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級驅逐艦

舊日本海軍的一等驅逐艦

白露級驅逐艦是舊日本海軍的一等驅逐艦。

此級艦改良自前型初春級驅逐艦,因此也被視為初春級的准同型艦。原本白露為第一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預定建造12艘的初春級驅逐艦的第7號艦,但在友鶴事件後日本海軍重新檢討一味追求重武裝而導致的復元性不足問題,初春型在建造6艘后中止進行改裝,而建造中的白露緊急停工,徹底改良設計后,從白露以下的6艘改為白露型。

此級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全部戰歿。

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白露級驅逐艦次於吹雪,初春級驅逐艦,該級艦是鑒於初春級驅逐艦的裝備與噸位不相符,復原性低等進行了改進而建造的驅逐艦。

建造列表

白露級共建成10艘,分別是白露,時雨,村雨,夕立,五月雨,春雨,海風,山風,江風,涼風。

時間表

艦名造船廠開工時間下水時間竣工時間沉沒時間沉沒原因
白露佐世保海軍工廠1933.11.141935.4.51936.08.201944.06.15棉蘭老島海域與給油船清洋丸相撞沉沒
時雨浦賀船廠1933.12.091935.5.181936.09.071945.01.24在馬來半島東岸被美潛艇黑鰭白魚號擊沉
村雨藤永田船廠1934.02.011935.6.201937.01.071943.03.05在布拉吉特海峽夜戰中被擊沉
夕立佐世保海軍工廠1934.10.161936.6.211937.01.071942.11.13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被擊沉
五月雨浦賀船廠1934.10.161935.7.61937.01.291944.08.26在帛琉群島被美潛艇黃貂魚號擊沉
春雨舞鶴海軍工廠1935.02.031935.9.211937.08.261944.06.08在馬洛庫瓦里被美軍機擊沉
海風舞鶴海軍工廠1935.05.041936.11.271937.05.311944.02.01在特魯克群島北被美潛艇鶴魚號擊沉
山風浦賀船廠1935.05.251936.2.211937.06.301942.06.23在房總半島被美國潛艇鸚鵡螺號擊沉
江風藤永田船廠1935.04.251936.11.11937.04.301943.08.06在維拉灣海戰中被擊沉
涼風浦賀船廠1935.07.091937.3.111937.08.311944.01.25在加羅林群島被美潛艇跳魚號擊沉

技術特點


白露級是針對初春級驅逐艦的某些缺點而重新設計的,雖然從外觀上看,白露級與移動主炮后的初春級十分相似,但也有不 少區別,如白露級擁有一個更緊湊的艦橋並且煙囪更具傾斜度,還有就是白露級首先裝備了四聯裝魚雷發射管。海風號、山風號、江風號和涼風號的訂購時間比該級的前幾艘艦晚了三年,因此他們看上去更像後來的朝潮級驅逐艦
白露級共建成10艘。武器配置上以初春級為基礎,加固了艦體,提高了穩定性,用於大型機動艦隊的反潛護衛任務,增加了必要的防空武器。
1942-43年,大部分白露級驅逐艦拆除主炮塔,另加裝25毫米防空炮13-21座和12.7毫米高射炮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 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放器。
重新設計后的白露級航速從36.5節降到了34節,但比改裝后的初春級33.3節高。武裝方面;白露型和改裝后的初春級主炮配置相同,但初春級的魚雷發射管從原本的3連裝3座(9門)減為了2座(6門),白露型則首次搭載了4連裝魚雷發射管2座(8門)。
之後日本驅逐艦也都以4連裝魚雷發射管作為標準裝備。另外由於第四艦隊事件的影響,白露型還加強了船體強度。總結來說白露型在安定性能和戰鬥性能上都較初春級為高。
在第二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原本計劃再增加建造14艘白露級驅 逐艦,但在第四艦隊事件后,針對船體強度不足的問題,新造的白露型在船體和艦橋結構進行了修改,因此也有人將修改後的稱為改白露級,或依首艦海風號而稱為海風級。
但在此時日本退出了倫敦海軍條約,海軍方面判斷,以受到條約限制的初春型和白露型大小無法滿足海軍的戰力需求,因此在改白露型建造4隻后中止,改進行2,000噸級的大型驅逐艦-朝潮級驅逐艦的建造計劃。

