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巨中

馬巨中

馬巨中,1957年3月出生,國家一級美術師;齊魯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深圳市美術家協會創作部主任。傳記收入《中國美術家人名錄》、《中華二十一世紀大畫冊》、《齊魯書畫家辭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等專業書籍。

個人簡介


馬巨中
馬巨中
● 中文名:馬巨中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57年3月
●星座:雙魚座
●職業:藝術家、國畫家
●代表作品:《泰山》《生命的起源》《啟自然之性》《三清山》
●文章:《借物寫心—以畫抒情》等

個人經歷


馬巨中
馬巨中
馬巨中1957年生於浙江衢州,自幼熱愛繪畫,父親為軍人,成長於部隊。后隨父至杭州,住在杭州清波門(浙江美術學院所在地),啟蒙老師為陸儼少(1909-1993)。1970年又隨父部隊調往濟南,師承黑伯龍(1915-1989)、劉寶純學習國畫。1984年,山東省省級畫院籌備成立(齊魯書畫研究院),黑伯龍任首屆院長,馬巨中時任副秘書長,後為研究員、任副院長、齊魯書畫研究院函授大學副教授、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在多年的國畫學習中,通過對多種國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學習與傳承,形成了其獨有的國畫手法與創作風格。

其它經歷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1990年任山東民族文化實業公司總經理、為山東省股份制發展中心設計山東省首張股票、籌辦山東民族畫院、山東民族大學、山東藝術培訓中心。同年承辦澳門影視培訓班。
1993年應邀澳門影視公司為電影《大辮子的誘惑》承辦珠海首屆影視演員培訓班並為電影設計場景。
1994年任《特區消費報》主編、新聞攝影作品《獻愛心不分國界》榮獲廣東省新聞攝影二等獎。
1995年應台灣《秋海棠》出版社之邀創作繪製《中國歷史名人系列叢書》國畫封面與插圖共40卷。
1996年加入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任深圳市出版公司總經理,先後為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香港
等國設計、編譯、出版圖書。
1999年承接國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主編111冊電子語音圖書,獲深圳科學技術進步獎。

作品


1981年 國畫作品《藍空碧野繪新圖》參加全軍美展
1989年 2月18日 國畫作品發表介紹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18日 國畫作品於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齊魯書畫研究院主辦)
6月2日 國畫作品發表介紹於《人民日報》
1990年 國畫作品《泰山雄姿》由山東省政府贈與加拿大政府
1991年 國畫作品《中國精神水墨畫》由北京飯店贈與俄羅斯外交部
1992年 1月國畫作品《春江水暖》於加拿大展出並獲楓葉獎(中國書畫研究院主辦)
5月10日 國畫作品《泰山魂》於日本展出(日本國書道院主辦)
9月24日 作品《春江水暖鴨先知》發表介紹於《中國書畫報》
1993年 應邀參加《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畫展(中華名人協會主辦)
1994年 應邀參加全國著名書畫家新年聚會(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華名人協會主辦)
作品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人民日報》神州畫院主辦)
應邀參加慶祝全國人大成立四十周年、全國政協成立四十五周年畫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頒發《參展和收藏榮譽證書》
同時應邀為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北京首都賓館、北京飯店創作國畫作品
1995年 應台灣《秋海棠》出版社邀請,為40集大型《中國歷史名人系列叢書》創作國畫封面與插圖
1996年 作品應邀參加《日本水墨畫邀請展》
作品應邀參加《國際華人書畫展》(廣東海外交流聯誼會、廣州對外交流協會主辦)
1997年 作品應邀參加《珠澳名人畫展》(澳門基本法促進會主辦)
馬巨中
馬巨中
應邀《澳門大眾報》專訪
應邀《珠海特區消費報》專訪《作中國畫的中國人》
1998年 作品《深圳海濱》由深圳市政府作為禮品贈與泰國政府
1999年 應邀為深圳假日酒店創作設計大型漢白玉壁畫《泰山雄姿》
同年國畫作品《山雨欲來》入選中國精品畫展(《國畫家》中國
畫學術委員會主辦)
2000年 應新加坡水墨畫研究會邀請赴新加坡參加藝術交流
2003年 主編國家863計劃語音型教育電子圖書111冊 並榮獲《深圳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6年 發表《馬巨中中國水墨畫》系列
2007年 應邀深圳電視台《風雲人物馬巨中》專訪
2009年《三清山寫生》出版
2010年 發表文章《借物寫心——以畫抒情》
10月 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改革開放30周年》——深圳創作團
2011年 1月 應邀主講《美育人生大講堂》(深圳市文聯、美協主辦)
3月 拍攝《米點山水技法》
6月 應邀參加《深圳百名畫家迎大運書畫展》
7月 應邀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90周年既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畫展》
並出版《全國書畫家相約全城作品集》
9月 應邀參加《山東史志書畫精品藏畫展》並出版作品集
10月應邀為本換長老一百零五歲壽誕作畫
10月 應邀為深圳羅浮山國際會議中心設計景觀瀑布
10月 應邀《南方大視野》專訪

