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岩

太湖岩

太湖岩又稱泰湖岩,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田中村,始建於南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宋張道源祖師居此。

目錄

正文


康熙辛卯歲(1711)毀於火,古迹猶存。寺僧構屋數櫞,奉祀祖師。”
南宋紹定年中(約1230年),道人張道源原在德化九竇溪,后尋到安溪還一里,擇地定居下來,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後人尊稱張道源為惠應祖師。
明代,太湖岩與清水岩泰山岩並稱安溪宗教建築物的“三岩”;太湖岩惠應祖師張道源、清水岩昭應祖師普足、泰山岩顯應祖師惠勝並稱。
太湖岩依山而建,分為頂岩、下岩兩大部分。從田中村沿山路而上約3公里處,是太湖岩的格仔厝。步入“百丈山”山門,便到下岩。下岩邊原有古木三株,古木邊是圓明法界山門,山門邊是雙層門樓,浮杉池就在門樓邊。浮杉池邊有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過浮杉池,便是頂岩。頂岩前殿為如來殿,殿邊是香積廚和版屋。從前殿兩側步上30級台階后,就到主殿。頂岩東側從下而上是地藏閣、大士庵、祖師殿。祖師殿兩邊又有兩座舍利塔,都比浮杉池邊的舍利塔大,高2.16米,分別為須彌座、仰履蓮,塔身雕光坐態佛像。
太湖岩遺址尚存清代“祝聖放生池”碑刻一方,高1.1米,寬0.52米,字徑0.28×0.23米,弧頂。清代六角石柱4支,高3.2米,上鐫對聯: “惠應千年不爽,問肝腸鐵石一腔;圓明兩曜齊光,看色相金莖百態。”“湖開百丈,面同發,曳碧岩,地聯太華稱名岳;惠濟四方,伏群魔,安眾庶,派傳照顯作大師。” (泉州歷史網)??
附:歷代登臨詩選
弘治十八年進士、監察御史詹源曾游太湖岩,
賦《登泰湖岩》:
泰湖名特重,臘月更躋攀。
好鳥深藏竹,幽僧少出山。
驟來如晤道,坐久不知還。
童冠謳歌起,遙聽夕照間。
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戶部員外郎詹彬賦:
發源自佛耳,名剎難稱儔。
不雨山長潤,無風氣亦積。
銜杯僧共坐,穿徑月同游。
寄語長安客,何如此地幽。
清康熙十一年舉人、武強知縣的官朝京遊歷太湖岩,作《泰湖岩次韻》四首,《安溪縣誌》錄其二:
(一)
誰家參透此禪關?歷盡崎嶇意自閑。
日色常懸天地闊,泉聲不變古今潺。
山中花雨連階積,殿上香風惹袖還。
最是奇人多勝事,錫飛高出在雲間。
(二)
紛紛塵劫枉相關,佔得清高卻自閑。
地聳千家岩色曙,源通萬谷水流潺。
豈知一佛今猶在,誰道真人去不還。
夜靜鐘聲雲際發,上方月碧照林間。
安溪三大歷史名岩:蓬萊清水岩、湖頭泰山岩、長坑太湖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