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雲

京劇鼓師

白登雲(1906年1月9日-1990年12月13日),河北冀縣雀潭桃園村人,京劇鼓師。

白登雲7歲讀私塾,后因病輟學,隨父在冀縣梆子班學習場面,曾為梆子演員十三紅、玻璃翠、崔靈芝等人演出作鼓師。1918年到北京,為梆子演員和京劇演員作鼓師。后拜京劇鼓師郭德順、鮑桂山等學藝。曾與程硯秋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余叔岩、譚小培、郝壽臣、孟小冬譚富英等合作。1934年8月後,專任程硯秋鼓師。1951年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二團。1960年調北京京劇團,為程派傳人趙榮琛司鼓,1963年調任中國戲曲學校教師。1978年受聘為中國戲曲學校顧問。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白登雲年輕時候照片
白登雲年輕時候照片
白登雲是梆子鼓師,7歲隨父在梆子班學習鑼鼓,十二歲獨闖北京,從天橋為人家打小鑼效力起,苦求技藝,至二十歲左右,就成為一位較為知名的鼓師了,曾佐梆子演員十三紅、玻璃翠、崔靈芝等人演出。孟小冬十七歲初來北京,首場演出是銀行界的堂會,她與馬艷雲的《武家坡》,孫老元(孫佐臣)的胡琴,白登雲司鼓,後來三人很是合作了一個時期。新艷秋崛起后,以程派為號召,胡琴是其兄王子祥,約白登雲司鼓。為打好新艷秋的戲,白看了不少程的演出,加以揣摩;程也曾看過新艷秋的《紅拂傳》,對新艷秋這位私淑自學者的藝術點頭首肯,更對場面上的鼓師印象深刻。后白登雲結束了與新艷秋的合作,禮拜楊小樓的鼓師、徽派司鼓藝術的代表者鮑桂山先生為師。白還曾拜郭德順等學藝,曾與程硯秋、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余叔岩、譚小培、郝壽臣、譚富英等名家合作。1934年8月後,專任程硯秋鼓師,與琴師周長華等合作《梅妃》《春閨夢》等劇目,配合默契。

個人作品


演齣劇目

《鐵龍山》馬崇仁
捉放曹李鳴盛飾陳宮,裘盛戎飾曹操,哈寶山飾呂伯奢,耿少峰操琴,白登雲司鼓
《盤絲洞》梁雯娟

近代演出

1940年,農曆庚辰年:余叔岩在國樂公司灌錄唱片
余叔岩在國樂公司灌錄唱片兩張,計有《沙橋餞別》一張,《伐東吳》《打侄上墳》共一張,由王瑞芝京胡,白登雲司鼓。吃弦竟比長城公司所錄各片高出一個調門。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次錄音。
1945年8月15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硯秋宣布結束“三閉主義”
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程硯秋亦興奮地宣布結束“三閉主義”,從此實行“三開主義”(開眼、開口、開心),準備再次出山演戲,遂重組“秋聲社”班底。其成員除老夥伴張春彥、李四廣、慈少泉、孫甫亭、高登甲、蘇連漢外,新加入的有高維廉(小生)、儲金鵬(小生)、蘇盛貴(老生)、貫盛習(老生)、盧邦彥(老生)、林秋雯(二旦)、賈松齡(丑),琴師鍾世章、任志林、司鼓白登雲、月琴吳玉文、三弦高文誠、大小鑼王富貴、陳文興等。重組后的“秋聲社”為東北難民還鄉籌款首演六場義務戲於北京長安大戲院。
1949年1月,農曆戊子年:秋聲社重組
北平和平解放。程硯秋的秋聲社成員除原有的老夥伴張春彥、高維廉、盧邦彥、孫甫亭、慈少泉、李四廣、林秋雯、蘇連漢外,新加入的有杜穎陶、李丹林、賈松齡、李盛芳,司鼓白登雲,琴師鍾世章,二胡由夏魁連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誠,月琴吳玉文,大小鑼劉奎海、陳文榮,大部為秋聲社老班底。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由於幾年來奔波於國內外各地,程硯秋遂積勞成疾,患心臟、糖尿病諸症,不得不暫作休息;加之文化部對全國各類劇團開始著手登記整頓,以備加強統一領導,致使秋聲社人員逐步四散流失,存在了將近十五年的秋聲社遂告解散。程硯秋劇團遂成立,其成員有程硯秋、筱翠花、李丹林、於世文、李少廣、賈多才、王元芝、劉雪濤、錢元通、姚元秀、貫盛吉、蘇盛貴、羅榮貴、殷慶瑞、錢世儀、筱玉樓、張鳴純、楊世禎、陳孝椿,司鼓白登雲,琴師鍾世章,二胡由夏奎連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誠,月琴吳玉文,大小鑼劉奎海、陳文榮。
1984年12月20日,農曆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

