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素

劉景素

劉景素(452年-476年8月13日),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劉義隆之孫,建平宣簡王劉宏之子,母周氏。劉景素七歲襲封建平王,在孝武帝、前廢帝。明帝、后廢帝四朝歷任南濟陰太守、歷陽南譙二郡太守、南兗州刺史、丹陽尹、吳興太守、湘州刺史、荊州刺史、南徐州刺史等職。他在桂陽王劉休范叛亂時勤王有功,進拜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成為當時威望最高的宗室,深得朝野內外讚譽,也因此受到朝廷的猜忌,被削去兵權。元徽四年(476年),劉景素為求自保,暗中收買京中武將,準備對抗朝廷。他在當年七月舉兵叛亂,但很快便在朝廷大軍征討下兵敗身死,年僅二十五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景素是宋文帝之孫,建平王劉宏之子。他自幼便愛好文學,大有劉宏之風,大明二年(458年)襲封建平王。

外歷方伯

大明四年(460年),劉景素被外放為寧朔將軍、南濟陰太守,后又改任歷陽、南譙二郡太守。後來,宋廷曾先後任命劉景素為中書侍郎、南豫州刺史,但他都沒有到職。
泰始二年(466年),劉景素被拜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又改任太子左衛率,加授給事中。後來,劉景素進拜冠軍將軍,歷任南兗州刺史、丹陽尹、吳興太守、湘州刺史等職。
泰始六年(470年),劉景素改任左將軍、荊州刺史,並以使持節的身份都督荊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寧州、南北秦州八州軍事。
泰豫元年(472年),后廢帝劉昱即位。劉景素被征拜回朝,授為散騎常侍、后將軍、太常。他未及到任,又被外放為鎮軍將軍、南徐州刺史,持節都督南徐州、南兗州、兗州、徐州、青州、冀州六州軍事。
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范起兵叛亂,但不久便兵敗被殺。當時,劉景素曾與郢州刺史晉熙王劉燮、荊州刺史沈攸之、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張興世一同率軍勤王,因功進拜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與此同時,宋廷卻又解除了劉景素的持節都督職務。

頗受疑忌

劉景素喜好文學,平素禮賢下士,深得朝野稱頌。當時,宋文帝諸子盡已死去,諸孫之中以劉景素年齡最長、威望威高。朝野上下大多都希望他能取代年幼的皇帝劉昱,繼承宋室基業。劉昱的母族陳照宗、陳佛念、陳敬元等為此非常嫉恨劉景素。而恩幸楊運長、阮佃夫等正利用劉昱年幼,恃寵弄權,也不願讓劉景素為帝。他們為了保住已有的權位,便謀划除掉劉景素。
元徽三年(475年),建平國防閣將軍王季符因得罪了劉景素,從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蘇鎮江)逃回建康,向朝廷誣告劉景素謀反。楊運長、阮佃夫欲趁機出兵討伐劉景素。袁粲、蕭道成等執政大臣卻認為消息不實,反對出兵。而劉景素得知王季符叛逃,也是應對迅速,命世子劉延齡快馬趕往建康,向朝廷申辯。最終,楊運長等只得將王季符流放到梁州。
劉景素雖洗脫了謀反嫌疑,但卻被宋廷趁機削去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職銜,自此與朝廷的隔閡逐漸加深。他為求自保,便與何季穆、殷沵、蔡履、垣慶延、賀文超等僚屬、親信日夜密謀,將沈顒、毋丘文子、左暄、王潭等人引為爪牙。
劉景素又命王潭、賀文超等攜帶大量金銀財寶,秘密前往建康,結交京中武將。冠軍將軍黃回、游擊將軍高道慶、輔國將軍曹欣之、前軍將軍韓道清、長水校尉郭蘭之、羽林監垣祗祖等皆暗中與之通謀,很多不得志的武人也都投靠劉景素。
曹欣之打算趁劉昱獨自出宮遊玩之時,據石頭城發難,事成后迎立劉景素為帝。韓道清、郭蘭之還準備邀請蕭道成一同參與行動,若他不同意便將其除掉。但劉景素認為時機未到,屢加禁止,不許他們輕舉妄動。後來,楊運長指使武士周天賜假意投靠劉景素,誘勸其舉兵叛亂,但卻被劉景素識破。劉景素處死周天賜,將其首級送往建康,以此表明自己並無反意。

