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
程派
程派程硯秋創立,旦角,聲情美永的藝術特色。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他嚴守音韻規律,隨著戲劇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要求達到“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
徠他的表演非常細緻深刻,講究舞台表現形式的完整與美感,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程派創始人—程硯秋
十一歲登台演出,他學習繪畫、書法、舞拳練劍、觀摩電影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繼《青霜劍》、《竇娥冤》(又名《六月雪》)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后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曾經擔任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旦行教師。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3月初程於家中突發心肌梗塞,被送往北京醫院治療。3月9日不幸溘然長逝。年僅54歲。
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臨江一帶,壯年入伍,身入八旗漢軍旗,隸屬正黃旗,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程硯秋
1917年他因嗓子倒倉,暫不演出,繼續深造。變聲后,得到詩人羅癭公的幫助,先從閻嵐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名家學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並在羅癭公的指導下,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和繪畫、書法、舞拳練劍、電影等多種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人稱“程派”。后與高慶奎、余叔岩等人合作,聲譽日隆。不久自己組班,在京、滬等地演出,在觀眾中產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兩度被評選為“四大名旦”之一。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后他著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他在大膽革新的前提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編演了他最後一出新戲《英台抗婚》,這齣戲無論從唱腔、唱詞、舞台表演及美術設計方面都對傳統京劇藝術程式做了較大的突破及創新,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又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
穆鐵芬:(?~1942),又名胡鐵芬,滿族,北京人,1922年1月28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艷秋組和聲社;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周長華:(1907~?),一九三三年程先生回國,重組鳴和社,周長華被聘為琴師,直到一九四二年程先生在北京前門車站遭漢奸毆打,隨即謝絕舞台,到京郊青龍橋務農,周長華才離開鳴和社。這十年間是程派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程派的集大成之作《鎖麟囊》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此劇首演在上海,並連演四十場,創造了京劇演出史的奇迹,程先生的唱念做表達到了巔峰高度,而周長華先生輕熟就駕程腔伴奏,也為後世繼承和研究程派藝術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鍾世章:(1917~1992),1958年程硯秋先生逝世后,他隨中國京劇院四團一起調到寧夏京劇團工作。1959年回北京參加紀念程硯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演出。1960年文化部批示成立北京市青年京劇團,把他與王吟秋先生從寧夏調回北京到青年團,回來后一直給趙榮琛先生、王吟秋先生操琴伴奏。
白登雲:(1906~1990),對程派藝術諳練精通。他能文善武,昆亂不擋。打文戲穩而不溫,打武戲強而不火,掌握節奏準確嚴謹,穩健鮮明,其精湛技藝深受梅蘭芳、程硯秋等讚賞。
郭仲衡:(1889~1932),名權。北京人。出生:1889年8月3日,光緒十五年(己丑)七月七日;逝世:1932年12月28日,農曆壬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原業醫生,喜好戲曲,與賈洪林、王鳳卿等名演員相友善,並參加“春陽友會”票房演唱。1918年左右下海為專職演員,工老生。
李洪春:(1898~1991)京劇表演藝術家,紅生演員。原名李春才,1898年5月25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蘇南京,后遷居到山東省武定(無棣縣李官莊)。李老先生生前極欲攜全家回鄉省親並獻蕊演出未果。1991年病逝於北京。
於世文:(1924~2003)男,京劇老生。原名於學文。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北京市戲曲學校副校長。1925年(農曆乙丑年)生於北京西草廠17號寓所;2003年3月7日,農曆癸未年二月初五日0時40分病故於友誼醫院,葬於太子峪公墓。出身於梨園世家,其父於連泉是京劇花旦表演藝術大師。
與程合演的還有:張春彥(1892~1954)、王少樓(1911~1966)、哈寶山(1913~1994)、俞振飛(1902~1993)、王又荃、顧珏蓀(1901~1944)、儲金鵬(1922~1987)、劉雪濤(1922~?)、吳富琴(1904~1991)、文亮臣(1878~1938)、孫甫亭(1998~1970)、侯喜瑞(1892~1983)、鍾喜久(1892~?)、李四廣(1903~1981)、李少廣(?~2001)、曹二庚、慈瑞泉(1882~1941)、貫盛吉(1912~1955)、杜穎陶(1908~1963)、翁偶虹(1908~1994)、高登甲、梁華亭……
