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琪
徐靜琪
徐靜琪,京劇琴師,白登雲先生的弟子。
圖片
圖片
2007年9月,他在張佳韻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京劇新韻》音樂會裡,以京劇胡琴(京胡)給魏海敏伴奏鍾耀光編曲配器的京劇唱段。
相關內容
白登雲
白登雲(1906~1990)中國京劇鼓師。出生於1906年11月25日,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十月初十日;1990年12月13日,農曆庚午年歲尾病逝於北京。其對程派藝術諳練精通。他能文善武,昆亂不擋。打文戲穩而不溫,打武戲強而不火,掌握節奏準確嚴謹,穩健鮮明,其精湛技藝深受梅蘭芳、程硯秋等讚賞。並且鼓藝高超,經驗豐富,有一代鼓王之譽,弟子遍於海內外。
藝術經歷
父親是梆子鼓師,7歲隨父在梆子班學習鑼鼓,十二歲獨闖北京,從天橋為人家打小鑼效力起,苦求技藝,至二十歲左右,就成為一位較為知名的鼓師了,曾佐梆子演員十三紅、玻璃翠、崔靈芝等人演出。孟小冬十七歲初來北京,首場演出是銀行界的堂會,她與馬艷雲的《武家坡》,孫老元(孫佐臣)的胡琴,白登雲司鼓,後來三人很是合作了一個時期。新艷秋崛起后,以程派為號召,胡琴是其兄王子祥,約白登雲司鼓。為打好新艷秋的戲,白看了不少程的演出,加以揣摩;程也曾看過新艷秋的《紅拂傳》,對新艷秋這位私淑自學者的藝術點頭首肯,更對場面上的鼓師印象深刻。后白登雲結束了與新艷秋的合作,禮拜楊小樓的鼓師、徽派司鼓藝術的代表者鮑桂山先生為師。白還曾拜郭德順等學藝,曾與程硯秋、楊小樓、梅蘭芳、王鳳卿、余叔岩、譚小培、郝壽臣、譚富英等名家合作。1934年8月後,專任程硯秋鼓師,與琴師周長華等合作《梅妃》、《春閨夢》等劇目,配合默契。
活動年表
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程硯秋第二次重組鳴和社,蓋因1932年1月1日硯秋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旅歐遊學逾一年又六個月,返北平后即著手重組。除恢復1930年原班外,先後邀請趙桐柵、李多奎、俞振飛(1934年9月)、鍾喜久、鐘鳴岐、陳麗芳(1935年1月),又以劉盛蓮易趙桐柵(1935年3月),以琴師周長華、任志林易穆鐵芬,以鼓師白登雲易杭子和(1934年9月),另請劉連榮、譚富英、陳少霖加入,而使“鳴和社“名角彙集,保證了硯秋能夠連連排演新劇。
演齣劇目
《鐵龍山》(馬崇仁)
《盤絲洞》(梁雯娟)
近代演出
1940年,農曆庚辰年:余叔岩在國樂公司灌錄唱片
余叔岩在國樂公司灌錄唱片兩張,計有《沙橋餞別》一張,《伐東吳》、《打侄上墳》共一張,由王瑞芝京胡,白登雲司鼓。吃弦竟比長城公司所錄各片高出一個調門。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次錄音。
1945年8月15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硯秋宣布結束“三閉主義”
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程硯秋亦興奮地宣布結束“三閉主義”,從此實行“三開主義”(開眼、開口、開心),準備再次出山演戲,遂重組“秋聲社”班底。其成員除老夥伴張春彥、李四廣、慈少泉、孫甫亭、高登甲、蘇連漢外,新加入的有高維廉(小生)、儲金鵬(小生)、蘇盛貴(老生)、貫盛習(老生)、盧邦彥(老生)、林秋雯(二旦)、賈松齡(丑),琴師鍾世章、任志林、司鼓白登雲、月琴吳玉文、三弦高文誠、大小鑼王富貴、陳文興等。重組后的“秋聲社”為東北難民還鄉籌款首演六場義務戲於北京長安大戲院。
1949年1月,農曆戊子年:秋聲社重組
北平和平解放。程硯秋的秋聲社成員除原有的老夥伴張春彥、高維廉、盧邦彥、孫甫亭、慈少泉、李四廣、林秋雯、蘇連漢外,新加入的有杜穎陶、李丹林、賈松齡、李盛芳,司鼓白登雲,琴師鍾世章,二胡由夏魁連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誠,月琴吳玉文,大小鑼劉奎海、陳文榮,大部為秋聲社老班底。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由於幾年來奔波於國內外各地,程硯秋遂積勞成疾,患心臟、糖尿諸症,不得不暫作休息;加之文化部對全國各類劇團開始著手登記整頓,以備加強統一領導,致使秋聲社人員逐步四散流失,存在了將近十五年的秋聲社遂告解散。程硯秋劇團遂成立,其成員有程硯秋、筱翠花、李丹林、於世文、李少廣、賈多才、王元芝、劉雪濤、錢元通、姚元秀、貫盛吉、蘇盛貴、羅榮貴、殷慶瑞、錢世儀、筱玉樓、張鳴純、楊世禎、陳孝椿,司鼓白登雲,琴師鍾世章,二胡由夏奎連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誠,月琴吳玉文,大小鑼劉奎海、陳文榮。
1984年12月20日,農曆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