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錫庚

石油鑽井工程專家

靳錫庚,石油鑽井工程專家。首次繪製出老君廟和石油溝的地質地形圖和地質構造圖,是玉門油田的主要發現人和創建人之一。負責用旋轉鑽機第一次鑽成了我國高壓自噴油井,支援了抗日戰爭用油。

人物經歷


靳錫庚,字壽山,別名秦克恭,1900年11月14日生於河南省杞縣邢口集。幼年師從伯父讀經書與實用之學,在進步人士吳芝圃影響下加入“杞縣風俗改良會”。於1927年參加了睢縣杞縣的農民暴動。大革命失敗后,他出外求學,欲以“知識救國”。1928至1932年,在河南焦作工學院學習。1932至1934年,任湖北大冶煤礦測繪員。1935至1936年,任豫化督察處公路測繪員。1936至1937年,任焦作同官煤礦技術員。1937至1938年,任陝西探勘採礦處技術員。1938至1945年,任甘肅玉門礦務局工程師。1945至1946年,任美國鑽井採油實習員。1946至1950年,任甘肅玉門礦務局工程師。1950至1951年,任蘭州西北石油管理局材料處處長。1951至1955年,任石油管理局總供應處副處長。1956至1957年,任石油部地質司鑽井處副處長。1957至1959年,任石油部地質勘探司副總工程師。1960至1964年,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1964至1966年,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66至1969年,在北京東郊農場勞動。1970至1978年,在家病休。1978至1988年,任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1988年3月退休。1998年4月17日病逝於北京。

玉門去開油礦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河南省杞縣經常遭受日本侵略軍的飛機狂轟濫炸,房屋倒塌,無法生計。靳錫庚的父母妻子在戰亂中先後病逝。他領著三個女兒逃難來到陝西省建設廳,經人介紹認識了孫健初,此時孫健初正準備去玉門老君廟進行石油勘查,急需一名測繪人員,但聽說靳錫庚帶著三個女兒,又有些猶豫,便對靳錫庚說:“現在國共聯合抗戰,海上運輸洋油的路已被日本人封鎖了,抗戰大後方運輸都是靠汽車,由於缺油,汽車都用上了巴縣的天然氣,政府已不惜高昂代價用糧食製造酒精代替燃料。現在惟一的希望是到玉門去開油礦”。孫健初的一番話,使靳錫庚心潮湧動,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靳錫庚毅然表示,願同孫先生一同前往為國家出一份力。他們一道克服千辛萬苦奔赴玉門老君廟進行石油地質勘探,長期住在祁連山北麓蒙古包,踏遍了弓形山一帶的高山低谷,繪出了老君廟和石油溝兩幅比例尺為萬分之一的地質地形圖和地質構造圖,為老君廟定井位和鑽井取砂樣進行地層對比提供了重要依據。在玉門油田創業初期,靳錫庚分管鑽井兼採油工作。他試用頓鑽鑽了六口淺井,試用簡易方法煉油,1941年,他負責在玉門首次使用800m旋轉鑽機,鑽老君廟的8號井,出現強烈井噴。他帶領鑽井工人冒著強烈的瓦斯氣在油流下安裝上防噴器,制止了井噴。保證全礦完成了1942年生產180萬加侖的汽油任務,為支援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1942年冬,他參加了接收獨山子油礦工作,撰寫了《獨山子油礦鑽采概況》一文,學習了獨山子油礦泥漿的設施及一系列工藝流程,並畫出油層射孔槍圖,回到玉門後用到生產上,並改進了泥漿的配製,對10號井的井噴得到有力的控制,為老君廟控制井噴事故提供了經驗。