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雅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后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程硯秋注重借鑒兄弟姊妹藝術,融合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是眾多藝術大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程硯秋本戲
《龍馬姻緣》(又名《南安關》)、《花舫緣》、《梨花記》、《紅佛傳》(又名《劍俠傳》)、《花筵賺》(又名《玉鏡台》)、《鴛鴦冢》、《風流棒》(又名《諧趣緣》)、《孔雀屏》、《賺文娟》、《金鎖記》(又名《六月雪》、《竇娥冤》)、《玉獅墜》(又名《小天台》)、《青霜劍》(又名《烈女報仇》)
(以上為羅癭公編劇)
《碧玉簪》、《聶隱娘》、《文姬歸漢》、《沈雲英》(曾易名《明皇封女將》)、《斟情記》、《朱痕記》(又名《牧羊圈》)、《梅妃》、《柳迎春》、《陳麗卿》、《荒山淚》(又名《祈禱和平》)、《春閨夢》
(以上為金仲蓀編劇)
《亡蜀鑒》(又名《江油關》、《李氏殉節》) (吳菊痴編劇) 《費宮人》 (杜穎陶編劇) 《英台抗婚》(曾名《祝英台》) (程硯秋編導)
《費宮人》、《鎖麟囊》(又名《牡丹劫》)、《女兒心》(又名《春染江山》)、《馬昭儀》(又名《楚宮恨》)
(以上為翁偶虹編劇)
程硯秋演出傳統劇目
《彩樓配》、《二進宮》、《祭塔》、《女起解》、《玉堂春》、《戰蒲關》、《四郎探母》、《桑園會》、《御碑亭》、《寶蓮燈》、《審頭刺湯》、《賀后罵殿》、《紅鬃烈馬》、《汾河灣》、《三娘教子》、《武家坡》、《長坂坡》、《春香鬧學》、《驚變》、《思凡》、《十三妹》、《奇雙會》、《打漁殺家》、《宇宙鋒》、《上元夫人》(陪梅蘭芳)、《刺紅蟒》、《琵琶緣》、《南天門》、《樊江關》、《法門寺》、《四五花洞》(與梅、尚、荀)、《游龍戲鳳》、《虹霓關》、《祭江》、《穆柯寨》、《武昭關》、《二堂舍子》、《琴挑》、《水斗·斷橋》、《刺虎》、《硃砂痣》、《貴妃醉酒》、《天河配》、《重耳走國》(陪高慶奎)、《雁門關》、《燭影計》、《西廂記》、《佳期》、《龍鳳呈祥》、《岳家莊》、《桑園寄子》、《蘆花河》、《梅玉佩》、《棋盤關》、《八蜡廟》(反串)、《乾坤福壽鏡》、《百花公主》、《兒女英雄傳》、《轅門斬子》、《打金枝》(陪梅蘭芳)、《黃鶴樓》、《穆天王》、《雙搖會》、《回龍閣》、《丹陽恨》、《出塞》、《九更天》、《娘子軍》、《金水橋》、《趕三關》、《浣紗記》、《孝感天》、《孝義節》、《搜狐》、《梳妝》、《擲戟》、《后親》、《庵會》、《瑤台》、《藏舟》、《問病》、《拷紅》、《絮閣》、《三擊掌》
程派弟子新創劇目
新艷秋:《虞姬遇霸王》、《春閨選偦》、《琵琶行》、《婁妃》、《玉京道人》、《荊十三娘》、《紅拂傳(2本)》、《涪江緣》
趙榮琛:《苗青娘》、《火焰駒》、《風雪破窯記》、《李師師》
劉迎春:《罵錦袍》
侯玉蘭:《孔雀東南飛》
王吟秋:《火焰駒》、《平地風波》、《白毛女》
李世濟:《陳三兩爬堂》、《武則天軼事》
張曼玲:《大明魂》、《甘棠夫人》
李海燕:《寶馬圓情》、《杜十娘》、《張協狀元》、《秋色漸濃》
遲小秋:《宋家姐妹——宋慶齡在1927》、《胡笳》、《梁山伯與祝英台》、《法官媽媽》、《天一閣》
張火丁:《秋江》、《絕路問蒼天》、《江姐》、《白蛇傳》、《梁祝》
劉桂娟:《大腳皇后》。曾參與大型新編京劇《走西口》、《鄭和下西洋》的演出。
程硯秋大事紀(1918~1957年事紀/14歲~53歲事紀)
1918年4月30日,農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艷秋商量出師
1921年,農曆辛酉年:時慧寶與程艷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艷秋組和聲社
1922年3月12日,農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龍馬姻緣》
1922年7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梨花計》
1922年7月8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全本《蘆花河》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農曆癸亥年:天津李士偉家堂會
1923年2月25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艷秋首演《紅拂傳》
1923年4月26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艷秋結婚
1923年5月12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花舫緣》
1923年6月9日,農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艷秋首演《花筵賺》
1923年7月14日,農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艷秋首演《鴛鴦冢》
1923年8月18日,農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艷秋首演《風流棒》
1923年9月18日,農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艷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農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艷秋首演《孔雀屏》
徠1924年3月,農曆甲子年:和聲社赴東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艷秋首演《賺文娟》
1924年4月1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艷秋首演《金鎖記》
1924年5月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艷秋首演《玉獅墜》
1924年6月28日,農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青霜劍》
1924年8月8日,農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艷秋組鳴盛社
1924年8月20日,農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鳴盛社在三慶園打泡
1924年12月14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鳴盛社赴東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農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鳴盛社為張作霖五十壽誕演堂會戲
1925年4月18日,農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艷秋首演《聶隱娘》
