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

漢語成語

江郎才盡,是一個成語。出自《南史·江淹傳》(一說《詩品·齊光祿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在句中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釋義


釋義“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出處


版本一:唐·李延壽《南史·江淹傳》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云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余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又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版本二: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典故


江郎指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庄鎮)人。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指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文學家江淹,家境貧困,讀書刻苦,自小寫得一手好文章,人稱江郎。江郎吟詩寫文時文思泉湧,常有奇言佳句出現,漸漸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學家。江郎曾任宣城太守,當他罷職回家的時候,停船在禪靈寺,夜裡他夢見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說:“以前我送給你一匹錦緞,現在該到還我的時候了。”江淹遂從懷中抽出幾尺錦緞,那人很生氣,說他把錦緞剪裁得快沒了。正在埋怨,見丘遲(當時一文人)站在旁邊,張景陽便對丘遲說,“剩下這幾尺,也做不成什麼了,就送給你吧。”還有一次,江淹在涼亭午休,又夢到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筆放在你那裡多年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隨即向懷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歸還郭璞。經過這兩個奇特的夢境以後,江淹寫起詩文來,就再也沒有名言佳句了。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庄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裡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才不盡》)

近義詞


黔驢技窮、江淹才盡、才疏學淺、才思枯竭、泯然眾人

反義詞


出類拔萃、初露鋒芒、才華橫溢、才高八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經典例句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一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清代·梁章鉅《浪跡叢談·劉芙初編修》:“(劉)芙初本驚才絕艷,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盡。”
現代·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當代·艾蕪《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大家認為他‘江郎才盡’,好像命中帶來,實際是他熱愛生活的興趣減少了,努力探索的精力衰退了。”
當代·馬識途《學習創作的體會》:“我是不相信世上真有江郎才盡的事的。江淹晚年寫不出好作品來,不是他才盡了,是他已安於逸樂,不再熱愛生活了。”

歷史考證


很早就有人懷疑“江郎才盡”的真實性。古直《詩品箋》引張溥的話道:“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
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
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意思是說,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這種情況不被後人了解,沈約知道了一定會笑話,因為沈約就有這樣的經歷。據《梁書·沈約傳》記載:“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栗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栗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沈約乃一代飽學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卻唯有避讓三分,以免招致禍端。我們說他識時務也好,說他工奉承也罷,然而文人皇帝對文士的鉗制與文才的扼殺卻是不爭的事實。更有甚者,善為詩賦的江淹“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沈約字休文)竊笑後人矣”。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顯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說“才盡”,死後只落得“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梁書.江淹傳》)的蓋棺之論。“江郎才盡”一語自此成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頭禪,江淹也受到歷代文人的譏訕。只有遭際相近的沈約看破機關,曉得江淹不是“才盡”,而是“要命”。

江淹夢筆


關於解釋“江郎”為何“才盡”的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園中涼亭午睡,迷濛中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這裡己經很久了,是不是應該歸還給我了。”江淹一摸懷中,果然有枝筆,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筆。於是,他就把這枝五彩筆還給了郭璞。誰知一覺醒來,這位曾寫出過不少峭拔蒼勁詩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無,再也寫不出五彩繽紛的文章了。這就是那個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置信的江郎夢中還筆的故事。
另有傳聞: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小睡,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匹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再精彩了。
傳說里的“送錦”“還筆”,純屬夢境,說“江郎才盡”,還不如說他是生活“盡”了。江淹的官做大了,脫離了社會生活和人民,失去了靈感與才氣。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自然就會枯竭。作為典故,用以喻指文人才思減退。

江郎智慧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意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直陪伴著江淹。他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也許人們並不清楚,聰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盡”的把戲,把後人給涮了一把。
據《梁書》記載,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群,成為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隨建平王在袞州任文書之職。后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不知是建平王愛惜人才,還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總之,劉景素覽文後,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袞州考中秀才,因為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後,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跡歷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助了他。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讓江淹名垂千古的卻是因“江郎才盡”。但從江郎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盡,而是恰恰相反。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的江淹,最知道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總結了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寫寫畫畫的毛病,並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即使不得己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啟運從瑤璣”之類的應景華麗篇章。為的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苟全於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嘆的文采都轉化成了於亂世求生存的智慧,雖然這是一種苟且的當奴才的智慧。寫到此,不禁讓我想起了曾經被稱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那麼他的託夢還筆便是曠世奇謀。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願因文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梁書》),這也許就是他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聰明著呢!
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后,眾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鑒,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來官服,投奔蕭衍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郎顯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這顯然不是“江郎才盡”了。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人覺得“江郎才盡”是誤讀了歷史。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對社會問題一般有三種心態:一是無意為之而不寫;二是有意寫而不寫透;三是知道不便寫而不寫。江淹無疑也歷經了這三種心態意境,最終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罷筆。但,不論怎麼說,這樣心態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這並不是江淹的恥辱,專制制度註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劇。當然,在這一悲劇中,往往也不乏喜劇色彩。所以,今天總有人喜歡拉出一些古人來開涮。就像“江郎才盡”這句成語,看似後人在拿江郎嘲笑開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託夢罷筆的把戲,把拿他開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成語辨析


“江郎才盡”的近義詞有“智盡能索”“計窮智短”“黔驢技窮”“無計可施”等。“江郎才盡”的反義詞有“文思泉湧”“文思敏捷”等。
“智盡能索”的意思是智能和能力都已用盡。“計窮智短”的意思是計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夠用了;形容已經想不出什麼辦法了。“黔驢技窮”的意思是本領窮盡了,比喻極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用盡了。“無計可施”的意思是沒有辦法可用。“江郎才盡”與“黔驢技窮”都有最後的才思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不過,有區別:“江郎才盡”強調的原本非常有才華,只不過後來荒廢了,才造成最後的文思枯竭;“黔驢技窮”強調的是本來本領就非常有限,招式也已窮盡了,最後只能落個失敗的下場。“黔驢技窮”和“無計可施”都含有“辦法想盡”的意思。不同在於:“黔驢技窮”含有“本來本領就很有限”的意思;“無計可施”表示原本就沒什麼辦法。“黔驢技窮”是貶義成語;“無計可施”是中性成語,褒貶之意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