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坂東玉三郎主演、中日合作版《牡丹亭》

中日版《牡丹亭》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日本松竹電影公司、北京夢花庭園公司聯合打造,2008年 3月6日在日本京都南座劇院進行首次公演。這是中日兩國藝術家首次同台合演崑劇。

作品簡介


據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介紹,上世紀80年代,日本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於日本觀看了張繼青版崑劇《牡丹亭》后,便愛上了崑曲藝術。去年6月,坂東玉三郎來到蘇州,聆聽過崑曲並與蘇州崑曲界人士接觸后,產生了合作《牡丹亭》的願望。在雙方的努力下,中日版《牡丹亭》開始了積極籌備。

主演陣容


杜麗娘:坂東玉三郎、董飛、劉錚
柳夢梅:汪世瑜、王振義、俞玖林
中日版《牡丹亭》是“三生三旦”的演出陣容。杜麗娘由坂東玉三郎和中國京劇院的劉錚、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董飛三人合作完成。坂東玉三郎是劇中唯一的日本演員。作為日本當代三位頂級的歌舞伎大師之一,59歲的他學中文、唱崑曲,將出演四折戲中的《驚夢》、《離魂》兩折,劉錚出演《寫真》,經典片段《遊園》則由董飛擔綱。
柳夢梅由崑曲大師汪世瑜、北方崑劇院演員王振義、俞玖林輪流出演。
中日版《牡丹亭》劇照
中日版《牡丹亭》劇照
執行導演:靳飛。指導老師:張繼青。

作品特色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副院長呂祖海介紹,與以往的版本相比,正在進行排練的中日版崑劇《牡丹亭》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在坂東玉三郎先生的倡導下恢復了崑劇最傳統的演劇方式,即清朝乾隆年間宮廷慶典演出方式(堆花);二是中日兩國藝術家共同演出一個劇目,共同飾演一個角色,開創了中日戲劇交流中新的演出形式;三是恢復了崑曲男旦傳統形式。
記者在合練現場看到,和著樂隊的伴奏,坂東玉三郎和俞玖林的合唱絲絲入扣。擔當指導老師的張繼青表示,坂東玉三郎的認真讓人感動,劇本上寫滿了注音、注義,從完成的唱腔和念白中可以看出他是下了苦功的。“相信他扮演的杜麗娘會讓中外觀眾眼前一亮。”
除中日兩國藝術家首次同台合演崑劇、恢復崑曲男旦傳統形式這兩大突出亮點外,傳統演法的恢復也成為中日版《牡丹亭》的最大看點。該劇將按照清乾隆年間宮廷演出的樣式,恢復《堆花》一折,以湯顯祖、蘇東坡、呂洞賓等“名人”扮演花神的特殊方式來演繹。蔡少華告訴記者,“通過中日藝術家首度合作演崑劇,在藝術交流中推動崑曲的傳承和發展,更可以為蘇州崑曲真正打開國際市場樹立品牌、積累經驗。”坂東玉三郎則表示,通過學崑曲、演崑曲的親身實踐,他將呼籲日本友人關注、傳承、推廣崑曲這一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在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執行導演靳飛看來,這也是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點,“坂東的演出使這一經典煥發出獨特的美感,崑曲的舞台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日版《牡丹亭》宣傳攝影
中日版《牡丹亭》宣傳攝影
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歡上中國古典藝術,而且能透徹地理解劇中唱詞的意義,唱念都做到完美,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幕後故事


