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稚
長孫稚
長孫稚(?—535年),字承業,原名冀歸,魏孝文帝以他年幼就繼承家業,賜名為稚,《北史》為避唐高宗李治諱稱之為長孫幼。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將領、官員。司空、上黨靖王長孫道生曾孫,征南大將軍、上黨定王長孫觀之子。
長孫稚歷任前將軍、撫軍大將軍等職,封公爵。孝昌二年(526年),征伐反叛的五原人鮮於修禮時,因兵敗被免職,不久因功復職,並進封上黨王,又改封馮翊王,后降為郡公。北魏分裂后隨孝武帝元修徠出關,投奔西魏掌權的宇文泰,受封太師,錄尚書事,復封上黨王。大統元年(535年),長孫稚去世。追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謚號文宣。
人物關係
長孫稚出身於將門世家,其曾祖父長孫道生、父親長孫觀都是北魏著名將領,長孫道生官至司空,封上黨王;長孫觀官至征南大將軍、襲封上黨王。
六歲時,繼承上黨王爵位,依例降封為上黨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見他年幼繼承家業,故賜名為長孫稚(《北史》記載為避唐高宗李治名諱稱長孫幼),長孫稚少年時期聰明敏銳並且有才華技藝,虛心敬愛士人,初任前將軍。太和十七年(493年),跟隨孝文帝元宏南征,授任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正光二年(521年)七月,南朝梁豫州刺史裴邃打算襲擊壽陽,便暗中結交壽陽人李瓜花等人作為內應。裴邃部署好軍隊並約定好攻城的時間,但怕被北魏發覺,便先給北魏揚州方面送去一封書信,信中說:“北魏原來在馬頭設置防衛,現在聽說要修築過去的白捺城,如果這樣的話,就表示你們要發起進攻,我們這邊也需要修築歐陽城,增加邊境的守備,現在築城的兵士已集中,只等你們的回信。”長孫稚和他的幕僚們商議此事,大家都說:“我們這裡沒有修築白捺城的意圖,應當把實情告訴他們。”錄事參軍楊侃說:“白捺是個小城,本來不是什麼險要之地;裴邃這人很狡詐,一貫老謀深算,現在大量集結、調動軍隊,恐怕有別的企圖。”長孫稚頓時醒悟過來說:“錄事應當馬上寫一篇檄文送給裴邃。”於是,楊侃在檄文中對裴邃說:“你們調集兵力,想是有其他用意,為什麼反而誣陷我們修築白捺城呢?不要以為我們這裡沒有能人。”裴邃收到檄文後,認為北魏已經發覺他的企圖,就遣散了他的軍隊。李瓜花等人因為錯過約定時間,就互相告發檢舉,導致有十多家被處死。
正光五年(524年)九月,裴邃與虞鴻襲占壽春,長孫稚率兵抗擊裴邃,一天之內與之交戰九次,梁軍后軍將軍蔡秀成因為迷路而沒有及時趕到,裴邃作戰不利只好領兵撤退。宣武帝元恪派遣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元琛率軍支援長孫稚。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宗室元琛抵達壽春,想要出兵與梁軍決戰。長孫稚認為當時久雨不晴不可以輕易出兵,元琛拒不聽從,擅自率領五萬兵士出城攻打裴邃。裴邃列出四個圓形軍陣等待元琛軍隊前來,並指派直閣將軍李祖憐前去魏軍前面挑戰,然後偽裝敗退;長孫稚和元琛出動全軍追擊李祖憐,裴邃的四個圓形軍陣爭相行動,結果魏軍中伏,魏軍大敗,被斬殺一萬多人。元琛逃進城內,長孫稚領兵在後面攔擊梁軍。入城后便關門固守,再也不敢出來迎戰。起初,長孫稚總領強大的魏軍,卻長久不與梁軍決戰,當時下面議論紛紛,懷疑他別有用心。朝廷再派遣河間王元琛和臨淮王元彧、尚書李憲等三位都督,對外聲稱援助長孫稚,其實是為了防範他。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五原郡降戶鮮於修禮等人率領北鎮流民在定州的左城舉事,朝廷任命長孫稚為大都督負責討伐叛亂,令他與河間王元琛共同討伐鮮於修禮。四月,長孫稚率領大軍行至鄴城,朝廷詔令解除他的行台、大都督職,以河間王元琛擔任大都督,酈道元擔任行台。長孫稚派遣其子長孫子裕向朝廷上奏說:“前次我與元琛同在淮南,元琛因不聽正確意見而導致失敗,獨因我而得以保全,於是我們之間便產生了嫌隙,如今我實在難以接受他的調遣,希望朝廷給予調節。”但朝廷沒有準許。長孫稚和元琛前進到呼沱(一作呼沲)時,長孫稚不想出戰,但元琛不許,強迫他即刻出戰。長孫稚行進到五鹿的時候,遭到了鮮於修禮的截擊,元琛沒有前去援救。叛軍全部到達后,長孫稚的軍隊一敗塗地,長孫稚和元琛一併獲罪而被去職。
