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英

醫藥學家

陳蘭英,1921年9月24日出生在四川省宜賓的一個中醫世家。在家庭的熏染下,她從小就對醫藥學產生了興趣。1940年,考入四川華西協合大學理學院製藥系,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了4年寒窗。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後期,重慶國民黨政府急需從應屆畢業生中徵調大批青年參加軍隊工作,陳蘭英於同年12月應徵到重慶香國寺陸軍醫院藥局,後來又隨醫院輾轉到貴陽、昆明、上海等地。徵調期滿后,在青島國民政府救濟總署葯庫工作。1947年她來到北平,次年4月,由著名藥學家薛愚介紹,到北平協和醫院藥房任藥師。不久,被提升為藥房主任。長期從事醫院藥劑的研製和教學工作。她善於理論聯繫實際,解決了許多臨床用藥難題;結合臨床研製出“氟萬”等多種良效新製劑,並為現代藥學中的新興學科——臨床藥學在我國的推廣應用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個人生平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
1921年9月24日 生於四川省宜賓。
1940—1944年 在四川華西協合大學理學院製藥系學習。
1944—1947年 陸軍醫院藥局藥師。
1948年 任北平協和醫院藥劑科藥師、藥房主任。
1983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主任藥師。
1984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葯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5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倫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7年 任中國藥學會第18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藥劑分科學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醫療衛生技術鑒定諮詢專家成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
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
抗美援朝期間,陳蘭英帶領藥房全體人員利用業餘時間,自製50%葡萄糖針劑,並將銷售這些針劑所得的8500元全部捐獻給國家,有力地支援了朝鮮前線。為使醫院製劑達到合格標準,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她學習原蘇聯醫院藥房的經驗,建立了化驗室,保證了藥品質量。50年代初期,她加入了九三學社。她曾被選為北京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婦聯代表,擔任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副理事長兼藥房組組長等職。1957年,陳蘭英在被錯劃成右派期間,下到門診藥房作發葯等具體工作。她每天要處理成千張處方,一個人干二三個人的活。由於過度勞累,她患了肺結核和肝炎病,病癒後到製劑室進行新製劑的研製工作。為解決臨床用藥品種少、療效不理想等問題,陳蘭英很快就研製成功“新麻滴鼻液”、“咳四”、“氟萬”等一批療效較好的新製劑,深受患者的歡迎。
1971年陳蘭英參加醫療隊到江西農村。為解決農村用藥難問題,她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開辦中草藥製劑學習班,並以當地產的中草藥為主,參考有關資料,編寫講義。除課堂教學外,她還與學員一道去田野採集中草藥。她幫助縣辦藥廠改進大輸液生產工藝,還利用當地葯源,試製血防片及中草藥製劑。但限於當地條件,無法進行安全試驗,因此,每制出一種新注射液,她都要在自己身上先試驗。她的行為受到當地領導和群眾的讚揚。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蘭英的“右派”問題得到公正解決,恢復了藥房主任的職務,並於1983年晉陞為主任藥師。她曾任中國藥學會第18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藥劑分科學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醫療衛生技術鑒定諮詢專家議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也曾任協和醫院葯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協和醫院倫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2年,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培養藥學人才,加強醫院藥學隊伍的建設,她從1979—1983年,開辦了兩期中級藥劑人員培訓班,為本院藥劑科培養了29名專業人員。除辦班外,她還精心培養了5名研究生。
陳蘭英為中國研製新藥劑起來巨大貢獻。煤焦油是治療皮膚病的一種原料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直靠進口。50年代,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市場上煤焦油緊缺,使很多常用的製劑無法配製,嚴重影響了醫療。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陳蘭英與皮膚科醫生合作,動手開發國產煤焦油。他們對醫院及廠礦生產煤氣剩餘的煤焦油進行一系列處理對比,經過蒸餾、分餾、測定、選擇,終於得到較為滿意的醫用煤焦油。經臨床對比觀察,他們自製的煤焦油具有良好的療效,達到國外同類藥品的水平。
氟氫可的松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外用新葯,但由於它具有難溶性,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陳蘭英經過反覆研究。發現二甲基亞碸(又稱萬能溶媒)可作為溶媒。於是,她將二甲基亞碸與氟氫可的松配製成功一種新製劑——“氟萬”,這在當時全國尚屬首次。該藥用於臨床后,取得突出療效,成為治療神經性皮炎與頑固性瘙癢症的特效藥。復方磺胺噻唑是婦科陰道局部用藥,最初是以散劑形式應用。上藥時病人需要到醫院,由護理人員給葯,病人和醫護人員均感不便。后該葯改製成片劑,用藥時如陰道分泌液較多,容易上藥,但當分泌液減少時,該葯則整片掉出,因而起不到治療作用。
為此,陳蘭英設想將其改製成泡沫片。她以日本產的消炎泡沫片為對照,根據發泡量,持續時間、泡沫大小以及適合陰道的pH值,泡沫在陰道內的均勻度等要求,精心篩選對方,於60年代,首先在國內研製出復方磺胺噻唑陰道發泡片,大大提高了陰道炎的治癒率,深受患者喜愛。二甲基硅油(簡稱硅油)是一種新的有機硅,在國外用途很廣,但在國內還只限于軍用。為開闢硅油的新用途,陳蘭英受北京化工二廠的委託,首次在我國將該產品製成“硅霜”,用於臨床及生產。首先她根據硅油難於乳化的特點,在國內尋找新型乳化劑。她往返於京津兩地,搜集了20多種乳化劑,利用業餘時間在製劑室進行配方篩選,從不同的配方中找出乳化優良、分散均勻、性質穩定的配方,再經過穩定性試驗,最後確定了提供臨床使用的“硅霜”。經臨床觀察,該葯在防止皮膚皺裂,對藥物滲透等方面部有獨特的效果。該葯不但可用於治療,還可用於防護,將它塗在皮膚上,可形成一層保護膜,並保持一定的時間,使人有一種滑潤舒適感,而且不堵塞毛孔,不影響皮膚的呼吸透氣,是一種很好的勞動保護用品。由於它的雙重用途,故一問世就受到普遍歡迎,有關專家將它譽為“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之後,陳蘭英又毫無保留地將生產“硅霜”的新技術轉讓給兩家生產企業,使一家頻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

