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茶馬古道

安化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茶馬古道上的現代馬幫
茶馬古道上的現代馬幫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 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蕩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國家AAAA級景區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安化茶馬古道風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現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研究資料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化茶馬古道
安化茶馬古道
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為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聯盟為了戰爭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並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為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在安化置縣(1072年)以前,這裡地域荒野,人丁橫蠻,不服當時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禮,謔稱“梅山峒蠻”。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陽、隆回等地,其中安化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為苗、瑤、侗族,他們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與外界尤其是生產力發達的中原地區通商貿易,用本地的茶葉、桐油、茶油等特產與中原及沿海地區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當時商品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宋神宗年間,朝廷派軍鎮壓梅山南蠻,大小戰事數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騎兵粉碎了朝廷的鎮壓,馬匹在戰時大多服務於戰事。朝廷最後一次殺梅山人5000餘眾,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幾乎全遷湘西、貴州等地,馬匹也隨之遷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廣”,省內繁華地區的居民紛紛遷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區,而遷來者鮮用馬匹工具,致使梅山馬匹的數量日漸減少,馬幫進入低谷時期。後來,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馬幫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起源


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闢的。《明太祖實錄》(卷251)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足以說明當時茶葉需求量之大,範圍之廣。
滇藏茶馬古道。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裡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於漢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茶葉來源:一是陝南茶,陝西南部屬漢水流域,是古老的巴蜀茶區,《華陽國志》記載,3000餘年前,陝南的巴人就栽植茶樹,飲用茶葉,並向朝廷進貢茶葉,是中國茶葉原生地和茶文化發祥地。二是南方茶,在湖南安化等地收購茶葉,運至涇陽,加工成便於運輸的磚茶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茶馬道
茶馬道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意義


茶馬道
茶馬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三條:一條通向西北,一條從陝西出發,經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製、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門票


騎馬70-120元/人次 漂流50元/人次關山峽谷攀爬50/人次 騎馬小環138/人次
騎馬大環17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