性能數據


基本信息
艦長111米
舷寬9.9米
吃水3.5米
乘員226名
燃料540噸重油
航速34節
續航力4000海里/18節
動力3×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
2×艦本式蒸汽渦輪機
出力42,000馬力
艦載武裝
主炮2×兩聯裝50倍徑127mm連裝炮
1×50倍徑127mm單裝炮
副炮2×40mm機炮
魚雷2×四聯裝610mm魚雷發射管
其他16×深水炸彈

服役事件


白露

估計是1937年10月在中國吳淞口拍攝的白露
估計是1937年10月在中國吳淞口拍攝的白露
1933年11月14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35年4月5日下水,1936年8月20竣工。
自從1941年1月至3月,參加了法屬中南半島北部作戰,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編入第一艦隊第一水雷戰隊第二十七驅逐隊,在瀨戶內海柱島擔任主力部隊的護航任務。
1941年秋季艦隊高強度訓練時拍攝,開炮的為白露
1941年秋季艦隊高強度訓練時拍攝,開炮的為白露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此艦編入機動部隊的護航編隊。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此艦再度回到主力部隊。
1942年9月以後,又轉戰至所羅門海域,出動增援瓜島作戰三次。在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之後,11月29日在新幾內亞的布納東方,遭到美機空襲受創。
1943年,此艦修理完成後繼續在所羅門海域行動,11月1日加入布干維爾海戰,期間和友艦五月雨相撞,艦尾,舵機艙受損,勉強返回基地。
1944年6月8日馬里亞納海戰之前的比亞克海戰時,白露在運輸600名陸軍士兵途中,和美軍艦隊展開遭遇戰而受損。一周后的6月15日,此艦在棉蘭老島東北和運油船清洋丸相撞由於深水炸彈被引爆而3分鐘之內沉沒。

時雨

時雨,被稱為不滅艦,直到1945年1月才被美軍潛艇擊沉
時雨,被稱為不滅艦,直到1945年1月才被美軍潛艇擊沉
日本二戰海軍二大“祥瑞”艦之一。與雪風號驅逐艦合稱為吳之雪風,佐世保時雨。
1942年5月7日-5月8日珊瑚海海戰,時雨為日本航母擔任護航工作,無傷亡。
1942年10月14-10月15日瓜島戰役,參加炮擊瓜島的行動,無傷亡。
1942年10月14-10月15日第二次瓜島戰役打響,結果,日本的霧島號戰列艦和凌波號驅逐艦被擊沉。時雨再次毫髮無損。