奔赴老君廟


1938年10月15日,他帶上三個女兒和孫健初乘坐甘肅油礦籌備處自購的一部福特牌敞棚汽車從西安出發。由於戰亂和資金短缺西蘭公路路況很差。一路顛簸,時時要下來修路。他們沒想到西北10月的寒風竟那樣凌厲,坐在敞篷車上,三個孩子縮作一團。越往西走地勢越高,天氣越冷,人煙越稀少,越加荒涼,迎面撲來的朔風,凍得孩子們忍無可忍。靳錫庚把能禦寒的衣物全蓋在孩子們身上,自己卻發了高燒,就買點劣質紅糖,渴點混沌開水,又頂著風沙趕路。一周后終於到了蘭州。孫健初、嚴爽、靳錫庚三人第一次在蘭州見面,從此開始了多年的共事。

抓緊時間做準備


靳錫庚抓緊時間做工作上的準備,他招來兩名測量工人,每天給他們講測量常識。孫健初購買測量測繪儀器,借來一頂帳篷,又在蘭州租來一輛卡車。他們繼續西行,所乘的汽車原本陳舊,加之超重,日夜兼程,汽車多次在途中拋錨。他們忍飢挨凍,於12月4日到達了酒泉
再往前走就是渺無人跡的戈壁灘。靳錫庚只好把三個女兒寄養在當地的農民家裡。由17歲的大女兒擔負起照看兩個小妹妹的生活。12月已是冰封大地,要到海拔2200多米的祁連山區安營紮寨。他們租了20多峰駱駝,雇了一名嚮導,共8人。駱駝馱上儀器工具和生活用品,艱難地向老君廟行進。出了嘉峪關,天是灰濛濛的,黃色的丘陵禿山,戈壁灘上抖動著干朽灰黃的芨芨草駱駝草,走出很遠都看不見一個人影。由火燒溝向南是崎嶇的山路。在白楊河村,村長派了陶福興和羅生全兩個年輕人當嚮導。
第四天,經過一條峽谷,峽谷從東到西寬約一二百米,深百米左右。旁邊有條河,水從山上流下。陶福興興奮地說:“這就是石油河!”他們繼續前進。陶福興指著峽谷東岸半坡上的一座破舊的小紅房子:“那就是老君廟!”日夜盼望的老君廟終於找到了。靳錫庚記得那天是1938年12月27日。他們就在老君廟旁支起帳篷升起火。從此,開創了玉門的石油勘探歷史。
老君廟海拔2300多米,位於祁連山北楚,山上的冰雪融化而匯流成河,河水像刀子一樣將山前的戈壁切成千仞絕壁,絕壁上流出的油苗把大片的河灘和下游戈壁浸成黑色。老君廟就坐落在山坡的平壩上,玉門油礦的第一口井就鑽在老君廟附近,油礦也因此而得名。