同年六月,遷居蜀地的正平郡絳縣人陳雙熾聚眾反叛,自稱始建王。朝廷復任長孫稚為代理鎮西將軍、討蜀都督,前往討伐叛軍。長孫稚因接連作戰有功,被授為平東將軍,並且恢復了原來的爵位。後來被授任為尚書右僕射。
孝昌三年(527年)十月,雍州刺史蕭寶夤佔據長安反叛,朝廷任命長孫稚為行台前往討伐蕭寶夤。當時,長孫稚背發毒瘡還沒有痊癒,胡太后慰勞他說:“你的病如此嚴重,我本想讓你靜心修養,但朝廷卻無人可派怎麼辦?”長孫稚回答說:“我應當為朝廷死而後已,哪敢不盡自己的力量呢?”當時長孫稚的兒子長孫子彥也患腳病,扶著拐杖入宮拜謝。尚書僕射元順回頭對眾人說:“我們身處於廟堂高位,各任要職,朝廷危難的時候,唯獨讓患病的將領為我們出征,這恐怕不合適吧?”當時朝堂之上沒有敢回答的人。
當時,薛鳳賢在正平反叛,薛修義的軍隊聚集在河東,分別佔據鹽池,圍攻蒲坂,準備東西聯合,來響應蕭寶夤的叛亂。孝昌四年(528年)正月,蕭寶夤大軍包圍馮翊,但沒有攻下。長孫稚的軍隊行進到恆農,行台左丞楊侃對長孫稚說:“昔日魏武曹操與韓遂、馬超在潼關交戰數日,雙方相持不下,依韓遂、馬超的才能,遠不能與曹操相比,但是戰事卻很長時間沒有結果,原因就在於韓遂、馬超扼守住險要關口。現在叛軍的守備已經很穩固了。這種局面即使是魏武曹操再生,也難以施展他的才能。您不如向北奪取蒲阪,再渡過黃河向西,進入敵人的腹地,必置叛軍於死地。這樣華州之圍便會不戰而解,潼關守敵必定顧慮後方而逃走。周圍的城池也必然會隨之解圍,長安城便可坐而取之。如果我的計策可行的話,我願意為您做前鋒。”長孫稚說:“你的計策倒是很好,但是現在薛修義包圍河東、薛鳳賢據守安邑,宗正珍孫把守虞坂,無法通過,怎麼能到達呢?”楊侃說:“珍孫只不過是一介武夫,因偶然的機緣得以成為將領,他只能被人驅使,哪能指揮得了別人!河東郡的治所在蒲阪,蒲阪西邊靠近黃河,所轄區域大部分在郡治所的東部。薛修義率軍隊、百姓向西包圍郡治蒲阪,他們的父母、妻兒卻還都留在原來的地方,一旦聽說官軍到來,他們都會有內顧之憂,一定會望風披靡不戰自潰。”長孫稚於是便派自己的兒子長孫子彥與楊侃一起率領騎兵從恆農北渡黃河,佔據石錐壁。楊侃聲言:“現在暫時停在這裡等待步兵,並且看一看民心所向。”於是命令那些送來投降者的名單的人各自回到村子,並且告訴他們:“等到官軍燃起三堆烽火時,你們也要燃舉烽火相呼應。那些不舉烽火相呼應的人,便是賊軍的同黨,要殺掉他們,將沒收的財產犒賞軍隊。”於是村民們相互轉告,即使內心不想投降的人也假裝舉起烽火,一夜之間,火光遍布數百里。圍攻蒲阪的叛軍不知其中原委,各自潰散逃歸。薛修義也逃回老家,與薛鳳賢一起請降。正月十八日,長孫稚率軍攻克潼關,進入河東。
當時,恰逢孝明帝元詡下詔要廢除鹽池稅,於是長孫稚上疏說:“鹽池是上天賦予的物產,況且靠近京城,正應該把它當作寶物好好守護,依據常理均衡地補給百姓。當今之時,四方多難,國家府庫空虛,冀州、定州叛亂紛起,國家正常的戶調絹帛無法收上來,一切全靠府庫的儲備,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大致估算一下鹽稅收入,一年之中,按絹的價值計算的話,不少於三十萬匹絹的收入,這就猶同將冀州、定州這兩個州置於京郊一樣。現在如果再廢除鹽池稅的話,那可就是兩次失計。臣上次之所以敢違抗您的聖旨,沒有先討伐關內的賊兵,而是先徑直解除河東之圍,這並不是以長安為緩而以蒲坂為急,而是蒲坂一但淪陷,就會失去鹽池,三軍勢必會缺乏糧食。上天助我大魏,這一計策果然是正確的。過去孝文帝太平之年,什麼都不缺少,尚且創置鹽官對鹽池加以管理、保護,那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跟老百姓爭利,而是擔心由於利益衝突而導致社會動亂。何況當今國家財政不足,租稅已經提前徵收六年,戶調已經摺合到明年,這些都是掠取百姓私財的措施,事情出於不得已。我這就讓那些管理、保護鹽池的將、尉們,回去率領他們的部下,仍按往常一樣徵收鹽稅,是否廢除,再聽陛下以後的詔令。”不久,長孫稚打敗蕭寶夤的部將侯終德,蕭寶夤出逃,雍州平定。