1943年8月6日晚(史稱:韋拉灣海戰),日軍派出一支東京快車運輸隊。4艘驅逐艦(荻風號、嵐號、時雨號、江風號)在杉浦嘉十海軍上校的指揮下,奉命運送950名部隊和補給品前往新喬治亞島。同時,美國第31.2戰鬥群,包括6艘驅逐艦(丹洛普號、克拉文號、莫里號、朗格號、斯特瑞特號、斯塔克號),在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魯格海軍上校的指揮下在維拉拉維拉島附近游弋,以攔截任何試圖運送補給的日本艦隊。23時33分,美國雷達發現日軍編隊。由於吸取了塔薩法隆加海戰的教訓,美軍火炮一直保持靜默,直到發射了魚雷后各艦主炮才開火。日軍猝不及防,4艘驅逐艦全部被魚雷擊中,其中荻風號、嵐號、江風號3艘在失去戰鬥力后被炮火擊沉。由於美軍巧妙地利用科隆班加拉島作為掩護,日軍雷達無法區分島上的山脈和美國軍艦,因此無從還擊。在戰鬥中,沒有一艘美軍軍艦受傷。而擊中時雨號的魚雷未能引爆,時雨號隨即利用夜色逃出戰場。因而得以生還。此次海戰造成1,210名日本海陸軍官兵陣亡,另外300人游泳到維拉拉維拉島后被救起,指揮官杉浦嘉十則幸運生還。而時雨號全艦無人傷亡。
1944年2月16日,時雨號驅逐艦本應該與香取號巡洋艦(香取級練習巡洋艦一號艦,時任第六艦隊獨立旗艦)、舞風號驅逐艦(與時雨號同屬第二艦隊第4驅逐隊)護送特設巡洋艦赤城丸從特魯克島起航返回本土,但因赤城丸裝載問題延誤一天。第二天,2月17日美國海軍第58特混艦隊(艦隊司令是米徹爾將軍)的9艘航空母艦在60多艘護航艦艇的保護下悄悄駛近,攻擊行動的任務就是空襲特魯克。此戰,香取號、舞風號在空襲中被擊沉,時雨號無損傷。
1944年6月,時雨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此役日軍被擊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擊傷航母3艘、戰列艦、巡洋艦和油船各1艘,艦載機損失404架,佔全部艦載機的92%;岸基飛機損失247架,幾乎全軍覆沒;出動36艘潛艇幾乎沒幾個浮上來的,而時雨仍然奇迹般的維持著0傷亡記錄。
1944年十月的萊特灣大海戰,時雨伴隨西村編隊進入蘇里高海峽,結果被以逸待勞的美軍候個正著。在魚雷和巨炮的聯合打擊下,戰列艦“扶桑”和“山城”迅速被擊沉,隨行的護航艦也均遭受滅頂之災。艦上人員幾乎全部喪生。時雨被美軍重巡洋艦命中一發炮彈。居然又是發啞彈。時雨立即以30節的高速發足狂奔,逃出了地獄。
1944年12月,日本海軍不得已使用航母雲龍號向呂宋島運送大批自殺飛機和作戰物資,時雨等三艘驅逐艦護航,19日下午就讓美國海軍在此處徘徊的鮭魚號迎頭堵上。在二十分鐘發動三次攻擊。雲龍號航母和護航的另兩艘驅逐艦均遭到攻擊。雲龍號因為被魚雷擊中裝滿自殺飛機的機庫,命中機庫后不到10分鐘即沉沒。另外這也是雲龍的首次遠洋航行。時雨號卻毫髮無損。
至於聯合艦隊內部流傳的“吳之雪風,佐世保時雨”已經更加進化為賭局,儘管雪風“祥瑞無敵”,可時雨也是頗有“戰果”。很難評出勝負。
不過到了1945年1月24日,這場由上帝操縱的比賽終於有了結果:時雨在新加坡以北海域,被美軍潛艇“黑鰭白魚”號(Blackfin,SS-322)擊沉。不過還好船沉得慢,大部分艦員得以撿回一條命。

