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兀鷲的結果 展開
- 動畫《天行九歌》中的角色
- 隼形目鷹科動物
兀鷲
隼形目鷹科動物
兀鷲屬(學名:Gyps):共有8種。體長95-105厘米,尾長24-29厘米,翼展240-280厘米,體重6-11千克。是一屬大型的褐色鷲。頭和頸部羽毛大概退化而裸露。身體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或褐色。胸腹部羽毛淺色羽軸紋較細。尾呈平形或圓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質色,具黑色蠟膜;腳暗淡綠黃色。棲息於海平面至海拔2,500米的範圍內,最高可達6000米的山地。生境廣泛,包括高山森林、苔原森林、開闊多岩的高山、草地、高原草地、灌木叢和半荒漠。食腐性。以野生山羊、鹿和瞪羚等哺乳動物的屍體為食,也尋找人類養殖的棄於野外的受傷或體弱的綿羊和牛。在高空盤旋清晰地搜尋地面上的動物屍體,靠靈敏的嗅覺來找尋腐爛的動物屍體,並常常為搶一塊肉而爭個不停。而且習慣把頭伸進動物屍體的腹腔內,啄食內臟和肌肉。分佈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多個國家。
兀鷲型猛禽。-厘米,厘米,尾- 厘米,翼展-厘米,-千。型褐鷲。窄脖,頸羽毛退化裸露,頸基具鬆軟近翎頜,及頸黃。翼羽毛呈淡棕,余翅膀尾巴黑羽毛形鮮。幼羽尤顯,幼羽具蒼翼羽毛。飛羽和短而方形的尾羽呈深棕黑色。底面覆蓋著棕色條紋。
兀鷲頸污黃羽毛,頸羽毛逐漸絨羽,頸基呈披針形簇羽形領翎圍繞頸,淡皮黃黃褐,具央羽軸紋。背翅覆羽淡黃褐,羽毛央較褐,形規則褐斑,外側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淡色尖端。上胸為密的白色絨羽和被有淡褐色胸斑,其餘下體淡皮黃褐色,肛區和尾下覆羽全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軸紋。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成鳥多。上體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黃白色縱紋,初級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亞鳥具褐翎頜。甚似兀鷲,區飛黃褐非淺土黃,胸淺羽軸紋較細。禿鷲的區別在下體淺色,且尾呈平形或圓形而非楔形。
棲息在海拔高達2,500米的範圍內,偶至印度東北部高至海拔3000米處。兀鷲生境廣泛,開闊多岩的高山和高原、草地、灌木叢和半荒漠。通常在溫暖的氣候中盤旋,可以忍受寒冷、雨水、薄霧甚至積雪等惡劣條件,以獲得特別有利的覓食或繁殖條件。傾向於避開森林、濕地、湖泊和海面。
遷徙
繁殖地的兀鷲主要是留鳥,但大多數兀鷲是遷徙或遊盪的。西班牙30%的兀鷲在羽化后長距離遷徙。在某些特定地點有大量候鳥,例如直布羅陀和蘇伊士,而大量候鳥在春季穿過東比利牛斯山脈向北遷移到法國和西歐其他國家。 在歐洲西南部,一些法國兀鷲加入了西班牙鳥類秋季遷徙到西班牙北部和西非的行列,這些兀鷲在冬末初春返回法國,通常伴隨著西班牙的兀鷲。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供應,一些兀鷲就可以在惡劣的條件下過冬。
在西歐,存在兩種主要類型的遷徙:一種是從4月到9月,趨向於北部或東北部,可被視為“夏季”。另一個,在冬天,在西歐的西南方向可以看作是秋季遷徙。這些運動似乎允許兀鷲利用所有的食物資源,同時保護繁殖區域內的食物資源。
活動
兀鷲需要高聳的懸崖,並且需要上升的氣流與中午的熱量或從斜坡或懸崖向上流動,它們藉助熱空氣在天空盤旋或者棲息在樹枝上。它們憑藉長而寬大的翅膀能夠在天空翱翔幾個小時,且視力極佳。大面積覓食,清晰地搜尋地面上的動物屍體。兀鷲在日常活動中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叫聲。例如,與其他兀鷲相互交戰時,會發出粗啞刺耳的尖叫聲。當餵食時,會發出嘶嘶聲,當另一個兀鷲冒險太靠近時,就會發出木質的“cha cha”聲。
食性