許多人認為,坂東玉三郎的扮相與我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相似。事實上他也確實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
他生於日本歌舞伎世家,其祖父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幼時的玉三郎就常常聽父親講述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對中國戲曲和文化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87年,已是日本歌舞伎著名女形(男旦)的玉三郎專程來到北京,向梅葆玖學習京劇《貴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得知《醉酒》深受崑曲影響,而崑曲產生的時間,與日本的能樂和歌舞伎差不多。從此,他對崑曲產生了濃厚興趣。2007年,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支持下,玉三郎來到蘇州,觀看原汁原味的崑曲《牡丹亭》,並向中國崑曲名家張繼青學習“杜麗娘”一角。
《牡丹亭》幾乎是每個崑曲旦角演員的必修課,但真正能演好杜麗娘的少之又少,直到今天只有梅蘭芳、蔡瑤銑、華文漪、張繼青等少數幾人得到認可。為了演好《牡丹亭》,坂東玉三郎很早就開始了解中國文化,他讀了《論語》、《孟子》、《莊子》和《老子》,幾乎每天打一個半小時的國際長途電話到北京,讓靳飛給他講解《牡丹亭》每一句唱詞的意思。
對於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來說,學習崑曲的最難之處莫過於語言的掌握。為了學習蘇州話,玉三郎對照張繼青灌錄的唱詞和念白,用注音法強行記憶,反覆練習,家裡的電視總是在播放張繼青的口型錄像。為了在演出中為杜麗娘配上一副圓潤的嗓音,已經20年不食肉的玉三郎特意“開戒”吃肉。
在看了玉三郎版的杜麗娘之後,張繼青感慨道:“坂東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演員,他在台上的表演讓其他的演員都顯得生嫩了。”
傳統崑曲也可融入“日本美”
這次的《牡丹亭》採用“全男旦”的形式。 “玉三郎對兩位中國青年男旦的培養不僅限於戲,更有對男旦的嚴格、特殊的要求。”著名崑曲藝術家許鳳山表示,能看到從前男旦“以老帶新”的傳統在玉三郎和兩位中國青年男旦之間變成現實,中國戲曲的傳統在此次中日藝術家的合作中得到延續,讓人感到欣慰。
作為參演的另一方,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表示,與青春版《牡丹亭》相比,中日版《牡丹亭》更向傳統回歸。“坂東玉三郎並不是用歌舞伎的東西來改造崑曲,而是認真地按照崑曲的套路演崑曲。”蔡少華說。
坂東玉三郎說,相對於場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崑曲的表演空間更小,藝術品格也更加內斂,但卻具有極大的張力和藝術感染力,這使他在演出中甘願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經驗,一心向崑曲的傳統表演方式回歸。
中日版《牡丹亭》幕後攝影
中日版《牡丹亭》幕後攝影
然而,玉三郎並不僅僅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多方面吸取營養來塑造心中完美的杜麗娘。他的演唱多使用頭腔共鳴,近於程硯秋的“腦後音”,而身段富於舞蹈的造型美,也與程派風格極為相似。在《離魂》一折中,他為杜麗娘加上了在臨死前向母親再拜的動作,又將母親和春香輕輕推開。在靳飛看來,玉三郎在《牡丹亭》中融入的“日本美”,獨具匠心。

演出盛況


2008年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京都南座劇場公演20場,獲得巨大成功。演出場場爆滿,每場演出結束后,觀眾都報以20多分鐘持續不斷的掌聲,平均每場演出要謝幕4次。擁有600年歷史的中國崑曲,在作為歌舞伎發源地的南座劇場大放異彩,吸引了許多日本觀眾的目光。
“坂東玉三郎使崑曲的欣賞群體走出了華語人群。在日本的演出,使很多日本觀眾接觸到了我們的藝術。”蔡少華說。作為崑曲的國際傳承人和推廣人,坂東玉三郎正在推動中國崑曲走向世界——這也是中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外更加深遠的意義。

文化碰撞


2008年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的演出中,由坂東玉三郎親自指導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周雪峰排演的歌舞伎《楊貴妃》也同時上演。歌舞伎《楊貴妃》將使用中文唱詞,由中國演員演唱,同時由中國演奏員使用中國樂器伴奏。這是日本歌舞伎誕生400年來,首次使用非日語唱詞為演出伴唱,並由非日籍演員承擔演出任務。
崑曲和歌舞伎這兩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第三十個夏天,在北京古老的戲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