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俸村
水俸村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地處通甸鎮南邊,東鄰黃松村,南鄰劍川縣上蘭鄉,西鄰金頂,北鄰福登村,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通甸鎮政府所在地9公里,距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縣城38公里。該村下轄介雞場、草坪等10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11人。該村國土面積40956.9畝,海拔281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6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芸豆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968.59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2.08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25641.8畝,森林覆蓋率62%,其中經濟林果地1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蘋果、冬桃、木瓜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575.4畝。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226戶,共有鄉村人口959人,其中男性489人,女性470人。其中農業人口942人,勞動力501人。該村以普米族、彝族為主,是普米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普米族931人,彝族28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941人,參合率98%;享受低保23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通甸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通甸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戶,占農戶總數的1.8%。
![雲南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水俸村民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c/m2c48899af770e80bb374fa3803cfd168.jpg)
雲南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水俸村民居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230平方米,擁有教師4人,在校學生90人,距離通甸鎮中學9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6人,其中小學生90人,中學生46人,入學率均為100%。
2009年底,該村大專文化以上24人,中學文化389人,小學文化360人,文盲186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0人,全部為少數民族黨員,其中男黨員37人、女黨員3人;年齡60歲以下的32人。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副主任組成。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4人。
該村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粘貼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狀況;低保、五保戶補貼費發放情況;救災物資發放情況。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68.99畝。
2009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92.0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1.45萬元,佔總收入的37%;畜牧業收入58.35萬元,佔總收入的30%(其中出欄肉豬425頭,肉牛95頭,肉羊562頭);林業收入2.4萬元,佔總收入的1%;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13.77萬元,佔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25.19萬元,佔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1人(占勞動力的13%),在雲南省內務工14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農田水利設施相當薄弱,一遇旱災所有農作物都被烤死,造成糧食作物連年減產,導致大部分農戶外出謀生,大量農田被荒棄。
2、實行集中辦學后,我村所有學校被合併到通甸完小,校舍被閑置,沒人管理導致校舍損毀嚴重,這是其一,其二學校被合併后,學齡前兒童無法得到學前教育,導致我村適齡兒童上學后識字能力極差,趕不上壩區學生,產生厭學等不良習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
3、全村機基礎設施薄弱,通組公路全是單車道和土路,一下雨就滑,如遇暴雨所有道路水毀嚴重無法通車,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種好“三棵樹”提高群眾的收入,讓群眾得到實惠的同時提高我村的植被覆蓋率。
3、大力發展畜牧業,做到2016年底全村牛存欄800頭,羊存欄15600隻,豬存欄11020頭,雞存欄57682隻。
4、爭取上級政府對我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幫助扶持,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農民走上致富路,早日實現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