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

針灸穴位

日月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脈經》,別名神光。位於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7肋間隙中。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斜刺0.5~0.8寸。

名稱釋義


(1)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膽經之募穴。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功能作用


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7肋間隙中。

解剖


在腹外斜肌腱膜中,有腹內斜肌、腹橫肌;淺層布有第6、7、8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7肋間神經后動、靜脈。

主治


1. 黃疸、呃逆、嘔吐、吞酸、脅肋疼痛等肝膽病證;
2. 胃脘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

配伍


配大椎、至陽、肝俞、陰陵泉主治黃疸;
配丘墟、陽陵泉、支溝主治脅肋疼痛。

有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足太陰、少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日月主之。”
《銅人針灸經》:“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