1925年4月29日,農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張宗昌為母祝壽堂會
1925年5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農曆乙丑年: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
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1925年12月12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文姬歸漢》
1926年1月29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艷秋首演頭二本《福壽鏡》
1926年1月30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艷秋首演三四本《福壽鏡》
1926年5月29日,農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沈雲英》
1926年9月,農曆丙寅年:程艷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農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艷秋首演《斟情記》
1927年4月30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艷秋首演《朱痕記》
1927年7月23日,農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果揭曉
1928年1月13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農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艷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農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
1928年12月14日,農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艷秋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929年2月21日,農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
1929年3月23日,農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結束北返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1930年3月31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華樂園演出
1930年4月,農曆庚午年:鳴和社赴東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鳴和社特約王少樓同台
1930年5月19日,農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艷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艷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陳麗卿》1930年11月13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鳴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農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農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荒山淚》
程硯秋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1931年8月,農曆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1932年1月1日,農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艷秋改名並收荀令香為徒
1932年1月13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硯秋離北平赴法國考察戲劇
1932年1月28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硯秋一行抵達法國巴黎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1933年10月,農曆癸酉年:鳴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農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陳麗芳拜程硯秋為師
1935年,農曆乙亥年:鳴和社赴長沙、開封演出
1935年4月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1935年4月11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後一天
1935年10月28日,農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硯秋首演《亡蜀鑒》
1936年,農曆丙子年:譚富英在勝利公司灌制九張唱片
1936年4月,農曆丙子年:鳴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農曆丙子年:勝利公司1936年蒞平灌片歡宴會舉行
1937年2月4日,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1937年3月,農曆丁丑年:程硯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農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1937年6月4日,農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費宮人》
1937年12月31日,農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
1938年,農曆戊寅年:徐潤生拜程硯秋為師
1938年2月16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1938年9月14日,農曆戊寅年閏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濟黃河水災義務戲
