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墓
位於山東省的墓地
魯仲連墓有二:分別在山東省高青縣和山東省滕州市。山東省高青縣魯仲連墓位於高青縣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稱雷野村)東南;山東省滕州市魯仲連墓位於今滕州市張汪鎮薛城裡陳庄村中間,舊稱為“圪林子”。
山東省高青縣魯仲連墓
高青縣魯仲連墓位於山東省高青縣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稱雷野村)東南。高苑舊志謂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明嘉靖年間《青州府志》和清乾隆年間《高苑縣誌》皆有記載:魯仲連基在(高苑)縣城西北5里。其生平在《史記》中有傳。明嘉靖時,邑人王士行兄弟二人在墓前建高節祠堂,地方官春秋致祭。又在祠旁建高節書院。有田80畝,為膏火之資。后因屢遭水災而荒衰。1945年,基尚為方圓數十丈、高約三丈的土家。到建國后的60年代,家高約4米。80年代,遺跡僅為一高地。
山東省滕州市魯仲連墓
滕州市魯仲連墓,在今滕州市張汪鎮薛城裡陳庄村中間。舊稱為“圪林子”。20世紀的四十年代,在被雨水沖刷的墓上,發現顯露出刻有光滑圓潤篆字“魯仲連之墓”的篆刻銘文。
《山東省滕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冊》第一次文物普查(1957年)檔案明確記載:“魯仲連墓,在張汪鎮薛國故城內皇殿崗北陳庄村前”。1988年付梓的《滕州市建築志》“建築文物與建築考古篇”記載道:“魯仲連墓,在(滕縣)城南陳庄,時代為戰國,據當地老人談,在抗戰時期群眾用土扒出魯仲連字樣的磚刻。”
魯仲連墓,及其碑均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的動亂中被毀,據傳墓壙依存。
已故的國建築史志與產業發展負責人王弗先生,
曾在“祝賀滕州市建築志率先出版”中寫道:
春秋古都有滕薛,
馮諼市義傳佳話,
毛遂仲連有墓槨。
北辛文化繼遠古,
華夏意匠普新歌。
盛世喜修建築志,
繼往開來留春色。
20餘年後,燕將攻佔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言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後,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於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
魯仲連以箭信勸燕將投降,聊城在破城之後,睿智超人的魯仲連,並不樂意接受田單推薦所給爵位,而寧願以貧賤輕世肆志,也不為富貴所累身。於是他逃至並隱於“海上”,後世都不知道他具體到了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