城破遇害

宋平建平王景素作戰經過圖,取自《中國歷代戰爭史》
宋平建平王景素作戰經過圖,取自《中國歷代戰爭史》
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垣祗祖突然率數百人叛逃京口,聲稱京師大亂,勸劉景素立即起兵入京。劉景素遂據京口舉兵叛亂。但宋廷已有準備,在其舉兵次日便實施戒嚴,做出一系列應對措施。
• 命中領軍蕭道成出屯玄武湖,總領平叛事宜。
• 命驍騎將軍任農夫、領軍將軍黃回、左軍將軍李安民各領步軍,進討京口。
• 命右軍將軍張保統領水軍,順江東下,配合步軍行動。
• 以南豫州刺史段佛榮為都統,統領前鋒馬步各軍,隨後進兵。
• 命冠軍將軍蕭賾(蕭道成長子)出鎮東府城,護衛台城(宮城)。
劉景素欲派兵據守竹里(在今江蘇句容北),切斷建康至京口的陸路通道,以抵禦台軍(朝廷軍隊)。但垣慶延、垣祗祖、沈顒等人皆認為“天時旱熱,台軍遠來疲睏”,建議在京口城下以逸待勞。劉景素遂不顧殷沵力爭,未再派兵抵禦。台軍得以長驅直進,很快便攻到京口,並在城外大肆焚燒村邑。垣慶延等人卻互相觀望,都不肯出城迎戰。劉景素大為驚慌,不知所措。
劉景素身邊的數十名親隨自發組織出城,向駐紮在西渚(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台軍水軍發起突襲,斬殺了水軍主將張保,但卻因諸將不肯出兵增援,又被前來接應的台軍擊敗。台軍趁勝直進,向京口城發起進攻。沈顒率部先撤,垣祗祖亦隨之退走,其餘各軍相繼逃散。唯有左暄力戰不退,率部據守萬歲樓阻擊台軍,但終因兵力薄弱而潰敗。京口最終被台軍攻陷。
劉景素在京口城陷后,被右衛殿中將軍張倪奴擒獲,與世子劉延齡等三個兒子一同遇害,年僅二十五歲。時為元徽四年七月初八(476年8月13日),距劉景素舉兵僅有八天。何季穆因早已調任他處,未被列為同黨;垣慶延、垣祗祖、左暄、賀文超等伏誅;殷沵、蔡履則被流放梁州(治南鄭,在今陝西漢中);其餘皆四散逃亡,直到朝廷大赦方才得以免罪。
劉景素敗亡后,黃回、高道慶因參與平亂有功,並未被朝廷追究。而曹欣之擔心當初的兵變密謀泄露會被朝廷治罪,便主動向朝廷告發,將罪責全部推給韓道清、郭蘭之。宋廷誅殺韓道清、郭蘭之,赦免了曹欣之。

主要成就


劉景素是劉宋第四代宗室中最有威望的宗王,在孝武帝後期入仕,明帝、后廢帝時歷任內外要職,先後牧守湘州、南兗州、荊州、南徐州等重鎮。當時“主幼時艱,宗室寡弱”、“素族當權,近習秉政”,宗室近親被排斥在權力中樞之外,無權參與朝政決策。桂陽王劉休范敗死後,更是“王室微弱”,朝政已完全由異姓所控制。劉景素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州鎮軍政長官之一,已成為劉氏最後的希望。他的叛亂可算是劉宋宗室對劉氏江山的一次挽救行動,而他的失敗也標誌著劉宋宗室已再無回天之力。

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建平王景素集》十卷”。

家族成員


父母

• 父親劉宏,文帝第七子,歷任中護軍、江州刺史、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尚書令等職,封建平王,謚號宣簡。
• 母親周氏,出身汝南周氏,侍中周淳之孫,吳興太守周嶠與宣城公主之女。

子女

劉景素共有四個兒子,除一人早夭外,其餘三人皆在京口城破后被殺。
• 劉延年,過繼給堂叔劉子鸞,襲封新安王,后改封始平王,泰始四年(468年)夭折,謚號沖王。
• 劉延齡,封建平王世子,京口城破后與兩個幼弟(均未起名)一同遇害。
劉景素有一個女兒,在其敗亡后被廢為庶人,后嫁給河南褚氏的褚球為妻。

軼事典故


劉景素作為後廢帝朝最有威望的宗室,在當時深受朝廷的忌憚,因而常有憂懼之心。一次,他看到很多喜鵲聚集在宮殿承塵之上飛鳴追逐,不禁觸景生情,感慨地道:“你看這些鳥類,游則參於風煙之上,止則隱於林木之下,飢則啄,渴則飲,形體無累於物,得失不關於心,是多麼的快樂啊!”

史書記載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宋宗室及諸王下》

人物評價


劉彧:巴陵、建平二王,並有獨往之志。
蕭賾:宋建平王劉景素,名父之子,少敦清尚。雖末路失圖,而原心有本。
劉琎:王起兵之日,止在匡救昏難,放殛奸盜,非它故也。當時君臣之道,治亂云何?楊運長、阮佃夫為有罪邪?為無罪邪?若其無罪,何故為戮?若其有罪,討之何辜?王豈不知君親之無將乎?顧以救火之家,豈遑先白丈人,非不恭也,徒以運屬陵喪,智力無所用之,蹉跌傾覆,此乃時也,豈謂反乎?果然今日王亡,明日宋亡,王何負於社稷,何愧於天下哉!
何昌宇:① 故建平王因心自遠,忠孝基性,徽和之譽,早布國言,勝素之情,夙洽民聽。世祖綢繆,太宗眷異,朝中貴人,野外賤士,雖聞見有殊,誰不悉斯事者?(《與蕭驃騎啟理建平王景素》)② 故建平王地屬親賢,德居宗望,道心惟沖,睿性天峻。散情風雲,不以塵務嬰衿,明發懷古,惟以琴書娛志。(《與司空褚淵書理建平王景素》)
蕭子顯:建平王景素少有令譽,朝野歸心。
蔡東藩:建平王景素,亦一愚夫耳。輕信垣祗祖之言,倉猝起兵,不亡何待!史家不恕休范,而獨恕景素,殆以景素髮難,由楊阮之激迫而成,欲罪楊阮,不得不於景素有恕詞,要知亦一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