1938年10月,農曆戊寅年:程硯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農曆己卯年:遲世恭加入秋聲社
1939年,農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聲社
1939年,農曆己卯年:劉連榮加入秋聲社
1939年3月,農曆己卯年:於世文加入秋聲社
1939年5月,農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聲社
1939年10月,農曆己卯年:魏蓮芳加入秋聲社
1939年10月8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劉迎秋拜程硯秋為師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1940年1月22日,農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1940年2月,農曆庚辰年:陳少霖加入秋聲社
1940年4月29日,農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鎖麟囊》
1940年8月16日,農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鎖麟囊》
1941年,農曆辛巳年:敵偽警憲以刺刀鏹水毀壞秋聲社戲箱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2年10月,農曆壬午年:程硯秋擊退敵偽特務
1943年5月2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1945年,農曆乙酉年:程硯秋認李世濟為乾女
1945年8月15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硯秋宣布結束“三閉主義”
1945年11月2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硯秋收王吟秋為徒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后赴滬演出
1946年,農曆丙戌年,春:程硯秋收趙榮琛為徒
1947年,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聲社
1947年1月15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硯秋、楊寶森義演《朱痕記》
1947年3月,農曆丁亥年:程硯秋收李丹林為徒
1948年12月20日,農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聲社為河北大名旅濼同鄉會救濟難民義務籌款演劇
1949年,農曆己丑年,秋:程硯秋收尚長麟為徒
1949年1月,農曆戊子年:秋聲社重組
1949年3月,農曆己丑年:程硯秋赴捷克布拉格參加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49年3月27日,農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聲社應北平軍管會邀出演《三擊掌》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1949年9月,農曆己丑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11月,農曆己丑年:秋聲社應趙清泉約入陝
1949年12月,農曆己丑年,中旬:秋聲社赴瀋陽演劇兼作地方戲曲調查
1949年12月2日,農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硯秋率領秋聲社啟程首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1950年4月16日,農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硯秋髮表《關於地方戲曲的調查計劃》
1950年7月,農曆庚寅年:程硯秋二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1951年2月,農曆辛卯年:秋聲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區演出及調查
1951年4月3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農曆壬辰年:李世濟棄醫從藝
1952年8月,農曆壬辰年:秋聲社末次赴滬演劇
1952年11月,農曆壬辰年:程硯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1953年3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瀋陽、哈爾濱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1954年,農曆甲午年,秋:蘇聯專家干涉中國戲改工作
1954年4月,農曆甲午年:程硯秋劇團赴舟山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4年5月,農曆甲午年:梅、程、馬、楊競演上海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收江新熔為徒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劇團準備排演拍攝《荒山淚》電影
1955年,農曆乙未年,冬:程硯秋赴河北調查戲曲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1956年3月,農曆丙申年:京劇電影《荒山淚》拍攝完畢
1957年7月,農曆丁酉年: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等聯合倡議戲曲界不演壞戲
1957年11月,農曆丁酉年:程硯秋、楊寶森合錄《武家坡》
——什錦花園衚衕15號
王之鴻
什錦花園衚衕屬東城區景山地區,是東四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五條衚衕。衚衕東段曲折,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北大街和大佛寺東街,長600餘米。明代,衚衕西段稱“紅廟街”,東段稱“適景園”,因成國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園林“適景園”而得名,清乾隆時稱“石景花園”,宣統時稱“什錦花園”,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什錦花園衚衕”。