社會活動


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在新僑飯店大宴會廳舉辦。來賓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榮高棠、馬彥祥、張君秋、俞林、任桂林、張東川、馮牧、李洪春、李和曾李萬春吳素秋劉厚生、白登雲和富連成科班的各班的畢業生高盛麟、袁世海、孫盛雲、高盛虹、劉盛通、劉元彤、殷元和等等。籌委會人員全都到場。還有在京和外埠來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餘人,大家圍桌而坐,共敘富社今昔,感慨萬千,談笑風生,盛況空前。大會由張君秋先生主持,葉龍章在大會上首先做了發言。

活動年表


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程硯秋第二次重組鳴和社,蓋因1932年1月1日硯秋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旅歐遊學逾一年又六個月,返北平后即著手重組。除恢復1930年原班外,先後邀請趙桐柵、李多奎俞振飛(1934年9月)、鍾喜久、鐘鳴岐、陳麗芳(1935年1月),又以劉盛蓮易趙桐柵(1935年3月),以琴師周長華、任志林易穆鐵芬,以鼓師白登雲易杭子和(1934年9月),另請劉連榮、譚富英、陳少霖加入,而使“鳴和社“名角彙集,保證了硯秋能夠連連排演新劇。

程硯秋組秋聲社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程硯秋組秋聲社,社長吳富琴。程硯秋與王少樓並掛頭牌,成員有曹二庚、慈瑞泉、李四廣、侯喜瑞程繼先、鮑吉祥、哈寶山、李多奎、蘇連漢、鍾喜久、鐘鳴岐、扎金奎、俞振飛、劉永利、張蝶芬;司鼓白登雲,琴師周長華、任志林,大鑼高文誠,舞台監督高登甲。不久崑曲音樂家韓子和亦加入,俞振飛八月份脫離返滬由顧珏蓀易之。張春彥代鮑吉祥和哈寶山,慈瑞泉年邁以慈少泉繼之,以孫甫亭代已故老旦文亮臣;當年新搭入的有葉盛茂、李克昌。
編劇事宜雖由金仲蓀先生統籌,由於金主持中華戲校、戲曲研究所和《劇學月刊》常務,勢難分身,遂先後延聘杜穎陶、陳墨香,特別是翁偶虹先生參與新劇的編撰工作。
李鳴盛、梁雯娟首次登台
1939年10月5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三日:李鳴盛、梁雯娟首次登台
李華亭根據老師們的建議,準備讓獨生子李士琳粉墨登台。這期間梁花儂也正為讓她學旦角不久的二女兒梁雯娟籌劃在京組班演出。李華亭和梁花儂商量,讓李鳴盛和梁雯娟合作,首次登台獻藝,演於前門外廣德樓戲園。首演前,李華亭請老翰林周養庵為兒子起藝名,遂用“鳴盛”二字,從此李士琳改名為李鳴盛。
當日《新民報》對此以“梁雯娟等組班,李鳴盛、馬崇仁各演名奏”為醒目標題,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談到李鳴盛時,寫道:“李鳴盛為李華亭氏之長公子,今年十四歲(實為十三歲)唱老生,藝兼譚馬,聆其清唱者,靡不叫絕,許其為非池中物。此次與梁雯娟合作,同行組班,特選其得意名奏之捉放曹。鳴盛之登紅氍,此為處女作,飾陳宮,由裘盛戎飾曹操,哈寶山飾呂伯奢,更足增色矣”。同時登出了李鳴盛的便裝照片。

後世紀念


2016年11月9日,中國戲曲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在北京商務會館聯合舉辦“一代鼓王——白登雲京劇司鼓藝術”音像資料出版發布會暨紀念白登雲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