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地方傳統戲劇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是河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家莊絲弦起源於明末,流傳於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和晉中地區東部及雁北地區。絲弦劇種按其方位不同可以分為五路絲弦,即東、西、南、北、中五路,石家莊絲弦為“中路絲弦”。石家莊絲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來,唱腔獨特,激越悠揚,慷慨奔放。

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獲得“石家莊絲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歷史淵源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絲弦戲據傳年代久遠,但由於絲弦戲屬於純粹的農民戲,一直在民間生存,所以相關資料,尤其是官方資料匱乏,很難對絲弦戲形成的具體年代作出確切的界定,但從有限的相關資料和絲弦劇種特點的演變考察分析可以推斷,絲弦戲的產生年代最遲不會晚於明朝末年。
絲弦作為河北省的地方大戲,在解放前曾流行於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區和保定東部地區,而且還遍及到山西省晉中東部以及雁北地區,流行區域範圍大致為:以石家莊為中心,東到滄州的獻縣、保定的高陽一帶;西到山西的和順、晉陽、平定一帶;北起山西的渾源、繁峙、靈丘地區;南達邢台的沙河、廣宗、平鄉縣境。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但由於種種原因,絲弦這一獨具特色的古老劇種沒能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而發展,而是不斷萎縮,到解放初時,“五路”中已有東、西、南、北四路消失或是基本消失,只剩下以石家莊為中心的“中路”絲弦,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還有所發展。清末民初至1937年間,各地湧現出了許多絲弦班社,有的還與老調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出現“三合班”,有的還出現過兼唱亂彈、京劇的“五腔班”。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各地的演出活動陷入低潮,為了生計,“正定紅”劉魁顯和“平山紅”封廣亭等藝人在整合絲弦演出資源的基礎上創建了“玉順班”,這是一個季節性的演出團體。為了擴大演出市場和影響,他們擠進了石家莊走入了城市,對戲班進行了改制,改原來的包銀製為按股分紅,變季節性演出為經常性演出,同時“玉順班”易名為“隆順和劇社”。雖然他們在城市的常年性演出,擴大了影響,提高了知名度,但也僅限於石家莊地區一帶,因此,河北省絲弦戲現在亦統稱石家莊絲弦戲。
石家莊市在1947年解放后,絲弦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一時期的復興發展一直持續到“文革”前。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周總理曾經五次觀看絲弦演出。但“文革”開始,傳統戲禁演,持續了十幾年的絲弦輝煌期終於被迫落下帷幕。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從文化藝術界開始的,因此文化藝術界必然是重災區。被認為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了社會主義舞台的傳統戲,從1966年的年初就被禁演了。絲弦也同樣如此,從輝煌的鼎盛時期一下子跌入“停滯”的谷底。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同時也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文化藝術的又一個春天也來到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1977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河北省召開了全省文藝會演大會。這次文藝會演,對戲曲的解放和恢複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此拉開了石家莊絲弦戲恢復再興的大幕,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絲弦大戲再一次唱響。
進入19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之後,石家莊絲弦再次衰落入低谷,並且較長時期地在低谷中徘徊迷茫,專業劇團一度進入困境。

文化特徵


唱腔

絲弦戲唱腔分“官調”、“越調”、兩個系統。官調是由仁耍孩兒」發展而來;越調是由北力一“鼓詞”唱腔發展而來。各包括起板、頭板、二板、二板、趕板、撥子板、垛子板、哭板、甩板等9種板式,屬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此外,尚有【山坡羊】、【黃鶯兒】、【黑鶯兒】、【鎖南枝】、【歌南子】、【桂枝香】、【青陽】、【倒推車】、【打棗竿】、等曲牌附於官、越兩調作為插曲運用。官調唱腔,明快清新;越調唱腔,激越悠揚。官調唱腔活潑婉轉,旋律優美,堪稱絲弦“詠嘆調”。越調唱腔以二板最為常用,也最受戲迷喜愛,多用於敘述劇情,是絲弦的“宣敘調”,大段唱腔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委婉,激越之處加以樂隊大過門,粗獷豪放,激情澎湃。
不論生旦唱腔都用真聲唱字,然後旋律向上作7度、8度或10度大跳,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級下行,行內講“砸夯”“拉腔”,時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時而有如怒濤旋轉翻滾,時而又如瀑布急瀉直下。全部音域是兩個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詞最後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聲下行級進甩腔,這種尾腔翻高的唱法,為石家莊絲弦所獨有,達到其他劇種不能達到的高度。

念白

絲弦的又一特色體現在它獨特的念字上。絲弦戲作為地方劇種必須體現出她的地域特色,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絲弦戲始終保持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鄉土人演木鄉木土的戲,鄉間風俗,方言俚語,都是絲弦戲里包羅的“好作料”。

表演風格

從表演藝術來看,石家莊絲弦熱烈火熾,粗獷豪放,刻畫人物細膩,其中以花臉、老旦、花旦等行當表演更具特色,崇尚動作特技是其重要特點。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絲弦戲的表演繼承了木偶戲的衣缽,後來變為真人登台演出,表演以身段動作、耳部表情和手指動作等完成了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劃,期間不乏誇張手法,刻板和直線條木偶動作遺風的運用,其後是演員在舞台上的做戲,表演特戲(如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工夫見長,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軟翅是石家莊絲弦的獨門工夫,可惜均己失傳)和臉譜的利用,並有借用“社火”之形式,真刀真槍地在舞台上展不一番的。