老君廟地質地形圖及地質構造圖的誕生


到老君廟的第二天清晨,孫健初便迫不及待地要察看山背後的地形。靳錫庚與孫健初冒著刺骨的寒風從蒙古包走出來,來到祁連山下,孫健初指著面前的山說:“你看這山多像把弓!”後來人都叫這山為“弓形山”。孫健初認為,弓形山不但外表凸起,而且裡邊是個隆起的構造。他們想到山上去看個究竟,沒有路硬是用鎬在懸崖嶙峋的斷壁上鑿出一個能站腳的台階,一個人在前邊鑿,一個在後邊扶著,就這樣走一蹬,鑿一蹬,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頂,從山頂往下看,讓人感到頭暈目眩。為了加快勘探進度,靳錫庚領著幾個新工人去野外測量。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每天吃的是發不起來的饃和鹹菜,最好的飯是白水加鹽的麵條和小米稀飯,睡的是蒙古包,10來個人擠在一起,雖蓋著被子,壓上羊皮襖,仍凍得縮成一團。
早晨,靳錫庚帶領工人天一亮就出發。低谷都覆蓋著一尺多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前進。當時靳錫庚已是近40歲的人了,每爬一步都氣喘吁吁。測量工劉萬才說:“靳先生,越往上越陡,您不必爬了,我上去替您看看。”“你要能看,我來幹啥?”工人固然是好心,但他豈知只有站在視線開闊的山頭上,靳錫庚才能指揮他們如何測量出合格的等高線。就這樣,他們艱難地爬上了山頂。強勁的北風幾乎要把他們刮到山腳下,工人們都是當地的農民,有經驗,大風一來趕緊讓靳錫庚卧倒。測量時,靳錫庚一手拿筆,一手拿著平板儀,帶著手套的手也快凍僵了,眼淚滴在平板儀上,很快便凍成了冰疙瘩。這種艱苦的生活日復一日,支持他的是堅強的毅力。他日漸消瘦,面容枯槁。一天,他眼前一黑,突然暈倒在雪地上,工人們只好攙扶著他回住地。第二天,他又領著工人出工了。經過一年的時間,他們踏遍了弓形山一帶的高山低谷,測繪七千多個點。到1939年10月份,靳錫庚領導著工人們繪出了老君廟和石油溝地區兩幅比例尺為萬分之一的地質地形圖和地質構造圖,為老君廟油田初期定井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沒有電測的情況下,鑽井也根據它指出的地層位置取砂樣,反過來鑽井取出砂樣又驗證所畫位置的對與否,為下一個井位的確定提供依據。
玉門油礦們剛到老君廟的一天傍晚,大家忙著支帳篷,只見有幾個黑黢黢的傢伙向他們走來,到跟前一看,原來是幾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滿身油污,滿臉煙熏烏黑,經詢問知道他們是赤全堡一個地主雇來舀油的。他們在油苗處挖個七八尺深的坑,讓油流到坑裡,當油積滿時,地主便把油運到城裡去賣錢。這種方法是從清朝延續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採油方法。大家叫這些孩子為“油娃”。
舀油娃們引起了靳錫庚的沉思,靳錫庚想:總不能守著金飯碗討飯,要自己動手解決礦上汽車用油難的問題。於是,他向孫健初建議將“油娃”們的三個油苗買過來,自己有辦法可以多出油。孫健初同意了他的想法。靳錫庚指導工人在懸崖下露頭的岩壁上順著油層對著油苗挖了三條平巷。巷道用木柱支護,人們把它叫做石油坑道。靳錫庚學著“油娃”的舀油方法,每天可出原油1t多,相當於一口淺井,比挖坑舀油多出10多倍原油
他們用一個七八十加侖的圓鐵桶當煉油爐,駱駝草當燃料,每天可煉出5加侖(23升)汽油。在當時這些油就夠卡車跑一趟酒泉了,再不用從西安討油了。自己能煉出汽油,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從出油到煉油沒花一分錢,這真叫白手起家。這也就是玉門煉油歷史的開端。這期間,由延長油礦調來了兩部頓鑽。1939年3月13日,老君廟第一口油井在孫健初和靳錫庚所定的井位上開工了。為什麼叫“開工”而不稱之為開鑽呢?因為當時在開鑽之前要先用人工挖方井,挖過礫石層之後才能下鑽。挖方井就花去一個月的時間,又因井下氣流不暢導致兩名工人窒息而死。頓鑽進度也很慢,順利時一天鑽進一米多,如果遇到井壁坍塌,反而倒退。用了398天,鑽到388.81m處遇到A層。這口井每天可產油三四桶(五六百升),大家為之歡欣鼓舞,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希望。

