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克信的結果 展開

張克信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秘書長

張克信,男,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5年6月獲武漢地質學院碩士學位;2000年6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全國地質礦產標準化委員會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分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調查局技術質量監督審查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際牙形石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微體古生物學、地層學研究,有較多的學術成果和論文,曾獲中國地質大學授予的“優秀指導教師”稱號等。另有明代同名人物。

個人簡介


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大學,1985年6月在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地層學與古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獲地層學與古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1985年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任教,1992年被地礦部破格晉陞為副教授,1994年被地礦部破格晉陞為教授,主要從事地層學、微體古生物學和區域地質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校地層古生物教研室主任,校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所所長,地礦部古生物學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學成果


主講本科生課程“普通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 “地球表層學”;主講研究生課程“地學前緣—造山帶綜合地層學”、“地球表層學”、“區域地質調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室內微體化石處理;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野外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

研究領域


從事層序地層、高頻旋迴地層、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造山帶沉積地質、海盆演化及古海洋學、“全球界線層型及點(GSSP)” 、區域地質填圖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自1985年起作為項目骨幹或課題負責人,完成的科研和生產項目共11項,其中國家攀登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中科院現代地層古生物學開放室基金項目2項,國家攻關項目1項,1:5萬區調生產項目2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九五”第二代填圖計劃重中之重課題“造山帶非史密斯1:25萬填圖方法研究”課題1項和東崑崙造山帶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項。

課題項目


1)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分佈區1:5萬地質填圖(浙江煤山幅、長興縣幅聯測),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999-2002);
2)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研製,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999-2002);
3)青藏高原新生代區域地質調查新方法集成示範研究,國土資源部重點項目(2000-2002)
4)1:25萬民和縣幅數字地質填圖,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002-2004)

學術成果


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

全球界線層型剖面(稱“金釘子剖面”) 確定是指由國際地層委員會確定已建各地層系、統、階之間的界線剖面和點位,即全球範圍內穿越某一地質時代起始點的最佳地質記錄。世界各地均將以此為標準,以形成全球可對比的地球演化時代的整體框架。它的確立標誌著所在國地球科學研究具有相當水平,是一項極高的科學榮譽,歷來是國際地質學界研究的熱點和激烈競爭的領域。2001年3月,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對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的界線層型和點位進行確認:正式通過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確定在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D剖面的27c層之底,牙形石微小欣德刺初現點上。此次確定在我國的二疊系-三疊系“金釘子”界線,地質年代約2.5億年前,既是兩系之間的界線,又是古生界與中生界之間的分界,同時又與顯生宙最大的生物變更事件和全球變化相關聯,是地球歷史上三個最重要的斷代界線之一,倍受世人關注。在該項研究工作中,張克信同志率先在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D剖面的27c層之底發現重要牙形石微小欣德刺, 並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D剖面的二疊系-三疊系的界線層建立了全球最為完整的牙形石序列並得到絕大多數國際同行的支持,突出了我國的優勢,為“金釘子”定位我國做出了積極貢獻。該項成果被列為中國地質大學2001年申報國家地層學與古生物學重點學科標誌性成果之一。

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研究

在我國“九五”“國家第二代地質填圖計劃”中的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專題科研任務中,張克信同志主持完成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重大項目“1:25萬冬給措納湖幅區域地質調查與東崑崙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區1:2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研究”(1996-2000), 進一步深化了造山帶地層空間結構規律和成因特徵研究,突破了一批關鍵性的疑難地層問題,使造山帶地層學在研究理論、方法和指導思想上得到豐富和發展。2001年3月在北京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評審鑒定,被評為優秀級(94分)。評審委員會的評價為:“為造山帶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開闢了新的方法和途徑,對於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填圖具有示範意義”。

