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垸良種場
湖北應城的農業鄉鎮
湖北省應城市南垸良種場,總場駐地熊家台。位於應城市境南端,漢北河以南,與漢川市接壤。初建於1970年代。1984年設木梅鄉,實行鄉場合一。1986年撤縣建市后,恢復原場名。
南垸良種場地處應城市最南端,是鄂豫皖抗日救國的蘇區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圍湖造田而得名。北拱天鵝,南倚漢川,扼守應城南大門。應天線、天木線在此蟬聯,漢北河黃金水道掠境而過;三面俯水,四季分明,常年水碧天藍,岸青花艷,被譽為湖鄉明珠。全場國土面積19.26平方公里,耕地15324畝。全場轄5個分場、3個村,總戶數1653戶,總人口6653人(2011年統計口徑)。全場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照充分,是以生產糧食、棉花、水產、林特為主的湖鄉型農業鄉鎮。
合併圖冊
南垸良種場是應城重要的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可向國家提供各種良種50萬公斤,原種500公斤以上。為了進—步加強良種繁育和制種生產,十分重視改善生產環境,先後投入資金67萬餘元,完成了扁擔河開挖,中心河和支溝清淤,以及漢北河堤加固等工程,累計上方35萬立方米;同時興建了一座建築面積250平方米的種子倉庫和12塊水泥禾場,總面積6000平方米。
南垸土壤源自湖泥,土質極其肥沃,土壤普查資料表明:土壤PH值7.36左右,呈略酸性,有機質4.65%左右,速效氮204.3PPM,速效磷9.9PPM,速效鉀192.66PPM。土壤評定:一級棉花土壤8000餘畝,一級水稻土壤7000餘畝,二級水稻土壤1000餘畝。南垸擁自管泵站兩座,總裝機容量1550千瓦,排水量54000立方米/小時,每秒15個流量。且內垸11條主渠、52條支溝縱橫交錯,輻射全場,構成了以泵站為心臟、以中心河為動脈、以深溝大渠及支渠為血管的明水能排、暗水能濾、乾旱能灌的高效獨立的排灌體系,奠定了南垸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基礎和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招商優勢。
※獨立體系的灌溉水網。紅旗、青工泵站共擁有總裝機容量1550千瓦的機組,排灌能力為15個流量/秒,內垸有11條大渠,52條支渠,溝渠儲水量80萬立方。
※自然生產條件稟賦優越。年均氣溫17℃,日照1583.6小時,降水1183.35mm,活動積溫5884.2℃,無霜期240天;全場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4.5m,西高東低,落差1m左右;土壤PH值7.36,有機質4.65%,速效氮204.3ppm,速效磷9.9ppm,速效鉀192.66ppm(據1981年土壤普查資料)。
※天然水障,零工業排放。
※精幹技術型農村勞力。種田能手100多人,農機大戶40戶。
合併圖冊
水路:漢江最大支流漢北河橫貫全境(境內7.5km),雨季可通行500-1000噸貨輪經新溝閘進入漢江直抵武漢,南蝦(南垸至漢川市揚水湖鄉蝦子地)黑色硬化公路連接漢川市漢揚(漢川市區至揚水湖鄉)公路距漢川31km,陸路可過境漢川市直抵武漢。
陸路:南垸碼頭距應城城區20公里,全程二級水泥公路,自南垸碼頭至武荊高速應城入口15分鐘車程;天(鵝)木(剅)公路貫通南垸至漢川,該公路二級水泥公路,全長6.8公里,自漢北河天鵝堤起,經河灘,過輪渡,到漢北河南垸堤經總場河嶺街,向西於花橋向南直行,經梅港村、四分場,過四分場中心河橋東折直行,經五分場、木剅村同漢川市相接。經天木公路過漢川到劉隔武荊高速入口,30分鐘車程。
鐵路:自南垸到長荊鐵路應城站19公里,20分鐘即可抵達。
航空:由南垸去天河國際機場,取道武荊高速,45分鐘即可抵達。
前景定位:
△農業生態社區(農村新社區與城鎮化結合)。
前景展望
實施南垸土地整體流轉,將南垸打造成:
○現代科技農業觀光示範基地;
○有機生態食品菜單基地;
○休閑旅遊培訓體驗式農場;
○商居兩宜高端生態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