借物寫心以畫抒情原文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借物寫心·以畫抒情 作者馬巨中
創作都是有感而發,緣情而生,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物我交融,具有隨意性,偶發性,模糊性的特點,使人感到朴逆迷離,玄妙莫測,按照邏輯思維是難以索解的,人們的腦中儲存著大量信息和記憶表象,當客觀事物剌激某一個感官時,除了直接產生與之相應感覺表象外,並會舉一反三,反映出客觀事物外在的和內在的聯繫。陸機《文賦》云:“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從無象以求象。從無聲以求聲。經過感覺分析,發揮想象作用而生成的心理感應。馬融在《長笛賦》中寫道:“爾乃聽聲類形,狀似流水,又像飛鴻”。
人們的審美意識起源於味覺,然後擴展到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並隨著文明的進步,又從官能性的感覺擴展到精神的“心覺”,最後擴展到自然和社會生活整體所帶來的審美效應。
神與物游、因情成體、把不同感覺表象聯接起來,構成各式各樣通感意象。直覺意象、想象、比喻、
象徵、多重知覺,它不是“天地自然之象”,而是“人心營構之象”。由於個人的生活經驗、思維感情、個人
氣質、審美趣味不同,因人而異、各有面目、豐富多彩、難以窮盡。其特點,即感覺挪移、表象疊加、意
象互通。唐代詩人杜牧秋夕》,“銀燭秋火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這首詩均為視覺向觸覺挪移而產生的通感意象。將一般的感覺挪移經過藝術轉化、創造出了具有審
美價值的通感意象。如果我們只講五官感覺之間的關係,忽視了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即精神與自然、心態
與物態、心官意覺與五官感覺的相互對應、契合的關係、就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體現人與自然的“全面的
本質”。這種表現形式就是意。《文心雕龍·比興篇》中所說的“以物比理”,“以聲比心”,“以響比辯”,即屬
於這樣一種感覺類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出著明的“境界”說:“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 “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主觀情感完全溶化在境象之中,
即“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說情”。意象互通“有我之境”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所說的“意”是靈魂“象”是身體。“意”以“象”而顯“象”以“意”而神。意、象相互融通,同感共振,意味深長。
觸物起情,遷想妙得。康德說:“想象力是一個創造的認識功能,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所呈供
的素材里創造出另一個相象的自然界。黑格爾在《美學》中也指出:“藝術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動,
而想象就在隨意創造形象時也比自然較自由,藝術不僅可以利用自然界豐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還可以
用創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創造無窮無盡的形象。 “藝術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活動” 。在藝術創作和欣賞
中聯結起來,形成豐富多彩的通感意象,想象與聯想的自由活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擬情為物,情物兼容,物我並存,借物寫心。即景生情,憑虛構象,在意與象通的藝術表現中,情意
在先,通過想象把主觀情感主動移入與之相對應的物象,將心與物、情與景溝通起來:那麼,即景生情、
憑虛構象、則是物有所觸,心有所向,即引另一種感覺、形成異覺相通,亦真亦幻的意象。
明代李贄說:“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在畫中形和神是對立統一的關
系。形是外在的、具體的、可為目之所見:神是內在的、會之於心、思而得之。形是身體、神是靈魂,形
無神不活、神無形不存。詩有畫中態、畫賦予詩以具體生動的形象,畫有詩中意、詩給予畫以豐滿深厚的
情韻。
水墨創意中的空間是一種抽象探索的筆墨表現,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表現了
宇宙萬物和人的生命律動、節奏、創造出一個空靈的、氣韻生動的,而又呈現出天人和一的藝術境界。

國畫含義

馬巨中的抽象水墨畫:《生命的起源》、《脫塵境而與天游》、《啟自然之性》、《妙悟自然》等作品,使人驚嘆!遐思萬千……其精湛的水墨語言在表達什麼呢!我想到了“宇宙、陰、陽……”道法自然!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頭的道家文化精粹《易經》,以陰陽二爻演化出八卦繼而六十四卦,意指世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統一的超巨系統之中而互相聯繫、互相制約。這種注重整體與局部聯繫的萌芽態的,隱含生命不息的系統思想,寓含著原始而質樸的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和諧的理念。馬巨中以這種系統思想,以“道法自然”的境界,自然脫俗的畫面表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對道家文化的形象表現作了全新的詮釋和探索。

道法自然

馬巨中當代畫選封面
馬巨中當代畫選封面
馬巨中的水墨探索,運用“道法自然”的意境,還融合了“道、釋、儒”的哲理,尤其受道家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刻,強調協調,平衡和諧,生生不息。《周易·繫辭下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這“生”在馬巨中的水墨畫里表現得淋漓盡致!《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被老子釋為“無名、朴”,是萬物之所從生者,所以當然不是萬物之一;“道”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當然不是虛無的精神,“道”被認為是自然無為卻又包羅萬象的宇宙規律、老子提出於無形中觀察道的美妙,於有形變化中體會道的界限,而繪畫藝術,恰恰可以通過畫面變化表現出“道”的形象性。繪畫是體現“道”的最佳載體,“道”是繪畫所要表現的根本藝術精神。在馬巨中的水墨畫里,正是探索“道”的藝術精神表現的新的境界。《老子》第二十五章里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客人眼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於微茫之中,既看不出單獨存在的個體,又不是一無所納的虛空,萬物混融與其中,不分彼此,做為一個大的整體而無限存在。表達出這種宇宙本源既道的存在形態也就成了繪畫的崇高境界,而表現的手段就是畫面自身的多種複雜的矛盾同時共存。

水墨精神

馬巨中筆下的大自然,既是種精神境界的象徵,又是返照人生的一面鏡子,起伏律動的造型與節奏,以及廣角鏡般的局部場景,引發著大自然對人既貼近又疏離的兩難關係。馬巨中的這些作品中是不帶風光屬性的人格化的大自然跡象與氛圍。有著東方人所習慣和熱衷且面對內心探究心靈的一種表達方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再現。他在凡人俗事背後找到一個思維的制高點,對天(自然)與人的關係作深層次的考究,從而借龍圖騰的內涵動態,造型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融合水墨技法,打開構圖、章法,從而打開對水墨精神認識的閘門。用一種神秘的移情技法敘述著傳統難以逾越的阻隔,把來自思索的混沌的模糊不清的,返現以自然的水墨畫面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