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遊叢錄
東遊叢錄
《東遊叢錄》是吳汝綸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編印的書籍。《東遊叢錄》一書出版,對當時中國辦學校興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展開積極思考。書中的思想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仍有著極高的借鑒價值,本文通過比較研究,對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堅持教育精神、提供什麼教育內容、採取哪些教育方法展開深入思考。
中日教育交流有很長的歷史,與傳統的日本輸入中國古代典籍不同的是,清末的中日教育交流多體現中國通過日本輸入近代教育體制。我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科舉制度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選拔,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卻無法應對以實用和科學為核心的西方教育的挑戰,正是在這種困境中中國人開始關注經明治維新引入西學后崛起的日本。清末是中國社會的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教育由舊式教育向新式教育過渡的重要時期。隨著對日本認識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甲午戰爭帶給國人的驚醒,促成了清末官紳赴日考察和留學生留學的熱潮,而日本也對中國教育改革十分關注,通過派遣教習、開辦留學生機構等扶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開始為期4個多月的吳汝綸的東遊日本也是這股潮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吳汝綸是桐城派古文大師,對西學和新式教育都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受到管學大臣張百熙擔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委託。吳氏因多重原因堅決推辭,提出先赴日本考察學制再定奪的請求。在日期間,吳汝綸將考察日記、收集的學校圖表和與教育家談話筆記整理成《東遊叢錄》一書,呈送給張百熙,以期作為他制定學制的參考。
十幾萬字的《東遊叢錄》書為我們展示了日本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現代教育形成的源頭和基礎。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首先是緒論,介紹了本論文的研究緣起、文獻綜述、研究角度、方法和研究意義。
第一章:介紹晚清教育的困境和中日教育交流的狀況,從傳統教育入手,簡單梳理清末三次教育變革,指出關注和學習日本近代教育的原因。其次是通過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教育政策的轉變以及在設立留學生機構和在中國設立日文學堂等方式影響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反映促成清末中日教育交流的原因和形式。
第二章:是再現吳汝綸赴日考察的原因以及《東遊叢錄》的產生,介紹其考察的詳細經過、行程安排和考察的具體機構內容。
第三章:重點探討了《東遊叢錄》中所反映的吳汝綸在日時與日本教育家的教育問題的討論,主要從語言統一的問題、尋找兼修漢學西學方法、應先確立教育精神、建立教育制度、開創女子教育五個方面著手分析,吳汝綸對與教育家的直接交談詢問非常重視,因此做了詳細的記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對教育問題的主要關注點,以及這些方面在後來的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第四章:是吳汝綸的日本考察的影響,首先是《東遊叢錄》中的教育信息和他與張百熙的書信來往對學制建立的積極作用以及對教育發展的促進,主要體現在學制頒布后,學校教育迅速發展起來,吳汝綸聘請日本教習直接任教,關注留學生問題,希望他們能夠真正發揮所學和他在故鄉安徽創辦桐城學堂對教育起的促進作用。
第五章:結語,首先介紹吳汝綸個人赴日考察的感受,其次比較《東遊叢錄》在整個“東遊日記”中的地位和價值,論述學制建立后對清末新式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社會的變革的影響以及當時所討論的教育問題對解決當今教育上的問題的現實意義。
吳汝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