第一次鑽成了我國高壓自噴油井


1941年之後為了向深層鑽進,時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主任孫越崎決定從萍鄉煤礦調來800m旋轉鑽機鑽老君廟8號井,這口井的負責人是靳錫庚。
10月20日,當8號井鑽進到448.76m處時,突然噴出油和砂,把鑽台下的工作套管撕開了一個裂縫,原油夾帶著天然氣呼嘯而出,噴向40m的高空,吼聲震天動地,併發出火車汽笛般的長鳴。井噴就是命令,身為隊長的靳錫庚,在危急關頭沉著應戰,帶領鑽機班長陶復興冒著生命危險,頂著氣浪,硬是衝上去裝上了防噴器。數小時后,防噴器被油砂衝出一個10cm左右的窟窿,油和氣再次向外噴射,噴到空中的油像滂沱大雨一般傾注而下,油砂噴出1km左右,現場的人都成了“油人”,井場周圍瀰漫著瓦斯,工人幾次抬著鋼板壓井,但都被氣流衝倒,井噴無法制服。到了27日清晨,由於井內油砂堵塞,井噴的勢頭減弱,乘此機會,靳錫庚與司鑽再次衝上去,安裝上第二個防噴器,這時大家才長舒了一口氣。
這之後,8號井有7個月是在控制下採油。當井不出油或油流速減小時就上下提放和旋轉鑽桿,同時將閘門打開,油便會自動流入油池。1942年8月7日,這一天任憑怎樣活動鑽桿也不出油,為了保證每天給煉廠100t原油,靳錫庚和鑽井工人商量,把鑽桿取下來,看看是否堵塞了。果然發現在套管100多米處已被石蠟糊住了,鑽桿管箍下邊“肩膀”處已被砂子磨平,部分套管被砂子磨成一條條溝,有的斷了,卡在鑽頭上,起鑽桿時連套管也帶了出來。當大家費了很大的力氣把鑽頭連同鑽鋌取出剛放在地下,這下子通行無阻的原油像出籠的野獸咆哮而出,時刻威脅著井場上的每一個人。
這次井噴一小時能噴出數百噸油,最多一天能噴出2500 多噸。幸虧事前作了準備,就地挖的幾個儲油池派上了用場。眼看所有的儲油池都要滿了,如果再噴下去,原油就要外溢,會流到家屬住宅區、礦場、機廠,隨時都有著火的可能。有些家屬已經開始自發地向較為安全的東崗撤離,靳錫庚此時更是心急如焚。說起來也真僥倖,正當油池裝滿時,油井不噴了,他們藉此機會趕緊下鑽並關了防噴器,一場井噴才算過去。
8號井的井噴時間比較長,靳錫庚和吳德楣、劉樹人輪流值班,隨時解決現場發生的問題,通過8號井井噴的教訓,他堅持改用油管出油,並由大油嘴放噴改為小油嘴控制出油。同時也促使他對泥漿進行研究。通過8號井井噴的教訓,他們認識到學習技術的重要,靳錫庚說:“在毫無技術與經驗的情況下去鑽井,等於赤手空拳抓猛虎。”
在井噴的七天七夜裡,他們如同與洪水猛獸搏鬥,累得疲憊不堪,但看到這七天中所噴出的16000t原油,心裡像打了一個勝仗般的痛快。到了1942年11月,油礦提前完成了資源委員會下達的180萬加侖汽油的生產任務,全礦職工歡欣鼓舞。總經理孫越崎披紅戴花,帶上千人的隊伍,敲鑼打鼓,親自把一面錦旗贈給8號井。
8號井自噴14個月,其中三次失控噴油一個月,其餘都是在控制下採油,共采原油53417t。1942年用此原油煉出汽油187 萬加侖,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的汽車用油。

情系石油 奮進不息


1942年冬,靳錫庚作為中國方面的鑽井技術人員參加了新疆獨山子油礦接收工作,撰寫了《獨山子油礦鑽采概況》,對獨山子油礦進行了詳細介紹和特點分析。回到玉門老君廟對井場布置和重泥漿的儲備,採取新的措施,並自製了泥漿攪拌機和油層射孔槍等,代替了人工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從1943年以後所鑽的井再沒有發生井噴事故。

考取公費出國學習


1945年5月,他考取了公費出國學習,先後在美國休斯敦韓卜石油公司實習,之後又到懷俄明星機石油公司實習,最後在加利福尼亞美孚公司實習鑽采技術。1946年8月,他學成后,回到玉門油礦。一次60號井鑽透高壓高產L油層後下套管注水泥時,發現該井注進的水泥很快被噴出,該井隊長找到靳錫庚設法解決。靳錫庚判斷這是將要發生井噴的預兆,他立即趕到現場組織工人利用井口的卵石、布條及水泥、三合土製成了防噴塞子,在關井后雖然井口上升到三四十個大氣壓,但該防噴塞子卻不漏,從而避免了一場井噴,令美國專家為之叫絕。

