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臨江王節士歌的結果 展開
- 李白創作的雜言詩
- 陸厥詩作
臨江王節士歌
李白創作的雜言詩
《臨江王節士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意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詩詞處處流露出豪邁氣概、激昂情懷。前六句寫肅殺之秋景及節士悲秋。“白日”以下六句寫節士因悲秋而思欲報國。此詩以古今烈士為對象的頌美之作,表露詩人懷報國之心、勇擔強國之任。“悲”“淚”“憤”等詩詞,富有畫龍點睛之意,寓意詩人懷才不遇、仕途不通的失落,亦有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決絕之情。
也許是因為李白喜歡皎潔的緣故,他的詩里使用最多的色彩詞就是“白”。在他的富有創造性的筆下,幾乎什麼都可以成為白的。“白玉”“白石”“白雲”“白雪”“白霜”“白浪”“白日”“白鷗”,自不待言。
前兩句“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雲飛。”李白把燕鴻比喻自己,白波比喻皎潔,蘊含不與別人同流合污之意。
三、四兩句“吳雲寒,燕鴻苦”,雖說吳雲寒凍,鴻燕號苦。實則暗寓仕途不通,得罪京城權貴而遭排擠,暗暗叫苦之意。
五、六兩句“風號沙宿瀟湘浦,節士悲秋淚如雨。”描繪出一幅節士悲秋、淚流如雨的凄冷景色圖。
最後六句“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該詩以“跨海斬長鯨”一句將臨江節士的威猛與豪邁刻畫得淋漓盡致。
整體來看,此詩寫節士悲秋,激情遞發,思欲報國。前六句寫肅殺之秋景及節士悲秋。“白日”以下六句寫節士因悲秋而思欲報國。“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報明主”,意謂報國之心,白日可鑒。后四句寫節士發奮報國,立志滅敵。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與杜甫、高適游山東,在兗州話別,臨行作本詩。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