村雨

村雨
村雨
村雨本身有"逝去之雨"的意思日本海軍也有使用氣候命名的傳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艘白露級的1685噸軍艦被命名為村雨.,1934年2月1日在日本大阪建造,1935年6月20日下水,1937年完工。戰爭期間從事很多活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隸屬於第二驅逐隊,參加了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島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又參加了泗水海戰。之後此艦編入攻擊部隊參加了6月的中途島海戰,8月以後轉戰索羅門群島,兩次從事瓜島增援運輸作戰、期間輕微受損。
11月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被美軍艦炮擊中,輕微受損。
1943年3月5日,日本在瓜島戰役后數月,村雨和峰雲兩艘驅逐艦擔任補給科倫班加拉島基地。正當回程時兩艦遭遇大型的美軍巡洋艦,爆發了布萊克特海峽海戰,與美軍驅逐艦群短暫戰鬥后兩艦都被擊沉。無人生還,時間為3月6日。

夕立

1936年11月30日離開佐世保海軍工廠出海試航的夕立
1936年11月30日離開佐世保海軍工廠出海試航的夕立
“夕立”在1937年1月7日於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完工,1940年11月編入日本海軍第二艦隊第4水雷戰隊(前身為第一水雷戰隊),綽號“海上黑豹”,開戰後被編入第2驅逐隊,主要參加東南亞方面的作戰。包括菲律賓攻擊作戰,爪哇攻擊戰,1942年2月參加泗水海戰,6月的中途島海戰,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從事瓜島增援作戰五次。
在1942年11月12日夜間發生的第三次薩沃島戰役中,因日艦雷達及敵我識別系統落後,為防友軍誤擊不得不打開識別燈參加戰鬥,從而成為眾矢之的。“夕立”號在與美軍驅逐艦“艾倫沃德”號交鋒時,先是被美軍輕巡洋艦“海倫娜”號與“朱諾”號(Juneau,CL-52)集中火力攻擊命中多發,導致喪失動力並起火,接著又被美軍重巡洋艦“波特蘭”號主炮齊射擊中沉沒。“夕立”號也是當晚海戰中最早沉沒的一艘驅逐艦。
據戰後日軍在第三次薩沃島戰役(日方文獻稱為索羅門群島海戰)中的記錄來看,“夕立”和僚艦“春雨”的突進導致整個美軍艦隊大亂、無法如預期般向日本艦隊實施T字炮擊。且在“春雨”發射魚雷脫離后,“夕立”更是直接單艦往美軍艦隊中心衝去,和美軍艦隊混在一起,擊沉一艘防空巡洋艦,令兩艘巡洋艦及一艘驅逐艦陷入大火。在“夕立”被炮彈打到機關停止后,艦長吉川潔中佐下令把帆(白色)張開,試圖利用風帆繼續向美軍艦隊突擊。最後“夕立”無法繼續戰鬥,包含艦長吉川中佐在內的殘存官兵只好移至前來救援的五月雨號及雷號驅逐艦上脫離,而被放棄的“夕立”則是被隨後的美軍巡洋艦擊沉。由於“夕立”號的卓越表現,此戰之後追加獲得了“所羅門的惡夢”的稱號。
然而,以上傳聞始終未得到美國認可,與美國的交戰記錄有較大出入,因其與戰役中雙方的實際編製與損失不相符。傳聞中“夕立”號擊沉了一艘美軍的防空巡洋艦,美軍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防空巡洋艦為亞特蘭大級與奧克蘭級,其中四艘亞特蘭大級戰沉兩艘,而七艘奧克蘭級沒有一艘在戰爭中損失。
損失的兩艘亞特蘭大級巡洋艦均參加過第三次薩沃島戰役,著名的“朱諾”號在薩沃島戰役時被魚雷擊中(可能是天津風號驅逐艦所發射),損壞了部分動力,但並未傷及根本,戰役結束之後返航途中又被日軍潛艇“伊-26”號伏擊擊沉,而“亞特蘭大”號(Atlanta,CL-51)則是在海戰一開始即被是被日軍戰列艦“比睿”號擊中艦橋,接著遭日軍“曉”號驅逐艦的魚雷擊中喪失動力並起火,隨後又中了“雷”號與“電”號驅逐艦所發射的魚雷各一發,之後又被友軍誤擊導致損毀嚴重,不得在13日清晨自沉放棄,可以看出美軍損失的防空巡洋艦均與“夕立”號在戰爭中的表現無關,而且美軍雙方就此戰役的官方記錄中均未提及“夕立”號的傑出表現,僅僅提到“夕立”號向“艾倫沃德”號驅逐艦開炮並命中數炮,並向“波特蘭”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且沒有命中,還確認“夕立”號是第三次薩沃島戰役中最早被擊沉的日方戰艦(倒是“曉”號驅逐艦與美軍“庫欣”號驅逐艦、“拉菲”號驅逐艦以及“斯特雷特”號驅逐艦的英勇表現獲得了充分肯定,后三者在當晚海戰中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不顧自身安危,向日軍旗艦”比睿”號戰列艦輪番發動突擊,三艦雖然相繼戰沉,卻重創了”比睿”號,導致其失去控制,喪失行動能力,於次日暴露在美軍飛機轟炸之下無法脫身,最終傷重自沉)。
因此所謂“所羅門的惡夢”的傳聞,有可能只是日方捏造的用來鼓舞士氣掩飾失敗的英雄傳聞之一,並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根據日方記錄,“夕立”號以外的參戰日艦均有不俗戰績,戰果合計起來遠遠超過美軍實際受到的損失。
不過根據戰後“艾倫沃德”號與“波特蘭”號艦長所留下的記錄,喪失動力的“夕立”號確實在桅杆升起過白色帆布,但“波特蘭”號的艦長認為“夕立”號是企圖通過升起白旗詐降以接近軍艦發動攻擊,因此無視白旗並下令將其擊沉。此外“夕立”號之所以成為美軍集中攻擊的眾矢之的,並開啟敵我識別信號,很可能也證明當時確實已經脫離日軍編隊,與美軍艦隊較近。
而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也已經隨著“夕立”號一道,永遠長眠於鐵底灣的海面之下了。