什錦花園衚衕15號,舊時的門牌是什錦花園6號,在衚衕東段曲折處小細管衚衕南口東側,現院內為1棟有4個單元門的五層居民樓,院門朝西,為兩側砌有磚垛的隨牆大門,已非昔日原貌。
據程硯秋之子程永江回憶,此院原為旗人鄧家宅邸的後花園,經李錫之介紹,程硯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於此。程永江在此院雖然只度過從3歲到6歲三年稍多的時光,“但兒時的印象卻是鮮明而難忘的”,以至於幾十年後還能對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詳細的描繪——“這座花園疊石為山,四周林木蔥蘢,間立各色石筍,鋪有嵌花石子甬路,園中央建一寬敞涼亭,園東一側太湖石山背後有一蝶仙廟,青苔漫地,陰冷襲人。花園西南部有一座花牆月亮門,把花園和前院隔開。園子東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環繞的長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於高高的石基上,正門都築有石砌台階。北正房及東西耳房,為祖母、父母親和孩子們居住;西廂房專闢為客廳,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側為供奉祖師爺的小佛堂;東廂房為堆放戲箱雜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間暫空置。院內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磚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園;院內東南角孤懸一小跨院,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佔據。繞過北房東夾道是一狹長的後院,向西穿越過一座門道便抵達後花園的北半部,有3間在一架大藤蘿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們的私塾。其東側築有花牆月亮門,南北向甬路直通坐東面西的門道,它顯然是這所大宅院的後門,現權作‘正門’之用,門內兩側的數間平台屋便成了門房和僕役的往處”。
程硯秋最初的業師是榮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廟。雖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詩家可能衍化出絢麗辭章,而史家只能認作是巧合。
程硯秋之所以相中什錦花園6號,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旅歐回國后外事活動與社會公益工作日益增多,東單牌樓附近西觀音寺34號的住房已不敷應用;另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的董事長,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錦花園較近。
程硯秋搬出什錦花園6號卻顯得無奈。其子程永江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父親的反日愛國態度一直十分鮮明,北平淪陷使他產生了‘孤樹臨風’的危機感;住在什錦花園與吳佩孚府邸相鄰,難免政治方面的干係,特別是‘停演’之後,住在這座大花園裡總覺得招惹耳目,於是‘停演’成了遷居的契機之一。”
程硯秋(1904~1958),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艷秋,字玉霜,后改為御霜,滿族,北京人。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有《程硯秋演齣劇本選集》、《程硯秋文集》存世。
程硯秋幼年家貧,到榮蝶仙家當“手把徒弟”,開始了學藝生涯。
舊時民間戲曲藝人學藝多採用“師徒傳承”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大體有四種形式:一曰“設堂授藝”,又稱“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學藝”;三曰“手把徒弟”,又稱“私房徒弟”;四曰“拜師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學藝最苦。這是因為“設堂授藝”招收的多為梨園世家子弟;“家塾學藝”必是殷實之家,有錢聘請教師;“拜師深造”則是有一定造詣的藝人為了更大的長進和更廣的社會認同採取的措施,也有名家為得傳人而主動收徒的。如:馬長禮唱紅之後,楊寶森、馬連良均希望收其為徒,經協商馬長禮被楊寶森收為徒弟,被馬連良認為義子。“楊徒馬兒”一時為梨園佳話。而“手把徒弟”則多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求謀生之道才投師學藝,因此,入師門之前先要簽訂相當於“賣身契”的文書,稱做“關書大發”。
程硯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3歲時便在天橋東大市浙慈館票房和丹桂茶園邊學戲、邊“借台演出”。詩人、劇作家羅癭公慧眼識珠,在得知程硯秋變嗓仍須為師父赴滬演戲后,毅然借款700銀圓為其贖身,使程硯秋提前兩年出師。之後,又幫助程硯秋調養嗓子,學習文化,拜謁名師。可謂:培育英才,不遺餘力。
賢哉,羅公!
程硯秋沒有辜負羅癭公的苦心栽培,在藝術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與“梅派”創始人梅蘭芳、“尚派”創始人尚小雲、“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名震京城,聲播海外。
有人評價:梅派講究“樣”——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尚派講究“棒”——歌舞並重、昆亂不擋,程派講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轉,荀派講究“浪”——柔媚活潑、清新流暢。
程硯秋講究“唱”,不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轉,而且唱詞也錯落有致、含蓄雋永。20世紀30年代,程硯秋赴歐洲考察西方戲劇以求探索中國戲劇發展之路。歸國后與劇作家翁偶虹共同創作了集程派藝術之大成的劇目——《鎖麟囊》。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藝術的需要,對唱詞反覆推敲,突破京劇以7個字一句或10個字一句的設計程式,突出長短句,使唱腔抑揚錯落、疾徐有致。如:劇中人薛湘靈回憶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詞——“在轎中只覺得天昏地暗,耳邊廂,又聽得風聲斷,雨聲喧,雷聲亂,樂聲闌珊,人聲吶喊,都道是大雨傾天……轎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淚自彈,聲續斷,似杜鵑,啼別院,巴峽哀猿,動人心弦,好不慘然。”能不令人擊節而嘆?