兀鷲是大自然的清道夫,通常以中型到大型的哺乳動物屍體的軟組織為食。也尋找人類養殖的受傷或體弱的綿羊和牛。它們習慣把頭伸進動物屍體的腹腔內,啄食內臟和肌肉。兀鷲沒有有力的足和鋒利的爪。它們依靠靈敏的嗅覺來找尋腐爛的動物屍體,並常常為搶一塊肉而爭個不停。在身體強壯、喙部鋒利的兀鷲撕開動物遺骸的表皮之前,體形較小、喙部力量微小的兀鷲只能幹等著。歷史上,兀鷲主要以山羊、鹿和瞪羚等野生獵物為食;然而,這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人類養殖的物種取代,如綿羊、山羊、牛和馬,兀鷲通常完全依賴於這些物種。
留鳥: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不丹、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黎巴嫩、馬里、茅利塔尼亞、蒙古、摩洛哥、北馬其頓、阿曼、葡萄牙、俄羅斯(東亞區、中亞區)、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斯洛維尼亞、西班牙、敘利亞、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和葉門。
旅鳥:直布羅陀。
滅絕:羅馬尼亞。
遊盪(非繁殖地):阿聯酋。
遊盪(季節性不確定):白俄羅斯。
兀鷲屬分布圖
兀鷲每對常單獨繁殖,有時也見4-5對在一起繁殖。每對雌雄鷲之間的夫妻關係往往是終生的,繁殖期間它們在懸崖上的巢穴邊逗留,在這些地方可以觀察到美麗的求偶飛行。繁殖期為2-5月份,產卵通常在年初開始,不遲於1月底。通常營巢於高原上的懸崖岩壁的凹處和邊緣上,一般被置於易保護的岩壁或山洞裡,舊巢多修復後繼續使用。每窩產1枚卵,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綠白色,表面光滑無斑,偶爾被有褐色斑點。由雙親輪流孵育52天。雛鳥和亞成鳥由父母餵養食物,三個月後離巢。
兀鷲屬(8種) |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非洲兀鷲 | Gyps africanus | Salvadori,1865 |
2 | 擬兀鷲 | Gyps bengalensis | J.F.Gmelin,1788 |
3 | 南非兀鷲 | Gyps coprotheres | J.R.Forster,1798 |
4 | 歐亞兀鷲 | Gyps fulvus | Hablizl,1783 |
5 | 高山兀鷲 | Gyps himalayensis | Hume,1869 |
6 | 印度兀鷲 | Gyps indicus | Scopoli,1786 |
7 | 黑白兀鷲 | Gyps rueppellii | A.E.Brehm,1852 |
8 | 細嘴兀鷲 | Gyps tenuirostris | G.R.Gray,1844 |
兀鷲屬
種群現狀
兀鷲在歐洲的總數估計為32,400-34,400對,相當於64,800-68,800隻成熟個體(鳥盟2015年)。該物種的全球範圍約有10%位於歐洲,因此對全球種群規模的初步估計為648,000-688,000隻成熟個體,位於有500,000-999,999隻成熟個體中。
兀鷲生存的歐洲、北非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在19-20世紀數量大幅度下降,這主要是由於直接迫害以及為牲畜捕食者設置的有毒胴體的“兼捕”造成的。在某些地區,牲畜管理措施變化導致的可用食物供應減少也產生了影響。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潛在的風能開發的影響,觸電已被確定為一定的威脅。用於獸醫目的的非甾體抗炎葯(NSAIDs)對該物種構成威脅。2012年,西班牙記錄了該物種中氟胺菌胺(NSAID)導致的疑似中毒事件。雙氯滅痛,一種類似的非甾體抗炎葯,已導致整個亞洲的歐亞兀鷲物種數量嚴重下降。
趨勢理由:歐洲範圍內的數量正在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並且在法國進行了重新引入。中亞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北非和土耳其的數量疑似由於迫害、槍擊、中毒以及因改變耕作方式而導致合適食物的損失而減少。然而,總體數量趨勢被認為正在增加。
極危(CR)——6種;瀕危(EN)——1種;無危——1種。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