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鎮
且末鎮
且末鎮成立於1981年,是且末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315國道穿城而過,東與阿熱勒鄉相臨,南與瓊庫勒鄉相望,西與托格拉克勒克鄉相接,總面積4平方公里。且末鎮採取四項措施切實做好檔案工作。
且末鎮緊緊圍繞“抓住機遇、強化意識、促進發展、保持穩定”工作大局,改進工作作風,優化工作效率,全力以赴做好社區創建、奧運安保、“兩基”國檢、社會穩定各項工作。全鎮唯有菜隊屬自然村,共有35個大棚,佔地面積50畝,分別由8戶蔬菜種植專業戶種植,年產蔬菜2.5噸/畝。
轄5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菜隊。總人口19360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人口出生率18.17‰,死亡率10.32‰,自然增長率7.85‰。有中學、小學各1所,在校學生5057人,入學率分別為98%、100%,各類專職教師342名。全鎮有耕地面積403畝,主要以種植小麥、棉花、玉米為主,其中:播種小麥面積184畝,畝產418公斤,比去年的406公斤增加12公斤,增長了3%;總產77000公斤,比去年的74753公斤增加2247公斤,增長了3%。棉花播種面積131畝,畝產 121.8公斤,總產達到16000公斤,比2002年的8024公斤增加7976公斤,增長99.4%。復播玉米113畝,畝產354公斤,總產40000公斤。農業總產值979550元,農民人均收入2586.14元。蘭新鐵路和312國道、烏魯木齊一吐魯番一大黃山高等級公路及亞歐通訊光纜均穿鎮而過,為且末鎮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境內設有區供銷社、縣銀行達坂城支行、衛生院、糧站、縣回民中學、且末鎮郵電支局、自治區外辦且末鎮外賓接待站、且末鎮中心農貿市場、鎮中心小學、文化站、廣播站、電視差轉檯等機構。商貿發達,鎮區道路、供水、排水設施建設已經完成,一座新型小城鎮已初具規模。且末鎮從古至今就是聯繫南北疆和區內外的咽喉之地,同時還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老重鎮.
且末鎮
且末鎮
達坂城鎮--馬車夫之戀 口,流入托克遜縣境內。礦藏豐富,以煤、石膏、銅、鐵、黃金等為主。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約40餘種,有草豹子、猞猁、雪雞等珍貴動物。盛產麻黃、雪蓮、黨參等名貴藥材和蠶豆、杏、梨、蘋果、無花果等。
該鎮是一個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礦產資源開發、商貿飲食服務和運輸業並存的發展地區。1993年,農業生產總值281.7萬元,其中牧業133.4萬元,年底牲畜存欄5928頭(只);有防護林219畝、林木6.67萬株,經濟林(蘋果、杏)242畝,水果產量123噸;擁有各類企業15家、煤礦12個,有各種拖拉機45台、農用車42輛、各種農機12台(架)。工業總產值244.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857.71萬元,農村人均收入919.97元。
且末鎮
四是注重檔管人才培養。加強對專、兼職檔案工作人員的工作指導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每年選派專、兼職檔案員參加上級組織的檔案整理培訓班,不斷提高業務知識和水平,充分調動檔案人員學習業務積極性,使檔案管理工作規範化、制度化。
且末鎮
明確考核要求。鎮黨委制定《且末鎮社區幹部“四包三管兩增強”工作考核辦法》,明確規定採取查看“四包三管兩增強”工作手冊等工作檔案、向民警了解、入戶了解、崗位練兵、民意測評等方式進行全方位考核。社區幹部做到入戶率、知曉率達到80%以上;對出租房屋登記管理、流動人口和重點人員登記率達到100%;對轄區單位和重點場所知曉率達到100%。
且末鎮
青得里鄉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州、博樂市黨委、人民政府的各項指示、決議,立足本地實際,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把握機遇,奮力拚搏,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農牧民收入逐年穩步增長,農村社會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治局面進一步鞏固。
青得里鄉始終堅持三個文明建設一起抓,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近年來,全鄉先後有4個機關部門站所被評為自治州級文明單位、7個村隊被評為自治州級文明村隊;8個機關站所被博樂市命名為“群眾滿意”站所、17個村黨支部被博樂市黨委命名為“五個好”農村黨支部。青得里鄉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自治區雙擁模範先進集體、自治區級文明單位、自治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蒙古族最早信奉薩滿教,從元朝開始信仰藏傳佛教。藏語把僧人尊稱"喇嘛"(意為上人、師傅),因此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蘭教。且末鎮衣食住行 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民族傳統食品有奶製品、抓飯、烤全羊、牛羊肉、烤羊肉串、烤包子、饢、油炸食品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交通的發展,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除了喜歡食用牛羊肉之外,他們也開始食用魚蝦等海味品,其飯菜的花樣也變得豐富多彩
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小年和春節。農曆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稱為小年。蒙古族把春節叫大年,也稱白節。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麥德爾節,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廟會。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還有卡巴克節,回族還有聖紀節。
婚俗是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蒙古族的婚禮儀式繁多,婚禮須經說媒、相親、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序,極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舉行婚禮之前要舉行"尼卡"儀式。這種儀式由阿訇(神職人員)主持。
蒙古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凡喜慶節日、宴會,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異常豐富,有《牧歌》、《習俗歌》、《諺語歌》、《思親歌》等。民歌分"長調"和"短調"兩類,彈唱時使用一種叫"托布秀兒"的彈撥樂器,發音獨特,聲調悠揚。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節奏歡快,舞步輕盈。民間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開勒》、《崩崩爾腔》、《奧里克特克》和《沙吾爾登》等最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維吾爾族歌舞輕鬆愉快,自由活潑,主要是手臂和腳腿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舞蹈姿勢沒有定式,隨意變化,"麥西來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樂器有十幾種,常見的"熱瓦甫"、"都他爾"和"達甫"(手鼓)等。哈薩克族最著名的民間說唱藝術是阿肯彈唱,通常由一人或兩人邊彈冬不拉邊演唱。最為常見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刁羊和姑娘追。"花兒"是回族人民獨有的民間歌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