關注工人


在玉門油礦創業的最困難時期,使靳錫庚關心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困難,更關注工人的文化、技術素質。那時,玉門油礦技術落後,技術人員很少,大部分是沒有文化的工人。靳錫庚積極主張辦夜校,沒有錢,他就發動工人撿廢磚頭搭起桌椅。他帶頭上第一堂識字課,又請來吳士壁、史久光等一批技術人員給工人們上文化課和專業課。他每天晚上要翻過兩個小山頭,風雨無阻地按時給大家上課。如王進喜等一個大字不識的工人,通過學習能看書看報、懂得許多鑽井知識。後來,王進喜初到大慶時見孩子們沒有學校上學,他效仿當年靳錫庚的做法也發動工人揀磚頭,蓋起“紅磚學校”。

任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靳錫庚先後被任命為玉門油礦總務組副組長,西北石油管理局器材處副處長,北京石油總局器材處副處長,石油部勘探司鑽井處副處長、副總工程師,石油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他雖在行政領導的崗位上,但仍沒忘掉鑽研業務,他翻譯了許多國外油田開發技術資料。

玉門油礦調研


20世紀60年代初,他奉石油部領導指示,帶工作組到玉門油礦調研,對油田的開發提出了新的建議。他們認為過去10餘年玉門油礦從L層中采出的油幾乎全部來自L3層。而L1、L2、L4等層的油幾乎未動,幾個層尚有可采儲量幾千萬噸之多。他們還認為,對L層採取邊部注水,遠不如分割注水效果好且來得快,在頂部注水有利而無害。他們建議,對L層應採取分采分注水,否則對L1、L2、L4滲透率低的各層很不利。如井內條件許可,可在同一個井內分采兩層油,甚至三層油。實踐證明他們的建議是正確的。靳錫庚在大慶油田調研時,對大慶開發中區(莎爾圖實驗區)做了開發分析,他針對地層多,生產井和注水井都交織在一起關係很複雜的特點,根據成千上萬的岩心和電測測井數據,把地下的地層、水層等做了一個模型,使地下看不到的地層搬到地上,使技術人員和採油工人一目了然掌握地下情況。後來這種方法被大慶各井隊推廣,叫作“游地宮”。

入黨


靳錫庚一生追求進步,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他在84歲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他熱愛石油事業,為尋找石油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為人剛直不阿,敢於向不良現象作鬥爭。他一生節儉,並以艱苦奮鬥為創業之本教育後代。“河西走廊大漠風塵,駝鈴聲中譜寫石油企業曲;百年征程知行垂範,功名置外惟有一顆赤誠心”,這是靳錫庚同志一生的真實寫照。

簡歷


1900年11月14日 生於河南省杞縣邢口集。
1928-1932年 在河南焦作工學院學習。
1932-1934年 任湖北大冶煤礦測繪員。
1935-1936年 任豫化督察處公路測繪員。
1936-1937年 任焦作同官煤礦技術員。
1937-1938年 任陝西探勘採礦處技術員。
1938-1945年 任甘肅玉門礦務局工程師。
1945-1946年 任美國鑽井採油實習員。
1946-1950年 任甘肅玉門礦務局工程師。
1950-1951年 任蘭州西北石油管理局材料處處長。
1951-1955年 任石油管理局總供應處副處長。
1956-1957年 任石油部地質司鑽井處副處長。
1957-1959年 任石油部地質勘探司副總工程師。
1960-1964年 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1964-1966年 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66-1969年 在北京東郊農場勞動。
1970-1978年 在家病休。
1978-1988年 任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1988年3月 退休。
1998年4月17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靳錫庚。試油工作總結。試油方法.1957
2 靳錫庚。老君廟油田L油層開發經驗總結。玉門石油科協管理所,1960
3 靳錫庚。鑽井採油工藝.1950
靳錫庚
靳錫庚