孝昌四年(528年)二月,朝廷授任長孫稚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尚書僕射、西道行台。
永安元年(528年)四月,孝庄帝元子攸繼位,封長孫稚為上黨王。不久,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馮翊王,后降為馮翊郡公。永安二年(52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升任司徒,加任侍中,兼任尚書令、大行台,仍舊鎮守長安。
北魏孝武帝元修初年,長孫稚改任太傅,錄尚書事。以擁立皇帝的功勞,另封開國子。長孫稚上奏請求改授給姨表哥哥廷尉卿元洪超的次子元惲。當初,長孫稚出生後母親亡故,被元洪超的母親所撫養,所以請求讓爵位,北魏孝武帝准許他的請求。孝武帝西遷關中,長孫稚當時鎮守虎牢,也跟隨趕赴長安,授任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
大統元年(535年),長孫稚去世,追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謚號文宣。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十月,車騎大將軍蕭寶寅起兵反魏,尚書僕射行台長孫稚領兵討伐。蕭軍踞潼關,圍攻馮翊(今大荔)。稚軍到弘農(今華陰)。左丞楊佩對稚說:潼關險要,重兵駐守,不如北取蒲坂,渡河而西,入其腹地,則華山之圍不戰自解,潼關守兵必自顧而遁。枝節既解,長安唾手兵北渡據錐壁。長孫稚命令凡釋降者各回其村。並告知:稚軍舉三烽為號,降者需舉烽相應,不降者必進擊屠殺。村民聞訊暗中奔走相告。一夜之間,火光遍數百里,圍城蕭軍不測虛實,各自逃散。薛修義、薛鳳賢率部投降,稚軍擊潰蕭軍,馮翊之圍不戰自解,稚軍佔據潼關,獲全勝。
• 魏收《魏書》:①“稚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 ;②“熾乃早稱英俊。”
• 《北史》:“承業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
長孫稚年少時鬥雞走馬,與人爭鬥將其殺死,躲藏在龍門將陳興德家。後來,長孫稚了為報恩,將繼室羅氏前夫之女呂氏,嫁給陳興德之兄陳興恩。
• 曾祖:長孫道生,柱國大將軍、北平王長孫嵩的侄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多次率軍征討,屢立戰功,官至司空、侍中等,封爵上黨王,妻子孟氏。
• 祖父:長孫抗(《長孫儁墓誌》記為長孫烏者),特進上黨康王。
• 父親:長孫觀(《長孫儁墓誌》記為長孫拔六觀),征南大將軍、上黨定王。
• 前妻:張氏,生二子長孫子彥、長孫子裕。
• 繼室:羅氏,生三子:長孫紹遠、長孫士亮、長孫季亮,羅氏大長孫稚十餘歲,性格好妒,不許長孫稚有姬妾。有四個童僕因她懷疑與丈夫有染,被迫害致死。
兒子
徠• 長孫子彥(名長孫儁),以字行,官至后軍大都督,謚號威襄。
• 長孫子裕,一說名裕,隋太常卿,平原侯。
• 長孫紹遠,謚號獻,長孫紹遠精通禮樂,才華橫溢,號稱樂祖,死後配饗廟庭(入太廟共享祭祀)。
• 長孫士亮(字澄),北周刺史,義文郡公。
• 長孫季亮(字總),隋刺史,金紫光祿大夫,清都郡公。
女兒
• 長孫氏,嫁侯剛之子侯淵。
•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
•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