五月雨

1937年10月在上海作戰的五月雨
1937年10月在上海作戰的五月雨
太平洋戰爭初期與姐妹艦村雨、夕立、春雨組成第2驅逐隊(隸屬第2艦隊第4水雷戰隊),參加菲律賓,爪哇,婆羅洲攻擊作戰,1942年2月17日在泗水海戰中司令官西村祥治少將的指揮下與友艦合力擊沉荷蘭輕巡洋艦“德。魯伊特”和“爪哇”。參與了東南亞方面作戰。
隨第2艦隊參與了中途島海戰,隸屬於近藤信竹中將的主力部隊。后參與了印度洋通商破壞作戰“B作戰”。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第1夜中,將比睿誤認為敵艦而用機槍向其射擊,並遭到對方副炮及高角炮還擊,直至五月雨亮起友軍識別燈后雙方才停止射擊。
而後救助了夕立的倖存船員,並試圖對夕立進行雷擊處分但未成功因魚雷打偏。第2夜中,用魚雷擊沉了1艘美軍巡洋艦。而後與朝雲、照月一同救助了霧島的倖存船員。
1943年3月25日,因第2驅逐隊中夕立、村雨戰沉,春雨大破需要近1年的維修,五月雨成為第2驅逐隊旗艦,參與了基斯卡島撤退作戰。7月1日,第2驅逐隊解散。10月1日,編入第27驅逐隊。
在第二次維拉拉維拉海戰中,與時雨一同大破一艘美軍驅逐艦。因戰果顯赫,天皇分別賜予兩艦艦長一柄短刀以表彰其戰功。
五月雨
五月雨
1943年11月1日在布干維爾島海域海戰中,發射的魚雷穿過時雨的艦底后,命中並大破一艘美軍驅逐艦,這也是這場日本海軍一邊倒失利的海戰中唯一稱得上是戰果的成績。第三水雷戰隊旗艦川內(當時此艦在第三水雷戰隊第二十七驅逐隊)發現美軍艦隊,發射魚雷時反遭到美軍炮擊和雷擊,主輪機停止運轉無法航行,川內號之後的時雨轉舵躲避,隨後與緊隨其後來不及躲避的白露相撞,艦艏受損變形,造成航速下降,並逐漸從編隊中脫離,遭到美軍3艘驅逐艦的圍攻,艦艏及後部輪機室中彈,全艦失去電力。
與此同時,搭載的燃油泄漏並被第3炮台的炮火引燃,引發第2、第3炮台附近的大火,隨時有引爆彈藥庫的危險。火災直至第二天早晨方才撲滅,在向彈藥庫注水並恢復供電后,突破美軍包圍圈回到拉包爾。
在向帛琉群島輸送作戰中,同行的第3水雷戰隊旗艦夕張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無法航行,五月雨和同行的夕月試圖將其拖向港口,但均因噸位相差懸殊而失敗。
在護送大和、武藏、長門、金剛、熊野的過程中,因遭遇強風大浪而與艦隊失散,后被利根找到方與艦隊會和。
1944年4月1日肖特蘭群島海面遭到炮擊而受損,同年6月8日比亞克島海戰,遭到美機攻擊受損。6月9日參加馬里亞納海戰。
此後與時雨一同執行馬尼拉至帛琉的運輸任務。1944年8月18日,在帛琉群島卡揚埃爾環礁觸礁,經過一周的搶救仍無法脫離。8月26日被美軍潛艇“蝙黃豹魚”號(USS Batfish SS-310)的魚雷擊中,船體斷裂,倖存船員隨後棄船,由驅逐艦“竹”號救走。10月10日被除籍。

春雨

1943年11月完成修理工作離開浦賀船渠的春雨
1943年11月完成修理工作離開浦賀船渠的春雨
1935年2月3日在舞鶴海軍工廠動工,1935年9月21日下水,1937年8月26日竣工。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此艦與村雨,夕立,五月雨編成第二驅逐隊,編入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戰隊,參加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攻擊爪哇,活躍於泗水海戰,巴達維亞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之後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之後以該海域為主要活動範圍。
1944年6月7日的比亞克島海戰時,和美軍艦隊交戰,被美國陸軍飛機擊沉。
比亞克島海戰時,為了運輸600人的陸軍部隊到位於新幾內亞東北方的比亞克島,日本海軍派出第十九驅逐隊(浦波,敷波)和第二十七驅逐隊(白露,時雨,五月雨,春雨)擔任護航。在途中與美軍艦艇展開交戰,除此艦被擊沉,還有3艘驅逐艦受損,運輸部隊的任務失敗。