人物貢獻


臨床藥學
臨床藥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化學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製藥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成千上萬種藥品源源不斷地投放市場。與此同時,醫學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使臨床醫師面臨用藥難的局面。從60年代起,國外興起了臨床藥學。臨床藥學以解決“臨床合理用藥”為宗旨,把傳統藥學的重點從“葯”轉向“人”。要求藥師深入臨床,協助醫師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合理用藥,以提高用藥質量,降低毒副反應發生率。
臨床用藥在我國還存在不少問題,因用藥不當而造成的醫療事故及葯源性疾病屢見不鮮。因此,開展臨床藥學工作已成為我國醫院藥學的當務之急。陳蘭英針對這一現實,從首先建立臨床藥學隊伍的考慮出發,率先開辦了全國性臨床藥學學習班。
在基礎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陳蘭英費盡了心血、絞盡了腦汁,自籌經費,請人將倉庫改建整修為教室,還參考美國麻省藥學院培養藥學博士的經驗,自擬教學計劃,到處登門求賢請教師。在她的操勞奔波下,1984年,北京協和醫院第一期臨床藥學學習班終於開辦了。1985年,她應邀赴美國考察。回國后,又和同事們一起積極挖掘潛力,總結經驗,繼續開辦了四期臨床藥學學習班。除本國教師任教外,她還先後邀請了十幾位美國教授來華講學。學員也由本院藥劑人員擴展到全國23個省、市、地區的醫院藥劑人員。幾年來,學習班共培養了123名畢業生,他們大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發揮著作用。

主要論著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1陳蘭英。試談輸液污染的危害性及其有關的用藥問題。藥學通報,197 9,14(2):73—75.
2 陳蘭英。影響滴眼液生物利用度的藥劑學因素。藥學通報,1981,16(12):35—39.
3 陳蘭英。完全胃腸外營養及其有關藥劑。藥學通報,1982,17(7):47—50.
4 陳蘭英主編。首都醫院製劑彙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5 陳蘭英主編。臨床藥物資料手冊(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6 陳蘭英。醫院藥師在情報諮詢工作中怎樣利用英文文獻。藥學通報,1983,18(7):15—17.
7 孟旭,陳蘭英。血漿中5-氟脲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方法。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1983,1(3):188—195.
8 李大魁,諸明,陳蘭英。色甘酸鈉氯化鈉配伍的研究。藥學通報,1984,19(2):26—28.
9 孟旭,陳蘭英。人血漿中5-氟脲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方法。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1985,1(3):188—193. 10 黃燁,陳蘭英。醋酸棉酚-PVP固體分散體研究及體外殺精子活性的觀察。藥學學報,1985,20(12):918—922.
11 陳蘭英主編。疾病的臨床藥物治療。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7.1987.
12 陳蘭英。近代新興學科臨床藥學。中華醫院管理雜誌,1988,(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