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魏王的結果 展開
魏王
東漢末年魏王
東漢末年有兩位魏王——曹操和曹丕。曹操於216年被封為魏王。曹操死後,曹丕即魏王位,不久即稱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廟號太祖,謚 武皇帝。
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以“十面埋伏”之計再次擊破袁紹大軍。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殘餘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
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216年晉封為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
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公元216年夏(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漢獻帝下詔,以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獻帝令鍾繇草詔,冊立曹操為 魏王。詔曰:
自古帝王,雖號稱相變,爵等不同,至乎褒崇元勛,建立功德,光啟氏姓,延於子孫,庶姓之與親,豈有殊焉。昔我聖祖受命,創業肇基,造我區夏,鑒古今之制,通爵等之差,盡封山川以立籓屏,使異姓親戚,並列土地,據國而王,所以保乂天命,安固萬嗣。歷世承平,臣主無事。世祖中興而時有難易,是以曠年數百,無異姓諸侯王之位。朕以不德,繼序弘業,遭率土分崩,群凶縱毒,自西徂東,辛苦卑約。當此之際,唯恐溺入於難,以羞先帝之聖德。賴皇天之靈,俾君秉義奮身,震迅神武,捍朕於艱難,獲保宗廟,華夏遺民,含氣之倫,莫不蒙焉。君勤過稷、禹,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謙讓,守之以彌恭,是以往者初開魏國,錫君土宇,懼君之違命,慮君之固辭,故且懷志屈意,封君為上公,欲以欽順高義,須俟勛績。韓遂、宋建南結巴、蜀,群逆合從,圖危社稷,君復命將,龍驤虎奮,梟其元首,屠其窟棲。暨至西征,陽平之役,親擐甲胄,深入險阻,芟夷蝥賊,殄其凶丑,盪定西陲,懸旌萬里,聲教遠振,寧我區夏。蓋唐、虞之盛,三后樹功,文、武之興,旦、奭作輔,二祖成業,英豪佐命。夫以聖哲之君,事為己任,猶錫土班瑞以報功臣,豈有如朕寡德,仗君以濟,而賞典不豐,將何以答神祇慰萬方哉?今進君爵為 魏王,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劉艾奉策璽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璽綬符冊。敬服朕命,簡恤爾眾,克綏庶績,以揚我祖宗之休命。
曹操假意上書三辭,詔三報而不許,曹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加九錫。天子命曹操女為公主,食湯沐邑。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曹丕)為魏太子”。
姓名,廟號,謚號,字,在位時間,年號,陵墓
曹操,太祖,武皇帝(武王),孟德,216-220(公元216年受封為王),無,高陵
曹丕,世祖,文皇帝(文王),子桓,220—226(公元220年稱帝),黃初,首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