海風

1937年4月9日在宮津灣全速試航的海風
1937年4月9日在宮津灣全速試航的海風
1935年5月4日在舞鶴海軍工廠動工,1936年11月27日下水,1937年5月31日竣工。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此艦和另三艘同級艦組成第二十四驅逐隊,隸屬於第二艦隊,在菲律賓方面執行任務。之後,從事婆羅洲,爪哇方面的攻擊作戰,也參加了1942年2月的泗水海戰。在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擔任主力部隊的護航任務,1942年8月轉戰所羅門海域,5次從事瓜島運輸增援作戰,期間曾經受損。10月26日參加南太平洋海戰。11月18日前往布納運輸過程中,遭到美機空襲,因為被近失彈命中而發生火災,由朝潮號拖曳返回至拉包爾,直至1943年2月均在佐世保修理。修理完成後,從事特魯克,拉包爾,科隆班加拉島方面運輸護航任務。
攝於1937年5月,已經加入第二十四驅逐隊的海風
攝於1937年5月,已經加入第二十四驅逐隊的海風
1943年11月11日,此艦在拉包爾遭到美軍航母特混編隊的空襲受創,1944年2月1日在特魯克島南方的加羅林群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鶴魚”號(Guardfish,SS-217)的魚雷擊沉。

山風

1937年5月在館山海域試航的山風
1937年5月在館山海域試航的山風
1935年5月25日在浦賀船渠動工,2月21日舉行命名及下水儀式,1937年6月30日竣工。
1941年2月3日,第二十四驅逐隊4艘白露級驅逐艦,在九州有明灣(志布志灣別稱,與有明海不同)東方海面進行訓練時,此艦和涼風相撞,艦首下半部分受損斷裂,修復后,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此艦立即編入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戰隊參加菲律賓攻擊作戰,帝汶島,婆羅洲,爪哇方面攻擊作戰。
美軍潛艇鸚鵡螺拍下的山風沉沒之前的影像
美軍潛艇鸚鵡螺拍下的山風沉沒之前的影像
1942年2月27日泗水海戰中,此艦協同友艦擊沉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HMS Exeter)。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此艦編入主力部隊,6月25日完成了前往大湊的運輸船隊護航任務。單獨返回柱島途中在東京灣海域被美軍潛艇“鸚鵡螺”號(Nautilus,SS-168)的魚雷擊沉。
此前被美軍潛艇擊沉的日本驅逐艦是狹霧(1941年12月),夏潮(1942年2月),山風是第三艘,也是同級艦中最早沉沒的。

江風

江風
江風
1935年4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動工,1936年11月1日下水,1937年4月30日竣工。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此艦與3艘姊妹艦組成第二十四驅逐隊此艦菲律賓攻擊作戰,以及帝汶,婆羅洲,爪哇攻擊作戰,還參加了1942年2月的泗水海戰。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此艦為護航編隊,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從事瓜島增援作戰。
從1942年10月至11月,此艦參加了南太平洋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隆加角夜戰(美國稱塔薩法隆加海戰)。
1943年,此艦從事2次瓜島撤退作戰,但在2月9日返航拉包爾途中,因和東運丸相撞受損,在佐世保修理到5月,之後,主要擔任日本內地到特魯克島方面的船隊護航任務。8月6日,此艦在維拉灣海戰(Battle of Vella Gulf)中和美軍驅逐艦群交戰,遭到“斯特雷特”號(Sterett,DD-407)及“斯塔克”號(Stack,DD-406)的炮擊,魚雷攻擊,最後爆炸沉沒。

涼風

1937年夏季在浦賀水道試航的涼風
1937年夏季在浦賀水道試航的涼風
1935年7月9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37年3月11日下水,8月31日竣工。
4艘姊妹艦編成了第二十四驅逐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隸屬於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戰隊,參與了菲律賓攻擊作戰,之後從事帝汶,婆羅洲,爪哇攻擊作戰,也參加了1942年2月的泗水海戰。同年6月在中途島海戰中擔任主力部隊的護航任務,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
此艦在所羅門海域經歷了5次瓜島增援運輸作戰,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同年11月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隆加角夜戰,1943年7月6日的庫拉灣夜戰。其中,隆加角夜戰中其和美軍重巡洋艦交戰,協同友軍取得戰果。庫拉灣夜戰中,此艦雖被擊傷,但仍然協同谷風將美軍輕巡洋艦“海倫娜”擊沉。
1942年12月18日,此艦曾經參與新幾內亞附近的馬當攻擊作戰,當時天龍號巡洋艦被美軍魚雷擊沉,此艦負責援救倖存者。1943年1月2日,此艦在肖特蘭島附近遭到美機轟炸,輕微受損。至5月一直在佐世保進行修理。
此艦在庫拉灣夜戰中受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后,又在特魯克,拉包爾方面從事運輸,護航任務。
1944年1月25日,此艦在從特魯克護航船隊途中,在波納佩島東北被美軍潛艇“跳魚”號(Skipjack,SS-184)的魚雷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