把奧林達和歐魯普雷圖相提並論,這兩顆“古典”建築的明珠如今都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歐魯普雷圖是18世紀“黃金時期”之首府,孤零零地坐落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內地山區。它彷彿是一顆剛從荒蕪的山頂上開採出來的寶石,樸實無華而又氣度不凡。而奧林達則是“甘蔗時期”的首府,巴西東北部盛開的花朵,彷彿是用浸透了甘蔗汁的泥土塑成的花冠,星星點點撒落在陽光明媚的山坡上,隨著大海的節奏婆娑起舞。
“午睡神女”:擺脫外部世界的干擾
如果說奧林達需要一個保護天使,那“午睡神女”當是最合適的人選。倒不是因為那連鳥兒都懶得歌唱的悄無人聲的街道、寧靜的花園以及巨大建築物投下的陰影都散發出陣陣睡意,而是因為那長達一個世紀的沉睡已使她擺脫了嘈雜、狂亂的外部世界的干擾,也使她免除了財產投機和漫無節制的城市發展,而鄰近的累西腓及其他許多古老的殖民地城鎮卻因為無可倖免而發展成了枯燥乏味的現代都市,遺忘了自己的過去。
有好幾位求婚者都曾試圖喚醒這位睡美人,如本世紀初的一些大學生;被其遊客稀少的海灘吸引而來的度假者;夢想著把它變成磷酸鹽生產中心的地質學家。但他們全都失敗了,因為他們不明白,只有熱愛她的過去的情人的吻才能創造出這種奇迹來。
懷舊,為了未來
如果說奧林達如今在靠它的遺產生存,那並不是說它因此而就是一座死氣沉沉或凝固不變的城市。手工藝、文化和旅遊業是其朝氣勃勃的20多萬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奧林達可以把不知何人隨意塗抹在加爾默羅廣場古老城牆上的一句話作為座右銘,那就是:懷舊,是為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