程硯秋在北平淪陷時期息影舞台,務農隱居,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更有隻身痛打數名日本憲兵和偽警察之後脫身的驚人壯舉,為世人稱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周恩來曾登門探望程硯秋,雖未遇,程硯秋卻感慨萬分。他說:“舊社會‘戲子’屬下九流,沒人看得起,誰想到周總理登門來看我!真是禮賢下士啊!”
嫡傳弟子 | ||||
---|---|---|---|---|
創始人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程硯秋 | 徐潤生、陳麗芳、劉迎秋、王吟秋、趙榮琛、李丹林、荀令香、江新蓉、尚長麟 | 孫愛珍、遲小秋、李佩紅、陳靜秋、王鳳蓮、呂東明、張曼玲、李文敏、陳琪、張火丁 | 趙冬紅、範金秋、李海青、張巨萍、魯彤、王曉燕、郭偉、曹蔓、周婧、蒲雪晴、周兢、於凌 | 王冠、趙歡、蒲雪晴、周好璐 |
私淑弟子 |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新艷秋、章遏雲、鄭冰茹、高華 | 鍾榮、陳吟秋、侯玉蘭、李芸秋、李世濟、李薔華、顧正秋、李玉茹、林玉梅 | 江汁、劉桂娟、李海燕、隋曉慶、孫勁梅、李佩紅、呂洋、楊愛華、趙歡 |
程硯秋大師創立的程派藝術在京劇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現已傳至第四代。從程硯秋大師到趙榮琛、王吟秋先生,再到當今京劇界有著重要地位的遲小秋、張火丁等優秀傳人,使得程派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生生不息。他們為程派的發展乃至京劇的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吟秋(1925~2001)
男,京劇旦角演員,生於江蘇蘇州。
王吟秋在與程硯秋先生朝夕相處的幾年裡,受到程先生的悉心傳授,深得程派藝術的真諦。他的表演嚴謹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準確,舉止有譜;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剛寓於柔;四功五法頭頭是道。王先生特別著意於保持程派所獨具的藝術風範,準確展現程派藝術特有的意韻,是程派藝術最具影響力的傳人之一。
趙榮琛(1916~1996)
京劇旦角。安徽太湖人。
趙榮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鬱、凝重、清越高遠;他的表演溫文端莊、清淡靜雅;他的唱念細緻入微、凝重沉厚。對於純粹程派戲,他唱得酷似乃師;傳統戲則能在嚴謹的規矩中表現出程派的藝術特色;至於自己創作演出的劇目,既保持了程派藝術的精華,同時還展示了他自己的藝術才能,創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江新蓉(1927~ 2016)
1927年生於北京,6歲登台。
她扮相秀麗、噪音甜潤,代表性演齣劇目有《竇娥冤》《紅鬃烈馬》《罵殿》等,並代表國家多次赴海外演出,為推動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江新蓉敬畏傳統、勇於創新,排演了一大批京劇傳統戲和新編歷史戲,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對京劇程派藝術進行改造提升,是程派藝術的堅定傳承者。在教學方面,她對學生和藹可親,傾囊相授技藝。
遲小秋(1965~ )
北京京劇院頭牌青衣。1965年生於遼寧阜新。
她嗓音純正,圓潤甜美。對程派以氣催聲的發音方法領會嫻熟。頗具程派寓剛於柔、幽吟委婉之特色,同時兼有雅麗清新、圓潤細膩之韻。演唱中十分注重聲、腔、意、氣的運用,以情代聲,聲情並茂。她宗法程派藝術不折不扣,又能結合自身條件使自己音質之長得以發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遲小秋表演地道、純熟,感情細膩,身段和水袖頗見功力,巧妙地運用身段和水袖表現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張火丁(1971- )
女,原國家京劇院演員,現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音色純正幽遠,行腔低回婉轉,表演節奏鮮明,身段豐富多彩。一九九四年張火丁在京成功地舉辦了首次個人專場演出,充分展現了她的藝術才華,博得專家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讚揚。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火丁在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中,先後為程硯秋大師和趙榮琛教授配像《鎖麟囊》、《碧玉簪》、《荒山淚》、《竇娥冤》、《柳迎春》、《馬昭儀》等程派名劇。2007年1月3日年曾在全國人民大會堂舉辦個人演唱會。