論文及著作


專著

1 楊逢清,胡昌銘、張克信,1990,沉積地層工作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 楊遵儀,吳順寶,殷鴻福,徐桂榮,張克信,畢先梅等,1991,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期地質事件。北京,地質出版社
3 Yang Zunyi, Wu Shunbao, Yin Hongfu, Xu Guirong, Zhang Kexin and Bi Xianmei, 1993, 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4 殷鴻福,丁梅華,張克信、童金南等,1995,揚子及其周緣東吳-印支期生態地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5 張克信,殷鴻福,朱雲海等, 2001, 造山帶混雜岩區地質填圖理論、方法與實踐,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武漢
6 張克信,庄育勛,李超嶺,於慶文等,2001,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手冊,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論文

[1]張克信,1984,浙江長興葆青剖面Otoceras層中牙形石動物群的新資料,地球科學,9(3):38
「2」張克信,1987,浙江長興地區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牙形石動物群及地層意義,12(2):193-200
「3」殷鴻福、張克信、楊逢清,1988,海相二疊系、三疊系生物地層界線劃分新方案,地球科學,13(5):511-519
「4」張克信,1988,蘇浙皖地區晚二疊世長興期牙形石古生態,地球科學,13(5):537-543
「5」張克信、殷鴻福、吳順寶,1989,華南二、三疊紀之交的災變群及其對生物大絕滅的效應,《第三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係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82-86
「6」張克信、田樹剛,1991,微球粒與火山活動,在楊遵儀等著《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期地質事件》,北京,地質出版社,53-61
「7」張克信、吳順寶、劉勇勤,1992,南京湖山大隆組放射蟲和牙形石及其指相意義,地球科學,17(3):295-300
「8」殷鴻福,張克信,1993,新災變論,在穆西南主編:《古生物學研究的新理論新假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09-135
「9」張克信,賴旭龍,丁梅華等,1995,浙江長興煤山二疊-三疊系界線層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對比,地球科學,20(6):669-676
「10」Zhang Kexin, Ding Meihua, Lai Xulong and Liu Jinhua, 1996, Conodont sequenc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at Meishan Section, South China, in Yin Hongfu (ed.), 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andidates of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Wuhai, 57-64
「11」張克信、童金南、殷鴻福、吳順寶,1996,浙江長興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剖面層序地層研究,地質學報,70(3):270-281
「12」張克信、陳能松、王永標、龔一鳴、黃繼春,1997,東崑崙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序列重建方法初探,地球科學,22(4):343-346
「13」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in Hongfu and Wu Shunbao,1997,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southern China . Acta Geologica Sinica,71(1):90-103
「14」殷鴻福, 張克信, 王國燦等, 1998, 非威爾遜旋迴與非史密斯方法——中國造山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中國區域地質》1998年增刊: 1-9
「15」S.Mei, K.Zhang and B.R. Wardlaw, 1998, A refined succession of Changhsingian and Grriesbachian neogondolellid conodonts from the Meishan section,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ala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43(1998):213-226
「16」張克信、黃繼春、張天平等,東崑崙阿尼瑪卿混雜岩沉積地球化學特徵,地球科學—中國地質
大學學報,1999, 24 (2): 111-115
「17」張克信, 黃繼春, 殷鴻福, 王國燦等, 1999, 放射蟲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層研究中的應用-以東崑崙阿尼瑪卿混雜岩帶為例, 中國科學(D輯), 1999年第6期
[18]Zhang Kexin, Huang Jichun, Yin Hongfu, Wang guocan et al., 2000, Application of radiolarians and other fossils in non-Smith strata—Exemplified by the A’nyemaqen melange belt in East Kunlun Mt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4):364-374
[19]駱滿生,張克信等,2001,東崑崙造山帶塔妥煤礦羊曲組時代新知, 地層學雜誌, 2001, 25(1):24-27
[20]Yin Hongfu, 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ang Zunyi and Wu Shundao,2001,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t(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pisodes, 2001,24(2):102-114

獲得榮譽


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2001);
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1項(2000);
地礦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三等獎(1991)和四等獎(1988)各1項;
中國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1992)。
1987年獲校級優秀教師獎;
1993年獲校級教學優秀成果獎;
1995年指導本科生參加第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中,做為學術帶頭人之一的“地球歷史轉折期重大地質事件研究科技群體” 2001年獲校級優秀青年科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