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閣
藏書閣
古代專門用於藏書的地方,皇帝專門認命的用來珍藏古書畫的地方,被稱為藏書閣。
現代圖書館也可以稱為藏書閣。
網路上藏書閣也可以聯繫為文學網、小說網、等等。
最古老的藏書閣是浙江寧波的天一閣。
天一閣是明代兵部侍郎范欽創建於嘉靖年間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一家圖書館。
因它走過了一段極端艱難的藏書歷程,因而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典範和文化奇迹,從而成為中國藏書文化的象徵。
為全面展示範氏十三代族人及地方有識之士、歷代文化名人在天一閣發展史上傾注的心血,引導人們更好地暢遊天一閣藏書文化的歷史時空之旅,天一閣博物館對原有陳列作了徹底改造。
新的陳列以天一閣發展歷史為線索、藏書文化為核心、收藏的古籍為主要載體,分范氏私藏期、社會參與期和國家公藏期三階段,在范氏最早藏書處--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府學藏書樓--尊經閣、千晉齋等天一閣不同時期的建築空間,展示了天一閣不同發展時期藏書文化。
系統、全面地講述了天一閣430多年的故事,力求營造一種書香盈溢的氛圍。
天一閣原有藏書7萬卷,至解放時因戰亂等原因散失減至1.3萬卷,后經天一閣文物工作者悉心訪求和寧波藏書家的慷慨捐贈,又尋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會徵集的古籍,新天一閣現已有藏書30萬卷。
歷了430年的風雨坎坷,我國現存歷史上最悠久的民間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民間藏書樓之一的天—閣,經整修後於近日正式對外開放。
天—閣博物館總體布局有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這次整修,天一閣博物館對原有的陳列做了徹底的改造,新的陳列以天一閣發展歷史為線索、以藏書文化為核心、以收藏的古籍為主要載體,分范氏私藏期、社會參與期和國家公藏期三階段。
北京文淵閣、瀋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裡,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 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緻。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后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
藏書閣
文津閣有圍牆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文津閣建成以後,1782年,《四庫全書》成書,共謄寫了7部,其中一部藏於文津閣。7部《四庫全書》隨著中國的命運沉浮,只有文津閣內的藏本保存完好,並於1915年運往北京,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別緻的假山,怪石嶙峋,氣勢雄渾。假山佔地約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等堆疊而成。假山石洞,前後各有兩門相通,結構也頗具匠心。洞內山石遮掩,可分廳、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雞骨石鑲嵌,幽深曲折。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窗孔,透進幽幽的光線,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隱若現。山上橫嶺縱峰,溝橋崗壑,各自爭奇。有棒槌山、羅漢山、雙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縮影,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還有仿米芾“寶晉齋”的園林布局。文津閣東為碑亭,四角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內豎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鐫刻著乾隆題《文津閣記》,其餘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詩。每逢中秋佳節之際,天高氣爽,登臨“月台”賞月,但見園內,老樹蒼勁,枝杈縱橫。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銀輝灑向大地,山莊頓時銀裝素裹,更顯得清澈靜謐。文津閣假山的造型藝術,集中了米翁寶晉齋和范氏天一閣之長,運用傳統疊山技法,結合北方雄壯的特點,風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瓏之態,而是雄偉、渾厚、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 《熱河志》中寫道:“文津閣與紫禁、御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側月台,西乃西山,蓋仿范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
藏書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后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藉,貫通一起。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平廳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開洞壑,玲瓏奇巧。方池后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緻,頗具特色。
清代藏書閣為何都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