呂洋(1979- )
天津京劇院實驗團一級演員,畢業於天津藝術學校。
扮相端莊,嗓音甜美寬厚,做工細膩,演繹人物形象逼真,曾先後師從於京劇名家孟憲瑢、王吟秋、趙榮琛等。后又隨程派表演藝術家李世濟學藝,先後排演了《鎖麟囊》、《春閨夢》等劇。她將程派的獨特風格,縝密綿延、起伏跌宕、低廻婉轉的唱腔與字調緊密結合,給觀眾以新的視覺感受。
郭偉(1977- )
女,京劇青衣。北京人。1988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趙榮琛的弟子李文敏、李金鴻老師學習程派藝術,學習了《荒山淚》、《鎖麟囊》、《六月雪》、《思凡》等程派劇目。1997年畢業分配到北京京劇院。郭偉的藝術天賦極好,嗓音渾厚甜美,音色純正,表演細膩,颱風端莊大方。
周婧(1980- )
1980年生於北京,主工程派青衣。國家京劇院三團,1992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附中表演科,1999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攻讀本科學士學位。自2003年至今在中國京劇院工作。師從於玉衡、沈世華、張逸娟、張曼玲、李文敏、陳琪、李鳴燕等藝術家。2006年拜程派名家張曼玲為師。
新艷秋(1910-2008)
京劇旦角,祖籍北京,原名王玉華。
新艷秋與程硯秋本是同時代人,幾無年齡差異,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藝術從萌發到成熟的全過程,並盡畢生精力繼承和鑽研,因其受益於程硯秋的恩師王瑤卿和梅蘭芳,故對程派藝術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徹,在實踐中的掌握和運用也嚴守規範。她的嗓音與程硯秋酷似,無坤伶學程之斧鑿痕迹,不但立音鬆弛,腦後音壯實,胸腔共鳴也極好。不誇張地說,她的天賦條件比之程硯秋本人並不遜色。聽她的演唱,既能體悟到程腔的寓剛於柔、幽咽婉轉,又別具清香雅麗、情意蘊蓄之風韻。
李世濟
國家一級演員。女,1933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
李世濟通過舞台實踐,從劇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繼承程派藝術又有所革新創造的一位藝術家。她將程腔大眾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眾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她的韻味醇厚,唱腔委婉圓潤,情真意切,動聽感人,善於細緻刻畫人物。許多觀眾包括許多青年觀眾也喜愛李世濟的演出。
李薔華,生於1929年。
她在音韻上有相當講究,吐字、發聲、四聲極其準確,聽起來外柔內剛,情態動人。李薔華經常上演的劇目有:《鎖麟囊》、《二堂舍子》、《春閨夢》、《亡蜀鑒》等。在紀念程硯秋先生誕辰100周年活動中演出了久未見於舞台的《亡蜀鑒》,極受歡迎。近年來她為先師配像的劇目《武家坡》、《青霜劍》等得到一致的讚譽。
李海燕
中國京劇院一團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1977年考入河北唐山地區京劇團,開始從事京劇表演藝術。1980年又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李文敏、周金蓮、劉秀華、李喜鴻、賈世珍、張玉英、佟熙英等名師。1991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為師,系統學習了程派表演藝術。1994年從唐山京劇團調入中國京劇院。1998年考入中國優秀京劇演員研究生班繼續深造。
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
嗓音甜潤,扮相俊美,演唱中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她尤其善於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並以各種相應手段貼切的表達出來,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她擅演《紅鬃烈馬》、《六月雪》、《鎖麟囊》和《陳三兩》等劇。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旦角演員
1988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為師,1995年正式拜王吟秋為師,立雪程門。在老師的悉心指教、嚴格訓練下,加之她刻苦勤奮、潛心鑽研、虛心求教,使其對程派名作《鎖麟囊》、《武家坡》等劇的藝術真諦,均能領悟、掌握,2008年又拜了李世濟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