伴奏樂器

早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1 ),中路絲弦便與老調戲同台,使老調戲的劇目、音樂傳入絲弦。絲弦戲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由弦索(月琴)、二弦改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現了既唱絲弦又唱老調、河北梆子的二合班。打擊樂器也由“京傢伙”改用“蘇傢伙”。后又從崑曲、京劇吸收大量營養充實自己,“京傢伙”、“蘇傢伙”並用。

代表劇目


石家莊絲弦有傳統劇目五百餘出,代表性劇目有《空印盒》《白羅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金鈴計》《楊家將》《花燭恨》《生死牌》《宗澤與岳飛》等。

分佈地區


石家莊絲弦流行於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和山西省的晉中地區東部以及雁北地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家莊絲弦是燕趙文化的傑出代表,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佔有較高地位,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絲弦”之說。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絲弦是元曲遺存,以元代小令、明清俗曲為基礎,吸收融合明代中後期流行於河北中南部的“弄傀儡”的表演和演唱特色演變而來。其曲牌體和板腔體混合的音樂體系,真聲唱字、假聲拖腔的獨特演唱方法,以各地鄉音為基礎的唱念特色,及其特技表演,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絲弦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劇種中佔有較高的地位,有“一昆(曲)二高(腔)三絲弦”之說,在多個劇種同時演出時,只有崑曲、高腔和絲弦開鑼(俗稱“打通”)之後,其他劇種才‘能開鑼演出。清中葉后,絲弦與崑曲、高腔、河北亂彈並稱“神流”,其他地方劇種則稱為“海流”。咸豐年間,流行於石家莊、正定一帶的中路絲弦經常與老調同台演出,使老調的劇目、音樂傳到絲弦。老調也受到絲弦的影響,豐富了劇目和音樂唱腔。
絲弦為曲牌體和板腔體混合聲腔,音樂色彩十分豐富,真聲唱字,假聲拖腔的演唱方法獨具風韻,唱念以各地鄉音為基礎,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親和力。高超獨特的特技表演,顯示出其唱做並重的藝術追求。

傳承人物

邊樹森,男,漢族,1940年12月生,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縣人,現居住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2月,邊樹森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石家莊市申報。
張鶴林,男,漢族,1944年12月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人,現居住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2月,張鶴林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石家莊市申報。
安錄昌,男,漢族,1937年10月生。2009年6月,安錄昌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石家莊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5年,石家莊絲弦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莊市文化局明確提出了將石家莊絲弦作為石家莊特色文化建設的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保護弘揚。石家莊市絲弦和市藝術研究所,深入開展了絲弦相關資料的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共整理傳統劇本200多個,微機錄入劇本50多個;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已完成了絲弦8台大戲的音像出版工作;市藝術研究所的《石家莊絲弦優秀劇作選》、《石家莊絲弦音樂簡編》也在緊張編輯中。但是政府的重視力度還是不夠,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劇團工作環境和演出條件,加大絲弦理論研究,加強絲弦文化教育,建立保護絲弦的管理體制,給絲弦藝校招生提供提供優惠政策。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57年11月18日,經周總理推薦和邀請,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演出的劇目是《扯傘》,那天晚上來看戲的除周總理外,還有朱德、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賀龍、葉劍英、聶榮臻、烏蘭夫、李濟深、何香凝、周揚、錢俊瑞等國家領導人。
1958年2月14日,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治代表團訪問朝鮮,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隨同赴朝慰問志願軍。劇團在朝鮮歷時40餘天,演出30餘場。
1961年,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奔赴河南、江蘇、山東,在安陽、新鄉、鄭州、洛陽、商丘、開封、徐州、濟南、德州等城市作了長達四個月的巡迴演出。
1981年9月初,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攜新編傳統戲《花燭恨》於“文革”後代表該團首次進京演出。北京電視台和北京電台多次轉播,《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工人日報》《北京戲劇報》等各大報刊,相繼刊登了李萬春藍天野、任桂林、魏喜奎等人的評論文章,對該劇以及該劇的主演安錄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86年5月,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第三次進京演出。此次進京,該劇團帶了兩齣戲,一是現代戲《瘸腿書記上山》,二是新編傳統戲《宗澤與岳飛》,演出時間約十天。其中5月19日他們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同志演出了現代戲《瘸腿書記上山》。
2007年11月25日—26日,為慶賀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建團60周年、紀念周恩來總理為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題詞五十周年、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首次進京演出50周年,石家莊市絲弦劇團進京在全國政協禮堂專場演出。此次進京帶去了兩部戲,一部是絲弦傳統經典劇目《空印盒》。

衍生作品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
為提高石家莊絲弦戲這一古老劇種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認識了解和享受絲弦的魅力,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由王永春主演的《空印盒》拍成電影,在全國公映。電影藝術片《空印盒》將石家莊絲弦戲這一地方劇種推向了全國。

獲得榮譽


2021年6月,入選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